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引黄灌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0&rec=237&run=13

  打渔张灌区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建国后山东省最早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
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灌区工程于1956年开工,1958
年竣工。原设计灌溉面积324万亩。1962年停灌,1965年复灌。复灌后灌区范围调
整,设计灌溉面积169万亩,包括博兴、广饶、垦利等县及五一农场、广北农场、
胜利油田的一部分。灌区建设经历了试验研究、兴建、试灌与停灌、恢复与发展的
曲折历程。
  1951年底,中央军委决定在山东省广饶县北部滨海地区开辟军垦区。1952年春,
华东棉垦委员会亦决定开垦山东滨海荒地。同年6月,山东省政府决定将军垦与棉
垦合并,成立山东省棉垦委员会,统一领导山东省东北部滨海荒地的开垦工作。随
后,农建二师进驻广饶北部屯垦,为解决人、畜和农业用水,省棉垦委员会决定兴
办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省棉垦委员会于1952年9月完成并上报《山东省棉垦区打
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初步设计》,设计灌溉面积66万亩。同年12月1日,水利部以农
技字第28200号文转达中央财政委员会“同意兴办”的批示。山东省随即组建山东
省棉垦区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局,负责工程的设计与施工。1953年1月,完成工程
技术设计,并着手备料,计划当年9月开工。
  1953年3月,水利部等单位负责人偕同苏联专家沙巴耶夫、拉普图列夫到灌区
考察。苏联专家认为设计资料不足,建议进行一系列勘测、试验研究工作。同年4
月,遵照水利部指示,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停止施工备料,随后,先后建立水文泥
沙、土壤改良等试验站,全面转入试验研究工作。经3年的试验研究,为灌区开发
提供了基本资料。1955年7月,省水利厅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处,根据3年试验研究
成果,进行灌区工程初步设计,10月完成上报。随后又派员赴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
院,在中、苏两国专家指导下,编制了第一期工程技术设计。1956年1月,水利部
组织有关单位对灌区工程设计进行初步审核。同时,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偕同苏联
专家到灌区考察,审核灌区工程设计。1956年3月,国家建设委员会正式批准《山
东省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初步设计》,并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工程,
责成山东省人民委员会组织施工。山东省人委随即成立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指挥部,
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次宾任指挥。后因张次宾到中央党校学习,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志
廉接替其指挥职务。
  1956年4月2日,灌区工程开工。惠民、胶州、昌潍、泰安4个专区21个县的民
工25万余人及省水利厅建筑安装队等专业队伍参加施工。灌区渠首位于博兴县王旺
庄,设计引水流量120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324万亩。1956年11月,渠首引黄
闸建成放水,灌区工程于1958年8月竣工。共兴建引黄闸1座,防潮闸1座,总干渠
枢纽建筑物1座,干渠渡槽7座及农渠以上建筑物20026座,计混凝土和砖石工程量3.
42万立方米,建沉沙条渠10条,总干渠1条,干渠7条,连同支斗农渠,渠道总长达
12800公里,挖各级排水沟总长9216公里。共计完成土方10793万立方米,总工日
1800余万个,完成国家投资3639万元。
  灌区建成后,当年灌溉夏秋作物56万亩,棉花23万亩,冬灌小麦24万亩。同时,
结束了灌区人民长期饮用咸水的历史。灌区建成初,为农田灌溉、改良盐碱地、解
决人畜饮水困难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管理不善,盲目大引、大蓄、大灌,重灌
轻排,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和粮食产量下降,于1962年停止引黄灌
溉,除保留四干渠外,其余均废渠还耕。
  1965年春,灌区干旱严重,当地干部、群众强烈要求恢复灌溉。遂于1965年5
月首先在四干渠恢复引黄灌溉,尔后一、二、三、五干渠相继修复放水。
  复灌后,灌区范围调整缩小,灌区工程逐渐恢复和配套。由于黄河河床淤积抬
高,于1981年改建渠首,在旧引黄闸下游40余米处另建新闸,设计引水流量120立
方米每秒。至1985年,灌区有总干渠一条长15公里,干渠8条225公里,支渠294条
815公里,总干排一条长21公里,干沟8条302公里,支沟174条573公里,干支渠沟
建筑物2677座,斗渠(沟)以下建筑物2261座。累计国家投资5539万元。
  复灌后,打渔张灌区年引水3亿立方米左右,不仅灌溉农田80万亩左右,每年
还为胜利油田和沿海居民生活供水3000万立方米左右。
  1983年东营市建立后,打渔张灌区大部分面积划归东营市辖区,位于惠民地区
博兴县境的一干渠,独立成为打渔张一干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9.9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