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薪炭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9&rec=127&run=13

  建国前,农村广大群众缺粮少柴,胶东农民历史上有营造薪炭林的习惯,不待
树木长高即把树顶砍去,使枝杈横生,以多出薪材和便于砍伐,以致形成大片赤松
次生林。鲁中南山区由于垦荒樵采,森林砍伐殆尽,农民为取得烧柴,不得不扒山
皮、刨草根,造成童山秃岭、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广大平原地区更是树少林稀,
农民少吃缺烧,生活贫困。
  建国后,通过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林地面积不断扩大,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
专门营造薪炭林,只把柞岚和赤松次生林作为薪炭林经营,或把间伐、修枝枝材充
作烧柴,广大农村烧柴问题仍十分紧张。
  70年代以后,随着山区造林和平原绿化的开展,枝柴产量不断增加。加上一些
地方大办沼气推广节柴灶等,烧柴问题有所好转,但还没有根本解决。据调查,全
省平均每户年缺柴900多公斤,即缺4个月左右的烧柴。为缓解群众烧柴困难,从
1981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营造薪炭林,采用萌芽力强的刺槐、紫穗槐、臭椿或产枝
柴多的黑松等树种和密植的造林方法,以砍取薪材,每造1亩薪炭林,国家投资10
元。为取得经验,1986年在蒙阴、沂源两县进行试点,试点面积1万亩,由林业部
补助经费4万元,省厅无偿扶持刺槐、黑松种子。1988年,全省累计营造薪炭林39
.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