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典型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0&rec=267&run=13

  郓城十二连洼沟洫畦田工程 1952年春,郓城县在十二连洼试办沟洫畦田工程。
十二连洼长约7.5公里,最宽处3.5公里,有耕地1.6万亩。采用挖沟筑路划框的办
法,分割雨水,变大洼为小洼。共筑路24条,长25公里,沿路两旁挖沟,抬高路基,
用沟蓄水,以路阻水,控制坡水集中。各沟分段打截(又叫竹节沟),不相连通,起
蓄水作用,沟内可蓄水8万立方米。在无排水出路的情况下,一般年份也能收到一
定的治涝效益。当年汛期降水170毫米,全洼未受灾,增产粮食40万公斤。
  齐河县流洪洼沟洫畦田试点工程 1954年冬,省水利厅以齐河县流洪洼为治涝改
碱沟恤畦田试点。流洪洼面积2万亩,开挖南北支沟4条,沟深2.0米,间距1000米,
挖东西斗沟9条,沟深1.5-1.8米,间距300米。支、斗沟将全洼分割为若干方田,
方田整畦耕种,对避免坡水漫流,减少洼地积水有明显效果。同时,田面雨水均通
过下渗入沟排出,有利于洗盐、排盐。1964年,又在原支斗沟基础上,按50米一条
的间距开挖条田沟,沟深1.5米,治涝改碱效果更为显著。70年代以后,又统一规
划进行了机井建设,使该试点区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
  曹县“八化一体”工程 1958年冬,曹县在城关东北部缓坡地上试办蓄灌排航相
结合的“八化一体”试点工程。“八化”是:灌溉自流化,平原河网化,大地园林
化,耕地畦田化,遍地机井化,水利电气化,交通运输舟船化和公路化,水产多样
化。这是以河网、渠道为纲的综合水利工程,河网化的中心任务是除涝和防治盐碱,
灌溉和机井解决旱的威胁,实际上是旱涝碱综合治理工程。
  试点工程面积39平方公里,全县调集2.5万人,经40天施工,挖四、五、六级
河网83条,长135.7公里,完成土方560万立方米,修桥、涵、闸等建筑物115座,
水电站1座,建鱼种场1处,挖鱼塘50个,植树54万株,试点区2.7万亩耕地全部园
田化。一、二、三级河网为调水、蓄水、航运、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河道,四、五级
河网为蓄水灌溉干、支沟(渠),也是田间航道,六级河网为末级排水沟,深2米,
底宽1米,沿农渠开挖。农渠间距600米,下设六条毛渠(间距200米),每条毛渠分
三格,做三条灌溉沟,引水入畦田。
  “八化一体”试点工程完成后,在治涝、改碱和抗旱等方面发挥了一定效益。
1959年冬在全县推广,组织17万人进行“八化一体”建设,经3个月施工,完成土
方2979万立方米,全县32万亩耕地达到“八化一体,五业结合”的设计标准。1960
年2月,《大众日报》、《人民日报》作了报道,省水利厅印刷了“八化一体”挂
图发放全省,水电部和水科院制做了电动模型展出,并在开罗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
展览。但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加上工程标准高,占地多,在人力、物力
上超越了群众的承受能力,客观上并不具备航运、发电的条件,“八化一体”工程
未能巩固,已废。
  齐河县温聪河流域治涝改碱样板工程 温聪河属徒骇河水系,流域面积184平方
公里,涝洼盐碱地占50%,其中有2.98万亩不毛之地。1961年全流域受涝绝产面积
达17万亩,占总面积的62%。1962年因涝绝产11万亩。1963年春省水利厅决定以该
流域作为鲁北平原治涝改碱样板。样板区本着“以排为主,排滞结合”的原则,于
1963年秋统一进行了流域规划。从1963年冬开始,首先疏浚了温聪河,达到三年一
遇除涝标准,然后开挖支、斗、农各级排水沟网,在此基础上在坡洼地兴建间距30
-60米,沟深0.8-1.0米的条田6万亩和台田905亩。历时3年共完成土石方353万立
方米,国家投资40万元,民众义务投工55万个,建成了一个河道、沟网及条田全面
配套的排水体系,并统一规划进行机井建设,把治涝改碱与灌溉结合起来。该流域
27.6万亩耕地1963年治理前一般亩产粮食100-150公斤,到1985年,90%的耕地粮
食混合单产达到500公斤以上,盐碱地由13.8万亩减少到3万亩左右。
  东平湖新湖区渔农间作台田工程 1952年东平湖改建水库后,新湖区成为封闭洼
地。湖区公社于1977年10月成立改造涝洼施工指挥部,对3万亩常年渍涝、芦苇丛
生的洼地采取修筑鱼池、台田,实行渔农间作的治理措施。首先在解家洼一带组织
万余人,大干一冬春,挖成宽40-50米,深1.5米的鱼池38个,筑成宽50米、田面
抬高1.4米的台田42块,共治理1018亩,池内养鱼,台面种植,实现了旱涝保收。
此后逐年扩大,至1985年已治理2万亩。
  莱西县姜山洼治理工程 1971年烟台地区决定治理莱西县姜山洼。地、县两级成
立洼改指挥部,在洼地中心夏格庄现场办公。在总结以往治洼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实行排、灌、路、林统一规划。莱西县抽调干部280人,组织万名治涝大军,奋战5
年,开挖干、支、斗各级排水沟1125条,长1358公里,修筑干、支、斗渠545条,
长560公里,筑路400条,长500公里,路旁植树,建桥涵1200余座,修台田3.9万亩,
改稻田20万亩。经过治理,自然面貌和生产面貌大为改观,1985年8月9号台风侵袭,
3日降雨达304毫米,大洼基本上没成灾。全洼粮食亩产稳定在500公斤上下,人均
收入6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