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治理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1&rec=106&run=13

〖河口治理〗〖建国前〗〖河口勘查〗〖河口观测〗
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初期,河口尚属通畅。后河身逐渐淤垫,河口宣泄不畅,河
道淤高,决溢屡见。清廷不少大臣主张疏浚河口或河口改道。1879年(光绪五年)夏
同善奏治河三策,第一条就是疏通河口。山东巡抚周恒棋并拟购机器船、制造混江
龙试浚河口。1884年(光绪十年)山东巡抚陈士杰“仿河臣靳辅奏明用船只拖带铁篦
子混江龙等具,上下疏刷,卒以笨重难行未能见效”。1887年(光绪十三年)山东巡
抚张曜复定购法国挖泥机器船两只,“在利津太平湾试验,仅能吸水不能挖泥,遂
复退还”(①[宣统]《山东通志·河防志》卷123,3429页,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
馆出版。)。
民国期间,对黄河河口的治理,也曾进行过查勘测量和修筑治理工程。1918、
1933年曾两次测量河口地形。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派员查勘河口,
测得河口泥沙沉淀半径为15公里,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1936年在河口进行裁弯取
直工程,从乱荆子至寿光圩子开挖引河两条长3公里,修挑水坝两座。
清代及民国期间,对河口的治理虽然提出不少主张,作了一些调查研究,修建
了一些工程,但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条件,治理成效甚少。

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域辽阔,土质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现有东营市所辖河
口、牛庄两区及垦利、利津两县,以及国营黄河农场、渤海农场、济南部队军马场、
胜利油田等单位,有耕地163万亩,人口80万。建国以来,工业、农业和林、 牧、
渔业有很大发展,特别是石油工业,从60年代开始建设,现已成为中国第二大油田。
由于黄河河口大量泥沙的堆积,河口不断延伸、摆动、改道,加以三角洲范围缩小,
又加速河口的延伸速度,加重了凌洪的威胁。

〖河口治理〗〖建国后〗〖河口勘查〗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视河口的治理,对河口开展查勘、测验、
调查研究等基本工作,探索治理措施。1951年7月山东河务局设立前左水位站, 翌
年改为水文站,主要测验入海水沙量。1953年黄委会将前左水文站改组为前左实验
站,主要任务为测验入海水沙量和观测气象;巡回施测入海尾闾各支流岔河的变迁、
滨海泥沙沉积密度、河口延伸变迁等,还设立罗家屋子、生产屋子水位站,观测潮
水位、溜势、风向。1956年加强前左实验站的观测任务,集中力量进行河口附近的
调查观测海岸延伸、尾闾变化、海潮影响等。1964年4月, 黄委会为加强滨海区的
测验工作,在河口实验站建立河床队及浅海测验队,并配备测船3艘, 全面开展河
口段、三角洲及滨海区的测验工作。
1952年黄委会、山东河务局组成河口查勘队,首次全面查勘河口变迁、潮汐、
三角洲淤积等情况。1957年黄委会、山东河务局组成查勘队,查勘河口及三角洲。
在上述基本工作取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水利厅为主于1958、1959年两次
召开黄河河口开发治理座谈会,研究编制《关于开发黄河河口规划意见的报告》。
1967、1979 年黄委会等单位又多次组成河口查勘队进行河口查勘, 完成河口地区
2300平方公里的查勘和调查研究工作。
1953年,黄委会、山东河务局为改善泄洪条件,缩短流程,在小口子附近实行
人工裁弯取直,使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3股合为一股,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
改变河口自然改道的被动局面,黄委会、山东河务局又于1964、1976年,分别于罗
家屋子及西河口进行有计划、有控制地人工安排河口流路的改道工程,对延长行河
年限,发展油田生产,减轻自然改道造成的损失,保证防洪安全等各方面均起到重
大作用。自1953年以后河口治理工程共计完成土方5313.7万立方米、石方8.85万立
方米、混凝土3.9万立方米,投资7947.8万元。各项治理工程修建情况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