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防凌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1&rec=134&run=13

   〖山东〗〖凌汛〗
  黄河下游每当冬春时节,多数年份发生结冰、淌凌、封冻和解冻开河等现象。
有的年份只淌凌不封冻,有的年份封冻或解冻时,冰块壅积,抬高水位,形成凌汛。
建国前防御凌汛无有效措施,故有“凌汛难防”、“凌汛决口河官无罪”的说法。
历史上凌汛决口频繁,灾害严重。自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至1938年的83年间
有24年凌汛决口,占决溢年份的42%,共决溢74次(处)。1883年(光绪九年)凌汛决
口竟达30处,沿河十数州县,漫决口门林立,灾情严重。1885-1887年(光绪十一年
至十三年)凌汛连年决口,长清、齐河、济阳、历城等县受灾。民国期间1926-
1937年几乎连年凌汛决口。1928年(民国17年)利津县棘子刘、王家院、后彩庄、二
棚村等先后决口6处,淹没70余村。1929年凌汛又在利津扈家滩决口,淹利津、沾
化两县60余村。据《河务特刊》记载:“扈家滩口门水势浩荡,冰积如山,当年未
堵,12月凌汛复至,附近村庄尽成泽国,房屋倒塌无算,淹死人口、牲畜、财产难
以数汁。”
  1951年和1955年凌汛开河时,大量冰凌分别在利津前左、王庄等处插塞形成冰
坝,水位猛涨。冰坝以上26公里堤段均超出保证水位,大堤出水仅0.5米左右,凌
情危急。当时虽经全力以赴爆破冰坝和加强防守,终因数十公里河道内冰积如山,
爆破无效,加之当时堤身隐患多,曾出现漏洞多处,天寒地冻,抢护艰难,造成利
津王庄、五庄两次决口,淹利津、沾化、滨县土地133万亩,受灾人口26万余人。
两处口门均在当年春堵塞,灾区群众很快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