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造陆和泥沙分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1&rec=104&run=13

〖河口造陆〗〖泥沙分布〗
河口延伸造陆的速度与来水来沙的数量、三角洲岸线的范围、河口与海岸的相
对位置、海域深浅和海洋动力的强弱有关。1855-1985年实际行水历时96年,共延
伸造陆2620平方公里,造陆速率为27平方公里/年,其中1855~1938 年间实际走河
57年,造陆14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造陆24.6平方公里。1947-1985年共延伸造陆
122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造陆31.3平方公里,比1947年以前增大27.2%,主要原因
是来水来沙条件及三角洲允许摆动改道的范围缩小所致。每条流路各个时期的造陆
速率是不同的,一般改道初期造陆和延伸速率较大,随着沙嘴的延伸,造陆和延伸
的速率显著下降。但由于沙嘴过分突出而发生出汊摆动,又使造陆和延伸速率迅速
增加。如钓口河流路在改道初期造陆和延伸速率分别为98.6平方公里/年和3.18 公
里/年。在归股单一阶段造陆和延伸速率分别为33.4平方公里/年和1.23公里/ 年。
在出汊摆动阶段造陆和延伸速率分别为40平方公里/年和1.9公里/年。
每年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一部分淤积在三角洲前坡形成延伸造陆,一部分在
海洋动力作用下外输,还有一部分淤在河流近口段及三角洲洲面上。如钓口河流路
自1964年1月至1976年7月期间,总来沙量为135.2亿吨,其中21.6 %淤积在大沽零
米线以上的陆地上,造成河口河段和三角洲升高;有44.1%淤积在滨海区,主要形
成河口的延伸;输往外海的占34.3%。一般情况下,改道当时,输往外海的沙量很
少,有90%以上的泥沙淤积造陆。河口突出后,输往外海的比例可以增大到50%以
上,随后由于流路逐渐加长而发生出汊摆动,又使输往外海的泥沙比例显著减少。
另外,由于粗沙很少外输,即使在输往外海的比例超过来沙一半的情况下,河口的
造陆和延伸仍可达到20平方公里/年和1.2公里/年。
在河口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泥沙粗细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横向上河口沙
嘴部位泥沙颗粒较粗,两侧较细;在纵向上,陆上和滨海区前沿顶部较粗,愈往外
海愈细。根据钓口河流路泥沙的分析资料,70%的粗沙淤积在陆上和沙嘴顶部,输
到前沿坡角以外的仅占7.5%;72.4%的细沙淤在沙嘴前沿以外。 在同一区段内,
陆上粗沙的比重占绝大部分,而水下细沙的比重占绝大部分。改道初期,几乎全部
来沙淤积在滨海的情况下,水上部分细颗粒的比重相对较大,但当沙嘴相对稳定和
逐渐向外突出时,水上部分细颗粒泥沙淤积很少,绝大部分输向外海,其中一部分
聚集在沙嘴两侧的凹湾处,形成浮泥区,渔民称烂泥湾。这是黄河河口大量细沙造
成的独特现象,浮泥区的大小与沙嘴的隐蔽程度和细泥沙的补给数量有关,一般为
几十平方公里,当河口摆动改道后,因无细泥沙补给,浮泥区则因潮流的不平衡输
沙作用而逐渐消失或者固结。浮泥层的厚度一般由几十厘米到几米不等,干容重随
风浪大小和补给状况而变。汛期一般小于1吨/立方米。浮泥区为良好的避风场所,
泥沙运行的方向是由渤海湾、莱州湾湾口沿平行海岸方向向两湾顶输送,向西输送
的能力比向南输送的能力要强。神仙沟最大淤积厚度偏在口门西北侧,这与该区余
流、潮流和汛期季风的方向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