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rec=92&run=13

山东省志·大事记
上册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八年·济南

《山东省志·大事记》总纂人员

总 纂 张守富 席星加 李化诚 史学通 黄子良
副总纂 王福航 袁伯渠 王文恒 周春艳 王复兴 夏照林
编纂(以姓氏笔划为序)
马福震 那宗汉 孙忠华 朱友刚 李天程 张永臣 张连三 张起
张敬忠 林秀玲 曹文明 温书义 蒋庆立

《山东省志·大事记》编写人员

特邀主审 史学通
1840年至1918年12月
主编 王守中 宋宣颖
1919年1月至1937年6月
主编 王兆良
1937年7月至1945年7月
主编 刘大可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主编 王兆良
编写人员 许玉琪
1949年10月至1985年12月
主编 胡光
编写人员 何雪生 史天经 关升兰
特邀编辑 王守中 王兆良
1986年1月至1990年12月
主编 滕兴祥
1991年1月至1998年
主编 张守富
副主编 王福航 王文恒 周春艳
编辑 夏照林 孙忠华 蒋庆立 林秀玲 朱友刚 曹文明 李天程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名誉主任 吴官正
顾 问 王众音 张敬焘 马连礼
主 任 李春亭
第一副主任 吴爱英
副主任 王克玉 林书香 林廷生 王科三 陈光林 刘忠泉 王启信 张守富
委员 杨传升 曹道泉 柏继民 冉龙泉 张海涛 车吉心 张龙 张义国
易炳炎 刘学德 石洪印 赵锦良 单兆众 张明全 丛吉滋 孙永猛 毕庶学
于永旭 宋存胜 陈建坤 刘金江 孙邦信 孙其海 李玉泰 金明善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81年)

主 任 王众音
副主任 张子明 于克颖 许剑波 辛玮 狄井芗 方正 刘汉彬 刘长明
张家骅 陈芳彬 宋英 谭天 崔介 靳星五 王仲荦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马光华 马耕农 尹涛 王炳琴 王希坚 王华民 王力生 王力翔 王伯群
王学强 田勤耕 孙笑生 孙书义 刘翔鸥 刘献林 刘元勋 刘兰英 刘本奎
毕健 安作璋 李恒奎 李汉英 李青田 李士钊 陈锡德 谷前 苏克强
张全景 张逊三 张晓枫 张云昌 赵宏弼 赵俊堂 杨再文 杨维屏 周坚夫
周子明 所梦九 单程 金宝珍 金松源 柳青 侯连三 席星加 柴诚 徐刚
秦永文 高金兰 梅枫 鲁萍 鲁在 董海山 路遥
顾问 杨希文 郑鹤声 张维华 廉立之 冯毅之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84年)

主 任 王众音
副主任 张敬焘 张子明 于克颖 刘守璞 刘汉彬 席星加
委 员 周文彬 李富章 韩福元 尤芳湖 张家骅 刘雨温 高维真 肖洪 陈芳

齐松涛 季星如 程湘清 石洪印 史学通 黄子良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88年)

名誉主任 王众音
顾 问 张敬焘
主 任 赵志浩
第一副主任 宋法棠
副主任 马连礼 于克颖 张子明 刘守璞 王修智 李化诚 席星加 张守富
委 员 周文彬 刘守杰 王科三 韩福元 丁学超 易元秋 赵锦良 郭长才
周文昌 杨传升 王永清 季星如 刘志厚 刘雨温 吕可英 于占德
石洪印 王焕清 史学通 黄子良 孙其海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93年)

名誉主任 姜春云
顾 问 王众音 张敬焘 马连礼
主 任 赵志浩
第一副主任 吴爱英
副主任 王科三 王克玉 陈光林 刘忠泉 王启信 张守富
委 员 林书香 韩永录 张龙 曹道泉 柏继民 杨传升 吕可英 于占德
易炳炎 刘学德 石洪印 赵锦良 于永旭 徐力 宋存胜 陈建坤
刘金江 周文昌 刘仁象 史学通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95年)

名誉主任 赵志浩
顾 问 王众音 张敬焘 马连礼
主 任 李春亭
第一副主任 吴爱英
副主任 王克玉 林书香 林廷生 王科三 陈光林 刘忠泉 王启信 张守富
委 员 杨传升 张 龙 曹道泉 柏继民 冉龙泉 吕可英 孙永猛 易炳炎
刘学德 石洪印 赵锦良 毕庶学 于永旭 徐 力 宋存胜 陈建坤
刘金江 周文昌 刘仁象 孙邦信 孙其海 李玉泰 金明善

《山东省志》总纂组
顾问 席星加 李化诚
总纂 张守富 孙其海 史学通 黄子良
副总纂 王福航 王文恒 周春艳 夏照林 袁伯渠
编 纂 孙忠华 朱友刚 林秀玲 蒋庆立 曹文明 李天程

《山东省志·大事记》编审委员会

(1982年)

编 审 谭天
副编审 赵宏弼 崔 介 席星加
成 员 辛 玮 刘 震 靳星五 史学通 胡滨 胡光 赵延庆
王守中 王兆良 李德征 亓长发

编纂说明
一、《山东省志·大事记》断限为1840年至1998年。记述范围以山东省现行行政
区划为界。战争年代发生在省际交错区域的事件,对山东历史进程具有深刻影响的全
国性事件,本省的人与事在省外引发的重要活动,也适当记入。
二、《大事记》扼要记述断限内全省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社
会生活等方面的大事要事。对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尤其是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事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主义
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适当详记,以突出时代特征,彰明历史脉络。
三、《大事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直记史实,
述而不论。情况复杂或意义重大的事件,需要表明观点的,行文中予以点明。
四、《大事记》分为晚清(1840年-1911年)、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1949年-1998年)三个时期,采用编年体记述,一事一个条目。对关联密切、
连续性较强,或有较大影响的事件,采用纪事本末体,集中记述,借以完整地反映事
物的基本面貌。
五、《大事记》采用公元纪年。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的年份,在公元纪年之
后,括注历史纪年。条目以时为序,按年月日依次排列。日不详,入本月;月不详,
入本季;季不详,入本年。集中记述的事件或事项,从发生之时记起;当年的综合性
条目,置于年末;每个时期的综合性条目,置该时期末。
六、人物活动不单独作为大事条目出现。社会知名人士、英雄模范人物及在战争
中牺牲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物,用“人以事出”的方式适当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后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人物活动,记到副省级、副军级以上。
七、《大事记》的资料依据主要来自各时期的文献、档案、报刊、方志,中共党
史、中共组织史、军史,省直单位及各市地提供的资料。说法不一者,经考量,取其
一说入志。所用资料,不再逐一注明出处。
八、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至80年代之前,计量单
位依照历史资料的记载;80年代之后,统一为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目录

晚清时期(1840-1911年)

1840年………………(3)
1841年………………(3)
1842年………………(4)
1843年………………(5)
1844年………………(6)
1845年………………(7)
1846年………………(7)
1847年………………(8)
1848年………………(9)
1849年………………(9)
1850年………………(10)
1851年………………(11)
1852年………………(12)
1853年………………(13)
1854年………………(15)
1855年………………(17)
1856年………………(18)
1857年………………(19)
1858年………………(20)
1859年………………(21)
1860年………………(23)
1861年………………(25)
1862年………………(29)
1863年………………(30)
1864年………………(32)
1865年………………(33)
1866年………………(34)
1867年………………(35)
1868年………………(36)
1869年………………(38)
1870年………………(38)
1871年………………(38)
1872年………………(39)
1873年………………(40)
1874年………………(40)
1875年………………(41)
1876年………………(41)
1877年………………(43)
1878年………………(43)
1879年………………(44)
1880年………………(45)
1881年………………(45)
1882年………………(46)
1883年………………(47)
1884年………………(48)
1885年………………(48)
1886年………………(49)
1887年………………(50)
1888年………………(51)
1889年………………(52)
1890年………………(52)
1891年………………(53)
1892年………………(54)
1893年………………(55)
1894年………………(56)
1895年………………(57)
1896年………………(60)
1897年………………(61)
1898年………………(65)
1899年………………(70)
1900年………………(76)
1901年………………(78)
1902年………………(80)
1903年………………(81)
1904年………………(83)
1905年………………(85)
1906年………………(87)
1907年………………(89)
1908年………………(92)
1909年………………(94)
1910年………………(96)
1911年………………(99)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

1912年………………(107)
1913年………………(112)
1914年………………(116)
1915年………………(122)
1916年………………(125)
1917年………………(129)
1918年………………(132)
1919年………………(136)
1920年………………(148)
1921年………………(154)
1922年………………(159)
1923年………………(169)
1924年………………(175)
1925年………………(182)
1926年………………(194)
1927年………………(202)
1928年………………(210)
1929年………………(224)
1930年………………(234)
1931年………………(241)
1932年………………(250)
1933年………………(259)
1934年………………(267)
1935年………………(271)
1936年………………(277)
1937年………………(283)
1938年………………(296)
1939年………………(322)
1940年………………(345)
1941年………………(372)
1942年………………(396)
1943年………………(421)
1944年………………(448)
1945年………………(470)
1946年………………(495)
1947年………………(525)
1948年………………(550)
1949年………………
山东省志·大事记
中册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八年·济南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1985年)
1949年………………(591)
1950年………………(598)
1951年………………(620)
1952年………………(639)
1953年………………(660)
1954年………………(673)
1955年………………(687)
1956年………………(704)
1957年………………(722)
1958年………………(741)
1959年………………(766)
1960年………………(783)
1961年………………(800)
1962年………………(811)
1963年………………(821)
1964年………………(834)
1965年………………(846)
1966年………………(856)
1967年………………(869)
1968年………………(879)
1969年………………(885)
1970年………………(892)
1971年………………(900)
1972年………………(907)
1973年………………(913)
1974年………………(920)
1975年………………(926)
1976年………………(936)
1977年………………(944)
1978年………………(956)
1979年………………(970)
1980年………………(991)
1981年………………(1009)
1982年………………(1028)
1983年………………(1048)
1984年………………(1072)
1985年………………(1102)

山东省志·大事记
下册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山东人民出版社
二○○○年·济南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86年-1998年)
1986年………………(1137)
1987年………………(1171)
1988年………………(1218)
1989年………………(1264)
1990年………………(1305)
1991年………………(1345)
1992年………………(1382)
1993年………………(1420)
1994年………………(1492)
1995年………………(1548)
1996年………………(1590)
1997年………………(1626)
1998年………………(1661)
编后记………………(1709)

编后记
《山东省志·大事记》由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领导并组织承编,是《山东
省志》重要的组成部分。
1982年7月,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决定,在《山东省志》各分志编成之前,
为廓清山东省近代史的大势大略和新中国建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
件,先行编纂《山东省志·大事记》。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按照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的决定,成立《山东省志·大事记》编写组,后又成立《山东省志·大事记》编审委
员会。省地方史志办公室随即组织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社会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大众日报社的部分教授、专家和热心史志工作的同志分工撰写。
至1984年初撰写出1840年至1982年大事记的初稿。后又把下限延至1985年底。
为了增加《山东省志·大事记》记述的深度和广度,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责成
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进一步核查、 征集资料,作了大量的补充修改,于1987年6月形成
第二稿。
第二稿印发后,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先后两次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和有关委办厅局
负责人及长期在山东工作的老同志进行座谈讨论,大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
建议,并提供了大量资料。与此同时,还征集到省直各部门和各市地提供的许多新资
料。此后,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组织力量再次修订,于1988年6月完成了第三稿。
从1988年10月开始,根据新编地方志书的质量标准和出版要求,着手对第三稿进
行文字加工,参照国史、党史和有关史料对部分条目进行核实、删削、合并。然后,
经过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省志编审处全体人员统审、 统编、统改,于1990年6月形成第
四稿。
第四稿完成后,复印件送姜春云、赵志浩、高克亭、王众音、张敬焘、宋法棠等
省领导及省保密委员会、省委党史研究室及部分老同志审阅。同时,为了审慎起见,
还将1955年至1983年全省有关政治、经济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条目按各省长任职时间整
理出来,专门呈送在山东主持过工作的主要领导人谭启龙、赵健民、白如冰、苏毅然、
李昌安等进行审查。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又一次作了修订,补充了
各历史时期缺漏条目和不完整的重要史料,慎重处理了与当时全国背景联系密切的和
以事系人的敏感条目,以使即将定稿的《山东省志·大事记》符合新编志书的质量标
准和出版要求。1991年2月修订完成的第五稿,遵照省委领导同志的意见,排印清样,
形成《山东省志·大事记(未定稿)》。
未定稿分上、下册,付印各400份,分送省委、省顾委、省人大常委会、省纪委、
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审查,并分发各市地史志办公室、省直各有关单位广泛征求意见,
核查资料。此后,陆续收到修改、补充意见和建议。据此,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为使本
书历史脉络更清晰,又对某些采用编年体记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条目,适当予以集中、
合并,改用纪事本末体。同时,根据省领导的意见,为使本书全面反映全省改革开放
和经济建设的新成就,将下限延至1992年。在广泛征集资料的基础上,于1995年完成
第六稿。
随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工作的需要及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领导的意见,本书
的下限又先后延至1995年和1998年。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组织省志编审处全体编辑人员,
通力合作,分工完成了1993年至1998年全部条目的编写工作。同时,对全书资料又进
行了全面考证、删改和补充,于1998年底完成第七稿,分上、中、下三册。为确保书
稿质量,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又于1999年春组织全体参编人员对本书中册的全部条目依
据已出版的省志各分志和有关史料逐条进行核查、修改。下半年,全体参编人员在省
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刘秋增领导下,分工协作,对本书下册的全部条目进行了认真的
核查、修改,并补充了部分重大历史事件条目。
之后,经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审查,报省政府批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在编修过程中,一直得到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姜春云、赵志浩、王
众音、张敬焘、宋法棠、吴爱英、陈抗甫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
大力支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间,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
办公厅、省顾委办公室、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军区,以及省直各部门、
各市地、有关大专院校和各级档案、图书管理部门,多次提供并帮助核实了大量资料。
杨希文、张子明、于克颖、崔介、赵宏弼、方正、靳星五、辛玮、张明、季星如、安
作璋等老同志和许多专家、教授,认真审阅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大众
日报社、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档案局等单位给予了有力的配合。此外,项禹、赵延军
同志对书稿有关部分多次审校。在此,谨向所有支持和关心本书编纂的单位和个人表
示衷心的感谢!
参编人员对本书的编修,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水
平所限,本书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匡正。

编者

二○○○年六月

《山东省志》分卷目录
第1卷序言·凡例
第2卷大事记(上、中、下)
第3卷建置志
第4卷自然地理志
第5卷生物志
第6卷地质矿产志
第7卷气象志
第8卷地震志
第9卷海洋志
第10卷(一)共产党志
(二)民主党派工商联志
第11卷(一)农民团体志
(二)工人团体志
(三)青少年团体志
(四)妇女团体志
第12卷政权志(上、下)
第13卷外事志
第14卷民政志
第15卷公安志
第16卷司法志
第17卷军事志(上、下)
第18卷农业志(上、下)
第19卷林业志
第20卷水利志
第21卷黄河志
第22卷水产志
第23卷一轻工业志
第24卷二轻工业志
第25卷纺织工业志
第26卷丝绸志
第27卷烟草志
第28卷陶瓷工业志
第29卷乡镇企业志
第30卷机械工业志
第31卷电子工业志
第32卷冶金工业志
第33卷黄金工业志
第34卷化学工业志
第35卷医药志
第36卷石油工业志
第37卷电力工业志
第38卷煤炭工业志(上、下)
第39卷农机志
第40卷交通志
第41卷铁路志
第42卷邮电志(上、下)
第43卷城乡建设志
第44卷建筑志
第45卷环境保护志
第46卷建材工业志
第47卷测绘志
第48卷商业志
第49卷供销合作社志
第50卷粮食志
第51卷外经贸志
第52卷海关志
第53卷财政志
第54卷金融志(上、下)
第55卷计划志
第56卷工业综合管理志
第57卷统计志
第58卷审计志
第59卷物资志
第60卷物价志
第61卷标准计量志
第62卷工商行政管理志
第63卷进出口商品检验志
第64卷科学技术志
第65卷社会科学志
第66卷体育志
第67卷卫生志
第68卷教育志(上、下)
第69卷文化志
第70卷文物志
第71卷孔子故里志
第72卷泰山志
第73卷广播电视志
第74卷报业志
第75卷出版志
第76卷人口志
第77卷劳动志
第78卷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第79卷侨务志
第80卷民俗志
第81卷方言志
第82卷旅游志
第83卷档案志
第84卷人物传(上、下)
第85卷孙子志
第86卷诸子名家志
第87卷方志志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