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测验方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1&rec=24&run=13

〖观测方法〗=〖测验方法〗〖水文观测〗〖气象观测〗
  (一)水文气象观测
  1930年5月山东河务局编印的《山东河务局水文站观测法》,是黄河下游最早
的水文测验办法。其中对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量、蒸发量、气象观测等项目
测验技术、测验方法及时制等都有规定。但层次不够清晰,规定欠完善,测验技术
与方法较为落后。1950年黄委会制定《水文测验报表填写说明》,统一了黄河水文
测验、计算规格、方法和要求。16年水利部颁发第一个全国性的《水文测验暂行
规范》以下简称《水文规范》)。1978年经过修改补充,更名为《水文测验试行规
范》。

    〖河道观测〗〖观测方法〗
  (二)河道测验
  山东黄河河道测验,50年代初期由山东和平原河务局分别进行,临时雇船雇工,
采用一锚一点法,用经纬仪交会。在陶城铺以上宽河道,有时仅水下部分测量就用
两天。由于规格不统一,记载不正规,高程系统不一致,断面位置不固定,测验质
量不高。随着《水文规范》的颁布施行,断面布设和测验的设备得到改进,特别是
推广长缆重锚水力绞关联合操船技术及六分仪交角定位后,河道测验工作才有较大
发展。1957年吴楼河道队制定《山东黄河河道测验试行办法》,从测验项目、测验
技术和方法到测验设备、联络信号等规定都较为明确,是河道观测的第一个较系统
的规定。1962年试用机船配合小舢舨进行河道测验,效果甚佳,测验历时由一天或
两天一个水道断面,提高到一天可测7-10个水道断面。1958年吴楼河道队采用断
面法施测水下地形,导线、水准、断面流水作业,具有省人、快速、测点密、质量
高等优点。1964年黄委会颁发《黄河下游河道测验试行技术规定》后,河道测验平
面控制及高程进一步补设校测,断面标志进一步进行整顿,取得较好的效果,基本
上做到测验项目齐全,规格统一,记载正规,测验机械化。1972年山东河道测验体
制改革统一后,总站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及时督促检查,每年春季进行补设、改造、
校测,基本设施整顿进一步经常化,达到引据点、基本点、参证点、校核点俱全,
断面标志清晰醒目,测验整编都形成完整体系。

   〖滨海区〗〖观测方法〗〖河口观测〗
  (二)滨海区测验
  1959年滨海区只进行潮位观测及若干次海况调查。1960年试用三标两角法定位,
测深杆测深,进行神仙沟口滨海区局部水下地形测量。1964年根据三门峡水库拦洪
后出现的新情况及石油生产的需要,建立河口水文测验队,配备克凌一、二号机船,
并调整了测验项目,滨海区测验全面开展。其测验方法、项目等均参照了《海洋调
查规范》、《水深测量规范》等。

   〖滨海区〗〖水深观测〗〖观测方法〗
  滨海区水深图(水下地形)测量及固定断面水深测量,1964、1966年近距离时采
用岸标三标两角法定位,远距离使用测轮航速航向粗略定位,测深则使用回声测深
仪。1968年定位使用无线电坐标仪。1973年后使用无线电定位仪,配合岸台定位,
回声测深仪测深。滨海区水深图测验时间,根据黄委会颁布任务书执行,在不进行
水深图测量年份,施测固定断面水深。

    〖观测方法〗
  〖滨海区〗底质调查及水下〖淤泥么重〗测验,按《水文规范》泥沙部分进行
颗粒分析。淤泥么重测验,1965年采用晶体管辐射量度计测定,施测范围为河口门
附近40-50公里范围内浮泥区。

    〖海流观测〗〖滨海区〗〖观测方法〗
  〖海流测验〗,1959、1960、1964年,在浅海区内大体均匀布置测站进行周日
连续观测。1965年在口门外布置由3个断面组成的封闭断面,每断面布置2~3站进
行周日同步连续观测。1966年后在套尔河口、弯弯沟口、原钓口外、神仙沟口外及
甜水沟口外布设垂直海岸的断面,每断面布置3个站进行周日同步连续观测。1980
年后施放浮艇悬挂印刷式海流计施测海流,系列长,可取得几十天连续资料。

   〖含氯度观测〗〖水温观测〗〖滨海区〗〖观测方法〗
  水温及含氯度测验,1965、1966年进行大规模的温盐度观测,测点分布较多,
含氯度分析系用硝酸银氯度滴定法测定。

   〖滨海区〗
  河口航测平面图,1960、1961、1962、1963、1965、1972、1977、1982等年进
行常规〖航空摄影〗,范围包括三角洲及潮间带。

   〖河口观测〗〖水文观测〗〖泥沙观测〗
  1984年为研究河口沉积动力过程及拦门沙的形成和演变,组织了一次建国以来
黄河河口较大规模的同步水文泥沙观测,共布设10个站位进行〖同步观测〗,观测
项目有水深、流速、流向、含沙量、含盐度、河床质取样等,拦门坎外3站还有透
明度等观测。此项观测共进行两次,第一次在5月份,利津流量350立方米每秒左右。
第二次在7月份,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通过两次观测,取得大量有价值的资
料。对研究河口段泥沙、水流变化规律,探讨拦门沙的形成,揭示河口演变摆动规
律,是一次较为系统、完整、多站位同步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