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河口变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1&rec=101&run=13

〖河口变迁〗〖河口治理〗〖入海流路〗
黄〖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其范围为东经118°10′-119°15′,
北纬37°15′-38°10′,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
夺大清河入海而发展形成的。其特点是水少沙多,海洋动力较弱,潮差小,感潮段
及潮流段很短。〖河口三角洲〗1947年前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徒骇河口南至
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面积5450平方公里,岸线长180余公里。 以后由于人工的控
制,顶点下移至垦利县渔洼附近,北起挑河,南至宋春荣沟,扇形面积2220平方公
里。三角洲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故道两岸高,两故道之间低,陆地高程为大沽
基面以上2-10米,平均坡降万分之一至一点五。形成大致以东北方向为轴线, 中
间高,两侧低,倾斜凸于渤海的扇面形。滨海区是河道和海洋衔接的浅海地带,一
般指三角洲岸线外侧20余公里范围的海域。
黄河自夺大清河入渤海的百余年间,因人为或自然因素的作用,在近代三角洲
内决口、分汊、改道频繁。据历史文献和调查不完全统计,决口改道达50余次,其
中较大的改道9次:1855-1938年6次,1947-1985年3次。1855~1938年三角洲上实
际行水历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经多方查对历史文献,扣除河口段以上的决口
改道使三角洲河竭的时段,黄河自1855年7月至1985年12月北流入渤海的130.5年中,
在三角洲上实际行水历时仅96年。每条流路行水历时3至19年不等,平均约10 年改
道一次。在历次改道中行水历时较长的有5次, 即由铁门关肖神庙入海的第一条流
路(行水19年),老鸹嘴入海的第四条流路(行水17年半),由甜水沟、神仙沟、宋春
荣沟3股入海的第七条流路(行水9年),由神仙沟及汊河入海的第八条流路(行水 10
年半),由罗家屋子改道入钓口河的第九条流路(行水12年半)。这5次行水历时较长
的河道,4次分布在三角洲的东北部,1次分布在北部(见图3-8)。

图 黄河河口流路变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