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漳卫新河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0&rec=53&run=13

  漳卫新河系分泄卫运河洪水的分洪河道,起自武城县四女寺枢纽进洪闸,流经
德州、平原、陵县、宁津、乐陵、庆云、无棣7县市,于无棣县海丰入渤海。长244
公里(含岔河长43.4公里),流域面积3144平方公里。支流有六五河、宁津新河等。
1411-1412年(明永乐九年至十年)基本沿鬲津河故道开挖而成。1490年(明弘治三年)
于四女寺设闸并疏浚后,始称四女寺减河。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重建四女寺减
河闸,1730年(清雍正八年),将四女寺闸改建为滚水坝。其后,在乾隆、光绪年间
均曾进行过疏浚并扩建四女寺滚水坝。1901年漕运停止后,未再治理。
  建国后,于1955-1976年间,进行过4次较大治理。1971年改名为漳卫新河。
  1955年春,自四女寺减河铁路桥下疏浚河道11.2公里,德州专区出工3.85万人,
完成土方152万立方米。同时整修减河进洪口门,加固黄河涯铁路桥基,建桥梁7座。
1955-1956年冬疏浚复堤,由河北、山东两省分别施工,山东省出工3.7万人,疏浚
河道结合筑堤31公里,同时改建四女寺临时分洪口门,并建部分桥涵。完成土方
979万立方米,投资799万元。
  1957-1958年四女寺减河扩大治理。1957年9月由水利部与冀、鲁两省水利部门
联合成立卫运河、四女寺减河办事处,并编报《四女寺减河扩大工程初步设计》,
按承泄卫运河洪水850立方米每秒扩挖河道,在四女寺村北兴建枢纽工程。上游137
公里以挖河为主,局部培堤,下游以培堤为主,局部开卡整治河槽,四女寺以下2
公里弯曲河段取直。土方工程由河北、山东两省分两期施工,共出工28.8万人,完
成土方4121万立方米,工日1689万个。同时建成四女寺枢纽,沿河建木结构公路桥
7座,接长加固生产桥22座。
  1971-1976年扩大治理。根据水电部海河设计院编制的《漳卫河防洪规划(修订
本)》,漳卫新河扩大治理标准:行洪流量3500立方米每秒,强迫行洪下泄5000立
方米每秒;排涝按“三年一遇”标准,漳卫新河分泄1000立方米每秒,加支流排入
量,最大排涝流量为1250立方米每秒(庆云县孟官庄)。整个工程以挖河为主,适当
调整堤距。因原四女寺减河上段受地形限制,自四女寺至大王铺,除原减河加挖子
槽外,另在老减河左侧自增建的进洪闸循原金钩盘河开挖岔河44公里。分泄洪水
2000立方米每秒、涝水780立方米每秒,至大王铺以下仍归减河。
  尾闾埕口至海丰段长10.66公里,由马颊河疏浚工程局机械化施工,先期于
1969年3月至1971年6月完成。其他河段挖河由山东、河北两省分期施工,建筑物由
两省各负责本省一侧。山东的任务由聊城、德州、惠民、泰安、昌潍5地(市)出工,
分别于1971年冬、1972年冬和1973年春完成。两省总计完成挖方1.06亿立方米,填
方5473万立方米,工日7832万个,投资1.683亿元。其中山东完成挖方6112万立方
米,填方2547万立方米,工日4643万个,投资1.059亿元。同期山东完成涵闸132座、
桥梁54座、扬水站及涵管各123座。1971年至1976年扩大治理后,行洪流量为3500
立方米每秒,排涝流量为1250立方米每秒。河底比降1/8000~1/10900,河底宽35
~80米,排涝水深5~8米,两岸堤防长297公里,堤距300~1000米。沿河建有袁桥、
七里庄、吴桥、王营盘、罗寨、庆云、辛集大中型水闸7座,可蓄水0.9亿立方米,
控制灌溉面积177万亩。1976年6月,水电部组织工程验收,并确定对山东遗留工程
包括兴建前罗寨拦河闸等13项继续投资,至1985年先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