第三辑 技术交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1&rec=52&run=13

  1959年成立〖山东水利学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中国共产党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组织开展活动。山东河务局作为理事成员单位,动员广大工程
技术人员120余人参加学会,广泛开展了科学技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
  1978年以来,水利学会对治黄工作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如黄河下游治理有关的
洪水预报、泥沙利用、工程设计与加固、河道整治、河口治理及鲁西北地区旱涝碱
综合治理,关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引黄济青工程可行性研究论证等课题,
组织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参加〖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资料和技术经验。其中《黄
河河口演变》、《放淤固堤》、《水闸灌注桩基设计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被学
会评为优秀学术论文。通过多学科、专业性及综合性学术活动,为加速治黄事业的
发展,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做出贡献。
  1982年12月召开的山东黄河治理学术讨论会,讨论了上中游采取拦蓄措施、河
口治理的措施、分流散沙设想、束水攻沙方案、三堤两河展宽堤距意见、挖沙降河
建议等治黄方案。会后向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写出报告,提出了治黄建议和
措施。
  1983年11月召开的河流泥沙治理学术讨论会,就黄河泥沙、河口治理、引黄灌
溉泥沙、平原河道淤积、潮汐河口回淤、流域坡面产沙、水土保持、山区河道淤积、
水库泥沙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1984年12月召开的山东黄河河道整治与河口治理学术讨论会,回顾总结了建国
30多年来河道整治的基本经验,提出今后整治的意见,探讨黄河河道淤积抬高的原
因和减淤措施;分析了黄河河口输沙淤积、延伸改道的规律及对下游河道的影响;
并根据黄河三角洲及油田建设的需要,提出了治理河口、延长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
和安排新流路的设想。

   〖外国专家〗〖参观考察〗
  建国以来,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来山东黄河参观,开展学术讨论和交流。
1963年10月,巴基斯坦水利工程师代表团一行5人,到山东考察了解黄河下游防洪、
堤防险工、水文站等。1966年12月罗马尼亚国家建设和城市规划委员会工程师苏培
尔来济参观考察了堤防工程、险工坝岸、引黄稻改等。1972年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约
翰斯·胡姆隆教授和夫人,考察了东平湖滞洪区、黄河堤防工程引黄灌溉、放淤工
程及齐河展宽工程等。1975年8月,阿尔巴尼亚科学院玛里奥·肯齐和特里乌夫·
丘齐两位科学工作者,在黄河泺口水文站考察同位素测沙仪(FH-422型r-r含沙
量计)现场实测情况。根据中越1976年科技合作计划议定书,由越南水利部堤防局
副局长陈益针率领的越南河堤海堤考察组一行5人,于1977年6月到济,考察了解黄
河堤防加固和管理情况、引黄闸扬水站的管理运用情况、齐河段简易吸泥船淤背固
堤和造船情况、济阳段的堤防管理和锥探灌浆情况。1980年8月,以联合国亚洲太
平洋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司官员E·F舒尔滋(美国)为团长的防洪考查组一行12人参观
考察了济阳段的吸泥船放淤固堤、堤防管理现场、引黄涵闸及东平湖水库工程。
1980年10月,以联合国官员A·阿拉加潘(印度)带领的由英、美、意大利、日本等
18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防洪座谈考察组一行27人,到山东参观考察黄河堤防、东平
湖分洪区、济阳放淤固堤工程等。1984年8月美籍华人、美国欧克拉荷马大学教授
王汝梁及夫人田介纯博士到中国参观和讲学,在河务局作了有关抗震加固问题的学
术报告。1984年10月美国内务部地质调查局的泥沙专家埃米特、简达、安德鲁斯一
行3人到山东黄河考察,参观了济南水文总站、泺口水文站和泺口、老徐庄、杨庄、
北店子等险工。美国国家天气局水文局局长罗伯特·克拉克博士于1985年4月应邀
参观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东平湖和泺口段黄河堤防、控导工程和淤背区。

  为了借鉴国外先进治河经验,1985年10月〖山东河务局〗派〖考察〗团赴美考
察〖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堤防工程、分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支流治理及河口治
理等。
  1983年山东河务局设立〖科学技术情报站〗(以下简称〖情报站〗),开展科技
情报业务,搜集国内有关科技情报、信息;向生产、业务部门推荐新成果、新技术;
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信息;进行科普宣传,提高职工的科技水平。至1985年底,情
报站已与国内116个情报单位建立了业务联系。根据治黄工作需要,编印不定期刊
物《科技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