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预测预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9&rec=180&run=13

  建国前,山东未开展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1958年,省林业厅在崂山、泰
山、黄河孤岛、益都、昆嵛山、罗山、牙山、北大山、沂水、招虎山等林场设立病
虫观察基点。每个基点根据需要选定几名观察员,一名技术干部为基点负责人,并
确定每个基点的观察项目。虫情观察员在虫害、病害活动期(3~11月)每月向观察
基点报告一次情况。各基点两个月向省林业厅综合汇报一次,并在工作告一段落时
写出书面总结。省林业厅根据情况,不定期汇集整理成为全省虫情简报发往各地。
1959年因省农、林两厅合并,这一工作没能继续进行下去。
  1963年,山东省林木病虫防治所成立后,为搞好测报工作,在有代表性的国营
林场(如昆嵛山、牙山、罗山、崂山、齐河等林场)选一虫情测报员,并配备了一些
小型测报工具,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6年,省林业厅在崂山省森保会上再次提出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站,经省投
资于1977年正式建立了定陶和乐陵两个测报站,前者测报杨、柳、榆病虫害,后者
测报枣树病虫害。
  1979年,省林业厅成立了山东省林业病虫防治所,固定专人抓预测预报工作。
全省已有7地、市建立了50处病虫害预测预报站点,固定了专职和兼职测报员。定
陶县建立了以县测报站为中心,以公社林业站和国营林场为测报点的三级测报网,
对榆兰金花虫、杨树溃疡病、杨尺蠖、杨扇舟蛾等虫害进行测报。
  乐陵县建立了以县测报站为中心,以公社农技站和枣区重点村为测报点的三级
测报网,对枣尺蠖、桃小食心虫、枣红蜘蛛、枣锈病等进行了测报,准确率达80%
以上。
  1982年,省林业厅根据山东的气候、地形、林木资源、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
将全省划分为4个测报区:一是胶东沿海丘陵测报区,主要测报对象是赤松毛虫、
日本松干蚧、杨雪毒蛾、楸梢螟等;二是鲁中南山区丘陵测报区,主要测报对象是
赤松毛虫、柏毛虫、柏毒蛾、白杨透翅蛾、小皱蝽等;三是鲁西南平原测报区,主
要测报对象是榆兰金花虫、大袋蛾、光肩星天牛、杨尺蠖、泡桐丛枝病等;四是鲁
西北测报区,主要测报对象是榆兰金花虫、枣尺蠖、日本龟蜡蚧、枣锈病、桑天牛、
杨扇舟蛾等。全省建立测报点257处,固定专职测报员85人,兼职测报员200多人。
初步形成了省、地(市)、县(市区)、场圃四级测报体系,印发病虫情报500多期,5
万余份。监测覆盖率由1979年的30%提高到60%。
  1981~1983年,省林业病虫防治所编写了《赤松毛虫预测技术要点》、《榆兰
金花虫预测预报办法》、《枣尺蠖预测预报办法》、《光肩星天牛预测预报办法》、
《大袋蛾预测预报办法》、《杨雪毒蛾预测预报办法》、《白杨透翅蛾预测预报办
法》等测报材料,印发各地1万多份,使山东省林木病虫害测报工作,逐步实现规
范化,提高化防效果40%以上,降低防治成本30%左右。
  1984年,山东省林业病虫防治所升格为山东省林木保护站,继续固定专人抓测
报工作。1985年,省林业厅下达了《山东省林业病虫预测预报暂行条例》,提出了
赤松毛虫、松干蚧、榆兰金花虫、大袋蛾、光肩星天牛、枣尺蠖、白杨透翅蛾、枣
锈病等为主要测报对象。为了提高测报人员的业务水平,省林业厅于1985年4月7日
在泰安林校举办了为期10天的测报培训班,参加人数50多人。培训测报人员回单位
之后,各地先后又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林木病虫测报培训班。1988年元月4日,省林
业厅印发了林业部《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还根据林业部的要求,规定
了森林病虫鼠害情况报告制度,这对指导森林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工作,起到了明显
作用。到1988年底,全省已建测报站450处,其中省中心测报站11处,市地测报站
50处,县测报站点201处,重点乡镇(场、圃)测报监测点188个,专职测报员205人,
兼职测报员288人,基本形成了省、市(地)、县、乡(镇)四级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
监测覆盖率比1982年提高了20%左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防治工作的要求,对害虫生命表和防治指标的研究已提
到议事日程。80年代初开始先后进行了赤松毛虫、榆兰金花虫、大袋蛾、枣尺蠖、
食心虫等虫害的生命表和防治指标的研究,为测报和防治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