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稻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1&rec=164&run=13

〖沿黄地区〗〖水稻种植〗
1958年沿黄地区有小片洼地试种水稻,由于缺少种植技术,水源又未解决好,
收效不大。济南市沿黄河与小清河之间,有一条狭长涝洼地带,长70公里,宽5 公
里左右,区内4个公社有耕地19万亩,13.9万人。过去涝碱严重, 绝产面积达七八
万亩,十年九不收。1960-1964年国家发放统销粮2500多万公斤,救济款百余万元。
1964年,济南市为改造沿黄盐碱涝洼地,学习临沂地区改种水稻获得丰收的经验,
在洼碱地试种水稻18420亩,亩产达150-200公斤。 济南市利用盐碱涝洼地改种水
稻获得丰收后,沿黄各地也开始小面积试种。
山东省农业厅、水利厅及河务局于1965年9 月在济南联合召开沿黄地区稻改工
作会议,经过现场参观,交流稻改工作经验,制订沿黄稻改发展规划。会议对引黄
稻改的利弊进行讨论,确定了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有水源条件的改种水稻,是改
造沿黄洼碱地的一项重要措施,继续坚持试种的精神,以巩固现有规模为主,有条
件的适当发展。会议还指出,引黄稻改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水源问题。3~6月是
黄河枯水季节,也正是稻田育苗插秧大量用水季节,大面积种稻,水源不足。二是
防止盐碱化。稻改范围限于一些低洼盐碱地,如扩大范围,周围旱田易渍涝碱化。
1965年沿黄各县稻改发展到39.5万亩,单产达到200公斤左右,高产地块达500
公斤以上,不少社队通过稻改一年翻身。
由于受水源条件的限制,自1965年以来,改种水稻面积一直保持在40-50万亩。
济南市、济阳、博兴县、东营市等地,种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着稳产高产。如济
南郊区(包括历城县),每年种稻10万亩左右,1978年沿黄4 个公社粮食平均亩产达
到386公斤,比稻改前的1964年翻一番。1965-1976年向国家卖粮2349.5 万公斤,
多年的涝洼盐碱地变成米粮川。博兴县小营公社有4.2万亩耕地, 大部分是盐碱涝
洼地,过去正常年景粮食单产100公斤左右,灾年只有几十公斤。建国后至1970年,
全社吃统销粮822万公斤。改种水稻以来,连年增产,1978年全社粮食平均单产320
公斤,总产1165万公斤,比稻改前的1970年增长5倍多,向国家卖粮 186 万公斤。
1980年种稻3万亩,平均单产385公斤,总产1175万公斤,人均400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