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流路变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1&rec=102&run=13

〖流路变迁〗〖河口〗
山东河道自1884年(光绪十年)两岸堤防修筑完整后,泥沙淤积逐步下移,输送
至河口的泥沙数量逐年增多,黄河口进入淤积延伸、侵蚀基准面相对升高的阶段。
1889年(光绪十五年)“三月韩家垣漫口,张曜以其地距海较近请勿堵,于两岸筑堤
各三十里,束水中行,为入海之路,从此河流东移,由毛丝坨入海”( ①[宣统]
卅山东通志·河防志》卷123,3426页,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黄河口自
此次改道开始,处于周期性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发展过程。这是由于黄河来沙量过
大海洋动力弱,入海泥沙大部分不能外输所决定的。
表3-15 1855~1985年黄河〖尾闾〗历次〖变迁〗情况表

表3-151855~1985年黄河尾闾历次变迁情况表
┌──┬─────────┬────┬────────────┬────┬─────┬─────┬──────┐
│次序│改道时间 │改道地点│入海位置 │流路历时│流路实际行│累计实际行│说明 │
│ │ │ │ │(年) │水历时(年)│水历时(年)│ │
├──┼─────────┼────┼────────────┼────┼─────┼─────┼──────┤
│1 │1855年7月 │铜瓦厢 │利津铁门关以下肖神庙牡 │33年9月 │18年11月 │19 │铜瓦厢决口 │
│ │(咸丰五年六月) │ │蛎嘴 │ │ │ │ │
├──┼─────────┼────┼────────────┼────┼─────┼─────┼──────┤
│2 │1889年4月 │韩家垣 │四段下毛丝坨(今建林以东 │8年2月 │5年10月 │25 │决口改道 │
│ │(光绪十五年三月) │ │) │ │ │ │ │
├──┼─────────┼────┼────────────┼────┼─────┼─────┼──────┤
│3 │1897年6月 │岭子庄 │丝网口(今宋家坨子〕 │7年1月 │5年9月 │30.5 │决口改道 │
│ │(光绪二十三年五月)│ │ │ │ │ │ │
├──┼─────────┼────┼────────────┼────┼─────┼─────┼──────┤
│4 │1904年7月 │盐窝 │老鸹嘴 │22年 │17年8月 │48 │决口改道 │
│ │(光绪三十年六月) │ │ │ │ │ │ │
├──┼─────────┼────┼────────────┼────┼─────┼─────┼──────┤
│5 │1926年7月 │八里庄 │经汀河由钓口河东北入海 │3年2月 │2年11月 │ │决口改道 │
│ │(民国15年) │ │ │ │ │ │ │
├──┼─────────┼────┼────────────┼────┼─────┼─────┼──────┤
│6 │1929年9月 │纪家庄 │南旺河、宋春荣沟、青坨 │5年 │3年4月 │54.5 │决口改道 │
│ │(民国18年) │ │子 │ │ │ │ │
├──┼─────────┼────┼────────────┼────┼─────┼─────┼──────┤
│7 │1934年9月 │利津李家│老神仙沟、甜水沟、宋春 │18年10月│9年2月 │63.5 │决口改道 │
│ │(民国23年) │呈子 │荣沟 │ │ │ │ │
├──┼─────────┼────┼────────────┼────┼─────┼─────┼──────┤
│8 │1953年7月 │小口子 │神仙沟 │10年6月 │10年6月 │74 │人工裁弯改道│
├──┼─────────┼────┼────────────┼────┼─────┼─────┼──────┤
│9 │1964年1月 │罗家屋子│钓口与洼拉沟之间 │12年4月 │12年4月 │86.5 │人工改道 │
├──┼─────────┼────┼────────────┼────┼─────┼─────┼──────┤
│10 │1976年5月 │西河口 │经引河、清水沟于甜水沟 │ │ │ │人工改道 │
│ │ │ │大嘴北入海 │ │ │ │ │
└──┴─────────┴────┴────────────┴────┴─────┴─────┴──────┘

每条流路经过改道初期的游荡摆动及归股、单一、弯曲阶段后,随着河口淤积
延伸,水位升高,产生出汊摆动,出汊点逐次上移。经过若干小时段的小三角洲变
迁,从而使流路充分发育成熟以至衰亡,最终发展到出汊点位于三角洲扇面轴点附
近的改道,向新流路演进。此种演变过程通常称为小循环。一条流路演变过程的长
短,除取决于此期间的来沙量大小外,尚与允许摆动的范围大小和海洋动力的强弱
有关。若以宁海为顶点,将1855年以来三角洲扇面上的行河范围划为北、东北、东
3个区,简单统计各区累计行河历时可知:北区行河20年半,东北区行河57年, 东
区行河15年半,东北区累计行河年限约为其他2区的3倍和4倍。行河年限较长, 地
面淤积就较高,这就是形成现今三角洲地形特征的直接原因。
〖建国前〗
1855-1938年〖河口〗较大的摆动〖改道〗共6次, 各条流路在三角洲范围内
呈现互不重复的循环演变形式。改道行河的次序是先行三角洲的东北方向( 初始流
路),次行三角洲东或东南方向(第2、3条流路),然后再行三角洲的北部(第4 条流
路),完成这祥一次演变过程约半个世纪。随后河道又向东摆动改行北偏东方向(第
5条流路),次行三角洲东南部(第6条流路),再行三角洲东北部(第7条流路),从其
摆动改道的部位上看又完成了一次范围较小的演变过程。

1947年花园口堵口后黄河复行山东河道,迄今较大的摆动改道有3次。 即经过
1953年小口子裁弯,由神仙沟、宋春荣沟、甜水沟 3 股入海, 改为神仙沟入海;
1964年罗家屋子人工破堤由钓口河入海;1976年西河口截流改道由清水沟入海。这
3次变迁改道的演变过程是,河道先行三角洲的东北方向(第8条流路),次行三角洲
北部(第9条流路),然后转行三角洲东部(第10条流路), 在小三角洲范围内接近完
成一次横扫三角洲的演变过程(见图3-8)。
上述3次变迁改道均为〖人工改道〗。其中,钓口河流路1964年1月~1976年 5
月经历了一条流路完整的典型的演变过程,对认识〖河口〗尾闾河型的演变规律提
供了可靠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