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改造进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9&rec=149&run=13

  鉴于次生林产量太低,1936年山东省政府训令各地“提议将各山赤松改植黑松,
盖因赤松多矮林,枝叶稀少,且易生毛虫……须改植黑松山岭,几遍全境。……胶
东各山现有之矮林薪炭林,由县拟办法,严禁滥伐,指导改养乔林”。同年5月,
山东省政府饬令福山乡政府“林场多系单纯林,此后应植柞及马尾松之单株或块状
混交林,籍防松毛虫害。”但由于政治腐败,有令难行,改造次生林的训令成为一
纸空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林业建设重点是普遍护林,重点造林,无暇顾及赤松次生林
改造,只在国营昆嵛山林场重点进行,改单纯依靠天然更新为人工科学造林。并从
东北引进落叶松和从浙江引进刺杉等种子,就地育苗,就地造林。到1983年,全场
人工改造赤松次生林26369亩,营造落叶松9422亩,刺杉500亩,黑松11100亩,刺
槐832亩,华山松385亩,火炬松、马褂木、樟子松、楸树等4130亩,使天然赤松林
面积缩小2/3。
  1959年以后,省林业厅根据林业部对次生林“抚育、改造、利用”的方针,提
出次生林“三改”(即改疏林为密林,改矮林为乔林,改单纯林为混交林)措施。此
时,胶东次生林因连年遭受松毛虫害,除虫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群众迫切要求加
以改造。如文登县境内60年代初有次生林34万亩,占该县有林地面积的65%。1962
年该县按不同立地条件赤松次生林的生长状况,划分不同类型,施行了“以改为主,
改抚利用结合”的方针,采取了留、育、造、改综合技术措施,10年(1962~1971)
间共改造赤松次生林面积11.4万亩,其中营造刺槐林8万亩、黑松林2.4万亩。蓬莱
艾山林场,1960年发展刺槐改造赤松林,1983年32.4%的林地成为刺槐林,1292亩
刺槐林蓄积量高达3613立方米,占林分总蓄积的61%。
  70年代胶东松林遭松干蚧壳虫危害,赤松次生林大片枯死,加速了次生林改造
过程。海阳招虎山林场全场6000亩赤松林被吃死后,通过改造,人工营造黑松、刺
槐、赤杨、麻栎等混交林1798亩。乳山县垛山林场2600亩赤松次生林被吃死后,改
造成刺槐、落叶松、干果、水果林。
  1974年烟台地区农林局组织考察组赴河南、湖南、福建、浙江等省考察后,开
始选点治山、整地造林。荣成县伟德山区182个大队有赤松疏林地10.95万亩,从
1976年起,每年派4~5万人整地、造林,到1982年共营造各种用材林、经济林9.5
万亩。栖霞县原有赤松林42万亩,占林地面积的55.3%,1974年开始改造,到1976
年已改造刺槐、黑松林10.7万亩。
  80年代初,落实了林权体制政策,治山整地,改造次生林步伐加快。1982年夏
季,烟台全区有140余处公社2171个大队,先后组织26.9万人,治山整地4.12万亩,
造林1.57万亩。同年,中共烟台地委、行署召开山区建设会议,号召山区全面开展
治山整地、造林运动。全区赤松次生林已改造了约1/3,其中造刺槐林49.4万亩,
黑松和落叶松23.4万亩。菏泽地区把六七十年代营造的河滩林和泡桐林,也都改造
成丰产林。1988年全省改造次生低产林27.7万亩。其中烟台市5.1万亩,菏泽地区4.
3万亩,临沂地区3.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