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改造方法和效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9&rec=150&run=13

一、抚育改造
  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对赤松次生林重点是采取抚育改造措施,以尽快提高林
分质量。由于松林所处的立地条件以及所受人活动的影响不同,其林分结构、经济
价值和发展前途也不尽相同。据1964年调查,生长在厚层土生长较好的赤松林约占
20%,生长在中层土生长一般的占50%,而生长在薄层土,生长较差的占30%。
  中厚层土赤松密林:在山地中下部25厘米以上的土层的赤松林,密度过大的实
行抚育间伐,一般10年左右的林子,每亩留300~400株左右;25年生的林子每亩留
150~200株,以培育成用材林。
  中厚层土赤松疏林:土壤条件较好,但由于人为及病虫害影响,或天然更新不
良,林木稀疏或无顶缺梢,树干弯曲,无培养前途的树株占一半以上。对这样的林
子一般更新重造,改换树种如黑松、刺槐,或营造针阔叶混交林,有的营造经济林。
  薄层或中层土赤松密林:一般分布在山的中上部或山脊处,土层厚度25厘米以
下,树木生长不良,每亩300株左右。对这样的林子一般是加强抚育管理,获得部
分小规格材和薪材,以保持水土为主。对林中个别土壤较厚的地块,改植阔叶树,
形成不规则的针阔叶混交。胶东这种类型林分较多,经封护和改造后,一般能形成
较好林分。
  薄层或中层土赤松疏林:土壤厚度25厘米以下,但松树稀疏,分布不匀。对这
些林子一般以促进天然更新或栽植部分阔叶树,增加立木密度,以保持水土。
  薄层土石砾地赤松林:分布在山地上部陡坡,或山脊风口处,石块裸地较多,
树木稀疏,生长不良,无成材希望。对这种林地严加封护,促进天然更新,并引种
部分灌木,加大立木密度,培养地力以保持水土。

二、更新重造
  7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很多地方认为抚育改造次生林
不彻底,要实行彻底改造。把山上的赤松林刨掉,改建成果园、竹园、茶园、花椒
园;在整地的方式上也由挖鱼鳞坑、水平阶到挖大穴。1980年以后,随着商品经济
的发展,很多山中下部赤松林改成了果园。
  原河滩50~60年代营造的杨树林或瘠薄山坡上的刺槐林,多生长不良,无成材
希望。70年代后期,多从整地改土入手,更换适生树种,加强水肥管理,把原低产
林改成丰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