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城镇供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1&rec=166&run=13

山东沿黄地区地下水质一般较好,水量丰富,沿黄城镇多采用地下水。惠民地
区及东营市处于黄河尾闾,濒临渤海,地下水含盐量高,不能饮用。过去,沿河城
镇如北镇、利津县城、垦利县城等用水非常困难,滨海地区有30多万人的饮水全靠
坑塘蓄水解决,引黄以后,改由黄河供水,缓解了严重缺水的局面。

一、滨州市工业和生活供水 〖引黄供水〗
〖滨州市〗系惠民地委、行署驻地,1985年市区人口已达10万多人。随着城市
扩大和工业的发展,供水日趋紧张1966年在五里庄河岸建扬水站一座,提黄河水 1
立方米每秒,穿堤送水至背河蓄水库,设计库容80万立方米,1969年投入运用。截
止1983年累计供水6228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4304万立方米,占总水量的69.1%;
生活用水1923.8万立方米,占总水量的30.1%。1983年供水量达684万立方米, 为
1969年用水的4.7倍。1983年人均日用水量81公升,低于地区级城市人均用水120公
升的标准。由于原建水库淤积严重,供水设备老化,供水不能保证,而城市用水量
又不断增长,为解决供需矛盾,在新老临黄堤之间增建600万立方米水库,1984 年
投入运用。1985年供水1884万立方米,年供水量较1983年增长1.7倍多。

二、利津县城供水 〖引黄供水〗
〖利津县〗城有居民2.47万人,过去靠人挑马拉越堤到黄河取水,非常困难。
从1970年开始,城内先后建起农机、麻纺、造纸、农副加工等工业,需水量剧增。
1971年在东关黄河岸边修建扬水站一座,设计提水1立方米每秒,扬程5.3米,穿大
堤送水至南关蓄水库,库容33万立方米。再以高压水泵扬水供给县城。年供水50万
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5万立方米,人均日用水不足40公升。

三、〖引黄济津〗
向北京、天津两市供水的密云、官厅水库,由于上游连年干旱少雨,1981年仅
蓄水2000万立方米,只能勉强满足向北京送水,天津供水难以保证。为解决天津用
水问题,国务院于1981年和1982年两次决定从黄河引水,要求河南、山东两省予以
支援。
(一)第一次引黄济津
1981年8月11-15日在北京召开引黄济津紧急会议。北京、天津、河北、河南、
山东5省市和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农委、水利部等单位的负责人出席会议。 国
务院以国发[1981]13号文批转《京津用水紧急会议纪要》,要求河南省引黄河通
过人民胜利渠向天津送水3.5亿立方米,山东省通过位山和潘庄两条输水路线送水3
亿立方米。
1981年8月27-2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引黄济津紧急会议, 聊
城、德州地区及有关县市负责人参加,部署引黄济津工作,要求位山、潘庄两闸各
送水20立方米每秒,从1981年12月1日至1982年2月20日向天津送水2亿立方米, 争
取3亿立方米。
经过进一步查勘、规划,确定了具体输水路线:
1.位山路线。从位山闸引水,经过15公里引水渠进沉沙池,再进入三干渠( 位
临干渠),横穿徒骇、马颊两条大河,途经东阿、阳谷、聊城、冠县、临清5县,在
临清胡家湾入卫运河,全长110公里。
2.潘庄路线。从齐河县潘庄闸引水,经一级沉沙池初步沉沙后入总干渠,再经
过二、三级沉沙池进入干渠,在尚庙涵洞处进马颊河,然后控制李桥闸壅水再入减
河,在减河、岔河上筑土堤截水倒漾,在四女寺入卫运河。途经齐河、禹城、平原、
德州、武城等5县市,全长130公里。
两条输水线在卫运河汇流后,顺南运河送水至天津团泊洼和北大港水库。
聊城、德州两地区经积极准备,于10月下旬全面开工。参加施工的共20个县市,
调集民工43万人、拖拉机4500台、排水机械13000多部、胶轮车 25 万辆、 大牲畜
10000多头,突击20天,投入1493万工日,完成土方2134万立方米, 建成较大建筑
物43座,输水路线全部疏通。经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验收,认为工程全部符合标
准。为避免冬季送水冰凌卡塞渠道,尽力争取时间早送水,将原定的各输水流量20
立方米每秒扩大为40立方米每秒。11月27日两闸同日启闸放水,至1982年1月15 日
凌晨共送水3.02亿立方米,提前35天完成任务。
此外,为支援河北省抗旱用水,又继续送水8天,共计送水3.32亿立方米, 其
中位山闸送水1.69亿立方米,潘庄闸送水I.63亿立方米。
(二)第二次引黄济津。
1982年密云、官厅两水库仍然蓄水较少,预计天津市将再度出现水源危机。国
务院决定再次从位山、潘庄两条路线向天津送水。
1982年9月22-24日,水电部在天津召开引黄、引岳(岳城水库)济津会议。 根
据国务院指示精神,要求山东省从1982年11月15日~1983年1月15日通过位山、 潘
庄两条输水线路向天津送水4.5亿立方米,争取5亿立方米。9月26-27 日山东省引
黄济津领导小组在禹城县召开会议,传达水电部《引黄、引岳济津会议纪要》和省
委、省府安排意见,讨论落实第二次引黄济津任务和实施方案。
按照省引黄济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聊城、德州地区调集16万多名民工突击
施工,共投工328万工日,完成土方478万立方米。工程竣工后,位山、潘庄两闸分
别于11月1日和11月11日开闸放水,比原计划提前11天和5天。两闸先后于1982年12
月23日和1983年1月3日关闸,位山闸放水53天,入卫运河水量2.75亿立方米;潘庄
闸放水54天,入卫运河水量2.34亿立方米,共计5.09亿立方米,提前12天超额完成
送水任务。
两次引黄济津国家共投资2.2亿元,截止1982年底,完成投资9386万元, 占投
资额的42.7%,大部分为临时送水急需的土方工程投资,还有干渠衬砌及其他建设
项目,需要继续兴建。

四、〖引黄保泉〗
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市区有居民125万人。市区有趵突、黑虎、珍珠、 五龙
潭等大小泉共108处,素以“泉城”著称。济南市供水, 过去主要是开采地下水。
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用水大量增加。80年代以来,日开采水量已达70万吨。
由于集中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与1965年平均地下水位30.73米(黄
海基点)相比,市区下降幅度达4~5米,1978年曾降至25.2米,黑虎泉、 趵突泉停
止喷涌。
黄河流经济南市郊,水源丰富,水质好,引黄向济南市供水十分有利。经过省、
市有关部门邀请专家研究论证,编制了引黄保泉供水工程计划,经报国务院批准,
逐步安排实施。
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渠首设在郊区老徐庄引黄闸,引水流量10立方米每秒,另
新建提水泵站、沉沙池、净水厂、加压配水厂和输水系统等设施,共需投资约8000
万元。工程于1984年动工,计划1987年完成。竣工投产后,每日可向市区送水40万
吨。

五、〖引黄济青〗
青岛市是一座重要工业、外贸和旅游城市,市区有居民110万人。 由于工业和
城市的发展,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城市供水一直十分紧张。1982年以来,国务院、
山东省人民政府对青岛市缺水问题极为关注,经过有关部门多方面的查勘、比较、
论证,选定利用黄河水向青岛供水的方案,业经国务院批准。该工程将在地面修筑
明水渠输水线路291.14公里,渠首设在博兴县打渔张引黄闸,沿途经过10个县区进
入青岛市,工程投资概算约8亿元。这项工程计划于1986年动工兴建,3年完成。竣
工后,青岛市平均日供水量可由20万吨增加到50万吨;还可供沿途高氟区的170 万
居民饮用黄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