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山灌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0&rec=247&run=13

  位山灌区于1958年5月动工兴建,原规划范围涉及聊城、东阿、茌平、高唐、
临清、夏津、武城、平原、禹城、齐河、冠县等11个县,最大灌溉面积1145万亩。
灌区工程集中组织了3次大规模施工:1958年5-10月出工40万人,完成位山引黄闸、
输沙渠、沉沙地、沉沙池出口闸、二干渠、三干渠、四干渠及主要配套建筑物和部
分下级渠道。位山引黄闸位于东阿县位山村,设计引水流量400立方米每秒,加大
流量1150立方米每秒。1958年冬至1959年春,出民工25万人,完成五干渠及二、三、
四干渠尾工和部分配套建筑物。1959年冬至1960年春,出民工85万人,开挖一干渠、
六干渠及部分配套建筑物,另外还开挖位临运河、班滑运河、修平原水库3座及刘
集沉沙条渠。至1961年6月,灌区共建成沉沙条渠4条,干渠6条,分干渠48条,支
渠562条,斗渠2069条,农渠4221条,配套建筑物25378座(其中水电站和水力站643
站),共做土方1.15亿立方米。灌区于1958年10月开灌,至1961年6月共引水37.9亿
立方米,浇地2563万亩次。
  1962年停止引黄灌溉,除保留干渠外,田间工程废渠还耕。1965年以后,聊城
地区连续干旱,群众迫切要求恢复引黄灌溉。1966年开启位山引黄闸两孔,利用刘
集沉沙条渠取土洼地输水到四干渠。1968年启用位山引黄闸6孔,送水范围扩大到
四新河、小运河两岸,并完成东输水渠灌区及一干渠工程。1970年冬又建成西输水
渠,并疏浚原四干渠。1971年,位山引黄闸10孔全部启用引水。
  1972年冬,聊城地区水利局编报位山灌区扩大初步设计,提出包括改位临运河
为三干渠等内容的整个灌区规划和设计。灌区范围涉及东阿、聊城、茌平、高唐、
阳谷、冠县、临清7县(市),设计灌溉面积432万亩。1981年改建引黄闸,由10孔改
为8孔,堵塞两边孔并加高,设计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1981年引黄济津,三干
渠按修正设计进行扩挖,扩大灌溉面积156万亩,扣出东阿县郭口灌区建成后分出
去的面积,位山灌区灌溉面积达561万亩。
  经多年的恢复、调整和建设,截止1985年,位山灌区共建成干渠3条,分干渠
48条,支渠480条,干、支排水沟491条,万亩以上扬水站80处,配套机井3.1万眼,
共投资2.2亿元(不含机井)。
  复灌后,1970-1985年灌区累计引水136.5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4077万亩,
年均灌溉面积255万亩。1982-1985年,每年灌溉面积为340-380万亩。灌区地下
水位保持稳定,盐碱地减少,增产效益显著。灌区粮食亩产由1970年的142.5公斤,
增长到520公斤,棉花亩产由27公斤增长到66.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