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自发零星封山育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9&rec=145&run=13

  中国历代王朝虽有封山之说,但自秦汉以来,林政废弛,山泽时而开放,时而
封禁。山东开发较早,人众地狭,人民由于生活所迫,开垦、樵采、放牧久成习惯,
屡禁难止,加之战乱灾荒,原始林早已砍伐殆尽,次生林亦遭反复破坏,大片山林
成为光山秃岭。农民虽知封山之利,但因保护困难和生活所迫,不能全面进行。胶
东丘陵地区群众有封护小片山场习惯,所封山林俗名“封场”。在“封场”内,一
是养草,二是养护赤松薪炭林,三是培养柞岚饲养柞蚕。在鲁中南山区群众也常拥
有小片“封场”,兼养护板栗、柿子、大枣等果树,一般规模不大。此外,一般庙
宇寺院、名山胜地也多有一片“封场”。据1921年高秉坊《山东森林问题》载:“
内地调查,时见乡间有封山者,林木密布,俨然可见。问之,非系庙产,即属公有,
以其有人保护,故山自成林。若夫无公共保护之处,则樵采也,刍牧也,踏践也。”
  在旧社会,有的地方群众为了封山,除各自管护自有“封场”外,还组织联护
联防。现山东各地保存的一些护林碑,反映了历史上群众已认识到封山育林的重要
性。如枣庄市国营徐庄林场葫芦套林区长山寨山顶存有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
护林碑,碑文有“公议封固此山,一不准牛羊践踏,二不损坏一草一木,如若不遵,
公议重罚,演戏三本,重修庙宇,不论亲疏,不看情面,决不宽恕”等条文,使当
年长山寨树木一片葱茏。但农民群众的“封场”,因生活所迫,往往不待树木成材,
即行砍伐,林木成材者不多。1942年栖霞县劝业所年报载:“……一般农民贪目前
小利,不待树成,即任意砍伐……若不认真保护,恐嘉木葱茏之山,变成濯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