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田水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0&rec=360&run=13

  50年代至60年代,重点进行土壤盐渍化防治、农田灌溉和排水方面的研究。70
年代至80年代,开展了电测找水技术、灌溉新技术及旱涝碱综合治理方面的试验研
究。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8项,其中获省、部级奖29项。编著出版了《盐碱地改
良》、《电测找水技术》、《灌区设计与施工》、《农田水利》等书。
  (一)凿井及排灌机械技术革新
  1973-1975年,济宁市水利机械服务公司研制出“M-150型水井钻机”。1976年,
泰安市水利水产局和平阴县田山电灌管理处研制成“1030型水压闸阀”。1982-
1983年,省水利学校和泰安地区水利水产局共同完成《机井机泵(离心)减速配套技
术》。1983-1984年,肥城县水利局和泰安地区水利水产局完成《农用潜水电泵、
深井泵改造节能安全运行技术》。1981-1986年,省水科所与聊城地区水利局、临
清市水利局等单位协作完成《多孔混凝土砾石滤水管井透水性能及使用寿命的研究》
。以上成果均获省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此外,省水利厅、省农机研究所和寿光
县水利局等单位完成的《195型柴油机检机节油技术》,获国家科委、农委农业科
技推广奖。
  (二)地下水找水技术研究
  1966年,省水科所开始在山丘地区进行综合地质法寻找地下水的研究,到1973
年提出《山区找水经验总结》报告,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该成果在全省推广
应用,获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1982年获国家科委、农委重大项目推广奖。同期,
开展机井增水和旧井修复技术研究,取得一系列科技成果,出版专著《找水技术》。
  1975-1978年,省水科所和山东工学院电子系合作。研制出“SDJ-1型积分式电
测仪”,并提出《激发极化法寻找基岩裂隙水的形容研究》报告。同时,省水科所
研制出“DTF-1型伽玛射线找水仪”,并提出《伽玛射线法在探测基岩裂隙水中的
应用》的成果,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1987年,巨野县水利局完成《激发极
化法探测粘土裂隙含水层》的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灌溉制度及灌水技术研究
  省水科所从50年代开始在六户、德州等试验站进行主要作物灌溉制度和灌水技
术的试验研究,取得《鲁北易碱平原麦田耗水量、土壤水分动态和灌溉时期分析》
等成果。
  1982-1985年,省水利厅组织、省水科所主持,在全省13处灌区试验站,对主
要作物高产省水灌溉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
  1982-1984年,济宁市水利局在麦仁店水稻试验站进行节水灌溉技术试验,取
得《水稻控制湿润灌溉》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引黄灌溉泥沙处理和利用技术
  省水科所在50年代初即开展了引黄泥沙方面的试验研究,先后完成《黄河下游
引黄灌溉渠系的泥沙运行及其计算》、《刘庄引黄渠首引水防淤测验研究报告》及
放淤改土等成果。
  (五)喷、滴灌及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50年代末,省水科所开始进行喷灌机械及自压喷灌试验。1975-1983年,省水
科所在黄县下丁家进行固定式喷灌工程试验。省水利学校及有关市、县水利部门进
行了喷灌自动控制技术、轻小型喷灌机组配套方案及花生、棉花等喷灌试验。1982
年,省水科所完成的《风对PY.30喷头喷灌均匀度的影响试验研究报告》,获省科
技成果三等奖。
  1977年,省水科所在济南市郊区、历城县缺水山区开始进行果树、蔬菜滴灌试
验。随后,蓬莱、平度和肥城县水利局分别进行了花生、葡萄和肥桃滴灌试验。安
丘县水利局于1985年开始进行山区山楂滴灌技术开发研究。
  1976年开始在平度县进行地面软管灌溉试点,至1985年,全省有固定式管道输
水灌溉试区10处,控制灌溉面积1万亩,开展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试验研究工作,取
得初步成果。
  (六)除涝及排水工程技术
  50年代,省水科所在鲁西平原设站,进行大地畦田防涝、涝洼地适宜作物种植
及河网化综合效益等研究。60年代初,在齐河县温聪河流域建成除涝系统工程,进
行试验研究,并广泛开展台、条田治涝工程的调查研究,完成《齐河县温聪河流域
治涝经验初步总结》等报告。
  1954-1963年,省水科所在六户、德州、北杨集等试验站开展地下水临界深度
研究,在国内率先发表《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鲁北平原地下水安全深度的
探讨》、《试论华北冲积平原弱矿化地下水的适宜深度》等研究论文。
  1973-1978年,省水科所等单位在打渔张灌区四干五支万亩试验区进行竖井排
水试验。1978-1984年,又在打渔张灌区四干新六支万亩耕地上进行暗管排水试验,
并结合进行室内电阻网络模拟试验。《打渔张灌区暗管排水技术的研究》获省科技
进步三等奖。
  此外,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等单位,总结1963-1977年期间鲁北海河水系治理经
验,提出的《海河治理经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七)盐碱地改良
  1953年,省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局组织力量进行了近500万亩滨海盐渍土的详
测,完成《打渔张灌区滨海盐土的形成及改良利用》、《打渔张灌区土壤和地下水》
等论文。1958年,省水科所与省农科所等单位进行全省盐渍土的调查研究,完成《
山东省盐渍土分布和改良利用调查报告》及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山东省盐渍土分布图。
  从50年代开始,省水科所在鲁北平原开展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水盐动态的观测
试验,《打渔张灌区土壤水分物理及水盐动态特征的探讨》,1965年刊布于国家科
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
  1954-1957年,省水科所在六户试验站进行了盐土冲洗排水试验。1957年后,
在五一农场进行了大面积开发性试验,并在引黄灌区进行种稻洗盐试验,取得“冲
洗试验”、“地下排水试验”、“种稻洗盐试验”等成果,对灌区开发规划设计和
土壤改良利用起到指导作用,并被水利院校有关学科教材采用。
  (八)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
  1978-1980年,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等单位完成的《鲁西北
黄泛平原微地貌及其与旱涝碱治理关系的研究》获省科协优秀论文三等奖。同时,
编制了《鲁西北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区划》。1979-1985年,省水利科学研究所、
水文总站等单位,在茌平县建立了13万亩的实验区,进行《引黄提灌井渠结合综合
治理旱涝碱试验研究》,获水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九)水土保持
  1957-1962年,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沂水试验站进行了水土流失因素及水土保持
技术措施的单项试验。1981-1985年,曲阜市水保办和红山水保试验站进行了影响
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试验,为定量研究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提供了资料。
  1962-1966年,省水土保持委员会组织农、林、水利部门,对黄县下丁家大队
综合治理山岭薄地的技术经验进行调查总结。省水科所对鲁中南和胶东山丘地区梯
田布局、技术经验进行了调查总结。1983-1985年,省水土保持委员会组织5000余
名科技人员完成了全省水土保持普查区划。
  1981-1985年,栖霞县水保办完成《十八盘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的试验研究,
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