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小油料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82&run=13

山东栽培的小油料作物种类比较多。有供人们食用的芝麻、油菜、向日葵、油沙
豆和文冠果,还有供药用和军工用的油料作物蓖麻籽。这些小油料作物在全省经济作
物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由于不是主要作物,种植分散,长期处于面积时多时少,产量
也不够稳定的局面。

一、芝麻
(一)栽培历史与产区分布
据《中国芝麻品种志》记载,“山东属于全国栽培芝麻较早的省份”。古代农学
家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对黄河中下游的芝麻播种适期和播种方式就作了
比较科学的论述。山东种植芝麻已有1400多年历史。
产区分布,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主要集中在菏泽地区。建国以后,全省各地普遍
开始种植,仍以菏泽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济宁、聊城、德州、惠民地区。60年
代以后又逐渐向东、南方向发展,相继增加了枣庄市、潍坊市和东营市。主要产区达
到8个。这些地市的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七五”期间,因为作物
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原因, 主要产区的布局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主产区减为3个,又增
加了1个新主产区。这些产区是菏泽、济宁、枣庄和济南4地市。其他地市均为零星种
植的分散产区。
(二)种植面积和生产水平
据统计资料记载, 1936年全省芝麻栽培面积64万亩,平均亩产37.6公斤,总产2
406万公斤。 新中国建立以后,芝麻生产受到党和政府重视,由零星种植开始转向大
田栽培。 据山东省《油脂志》记载:1955年9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确定芝麻为国家
统购物资,正式纳入省的种植计划,成为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因此,50年代的芝麻生
产虽未达到战前水平,但取得的成绩还是很大的。1949年至1958年年种植面积在40万
亩左右,总产1000多万公斤,1959年种植面积达到70.9万亩,超过了战前水平,总产
2052万公斤,也与战前水平相接近。60年代,由于经济困难和自然灾害,粮食减产,
为解决吃饭问题,扩大粮田,压缩经济作物,发展芝麻生产的政策也没有得到落实,
使芝麻生产受挫。 1961年全省种植面积降为23.7万亩,总产253万公斤,,1962年-1
977年全省种植面积在20万亩~30余万亩,总产浮动在400万公斤~1000万公斤。70年
代后期,中央和省有关职能部门出台了一些鼓励农民发展芝麻生产的政策和措施,芝
麻生产出现了新的转机。1978年国家提高了芝麻收购价格,1979年山东省计委、财办
规定:收购芝麻除奖售小麦和化肥外,还按统购加价5%。1985年国家对芝麻实行议价
收购,农民种芝麻得到实惠。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地推广了增产性能好的宁津落地黄
等优良品种。因此,1978年开始回升,至1985年播种面积达到54.3万亩,总产创历史
最高水平,达到3088万公斤。1986年以后,农民认为种芝麻与种其他经济作物相比,
产量低,效益差,1990年全省减为12.9万亩,总产738万公斤。
芝麻的亩产水平提高不快,1949年27.5公斤,到1979年30公斤,基本上是徘徊在
30公斤左右, 1980年-1982年提高到40多公斤,1983年-1990年稳定在50多公斤。199
0年亩产57公斤。
(三)品种类型与栽培技术
山东芝麻有3个类型,14个品种。3个类型是:单杆、丛分枝和分枝。14个品种是:
宁津落地黄、黄县红芝麻、安丘大八杈、福山黑芝麻、汶上白芝麻、福山白银芝麻、
莒县兔子腿、蒙阴霸王鞭、陵县大八杈、诸城铁芝麻、章丘芝麻、临沂白大青秸、临
沂黄大青秸、巨野大歪嘴等。栽培要求整平土地,施底肥。播种分春作、夏作和间作,
春作种植制度为:春芝麻-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作;夏作为:冬小麦-夏芝麻-冬小
麦-夏大豆, 一年两作。间作:多与甘薯、花生、瓜类间作。田间管理:分枝型每亩
留苗5000株左右,少分枝型和单杆型7000~8000株。苗期划锄三遍,蕾花期追肥浇水,
适时防治枯萎病、叶枯病和天蛾、蚜虫,在70%蒴果成熟时收割。
(四)购销和加工
1955年随着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为保证城市工矿区居民食用麻油,国家对
芝麻定为统购物资,对芝麻集中产区实行派购,对分散产区实行统一收购。1962年放
宽统购政策,允许农民完成统购任务后,剩余可自由处理。1985年国家对芝麻改为议
价收购。 1955年-1985年平均年统购芝麻400余万公斤,1964年-1985年平均年议购芝
麻300万公斤,1986年芝麻市场放开,1990年国家粮食部门议购麻油4万多公斤。国家
收购的芝麻主要供应城市糕点、饮食业以及供应城镇居民麻油。
芝麻加工产品主要有芝麻油、芝麻酱、芝麻糕点及芝麻糖等。

二、油菜
(一)生产演变与产区分布
油菜,古人称芸苔。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将油菜和油菜籽并提,“蜀芥、
芸苔取叶者,皆七月半种……,取籽者,皆二、三月好雨泽时种。五月熟而收籽。”
民国时期,山东开始较大面积种植。据统计资料记载,1936年以前全省油菜收获面积
13.7万亩,总产油菜籽717万公斤。新中国建立以后,产区逐渐扩大,生产有了发展。
油菜在小油料作物中占居重要的位置。1950年至1954年,每年平均收获面积14万亩,
总产在500余万公斤, 亩产在40公斤左右,面积和产量都与1936年相近。50年代中期
和60年代,油料正式列入了省的种植计划。为了解决食油紧缺问题和扩大农作物的复
种指数,在水肥条件好的麦田套种油菜,有的地方作为指令性指标层层下达。由于油
菜种子抗病能力差,冬保技术不过关,根腐病蔓延,死苗严重,全省油菜种植面积急
骤下降, 1968年-1970年全省年种植面积下降到0.1万亩, 总产仅1万~2.5万公斤。
1972年国家规定农民完成交售任务后, 超交部分实行加价20%的奖励政策,并相继提
高了油菜籽收购价格,还规定:对农民交售油菜籽实行返饼,同时引进和推广了抗病
新品种和解决了越冬保苗技术问题,油菜生产开始恢复,1978年收获面积达到42.5万
亩,总产1056.5万公斤,亩产25公斤。1981年收获面积虽减少到25万亩,但亩产提高
到69公斤,总产量大幅度增长,达到1707.5万公斤。1983年国家收购油菜籽的政策改
为比例加价,即40%按统购价、60%按加价计算,并实行了限量收购,挫伤了农民种油
菜的积极性,加之在油菜产区要求扩大花生播种面积,油菜生产又出现了下滑局面。
1985年收获面积减少到1.59万亩, 总产155万公斤,亩产98公斤。1987年开始回升,
收获面积上升到18.92万亩,总产突破了2000万公斤,达到2516.5万公斤,亩产133公
斤。1988年收获面积创历史最高纪录,达51.8万亩,但产量低于1987年,总产1813.5
万公斤, 亩产35公斤。到1990年收获面积又下降到8.11万亩,总产640.5万公斤,亩
产79公斤。
产区分布。新中国建立前至建国后的70年代,油菜种植都是集中在菏泽地区,种
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5%。 从70年代末期开始向全省发展。1978年13个地市都有种
植, 主要集中在菏泽、聊城、济宁、泰安、枣庄、潍坊、临沂7地市,面积占全省总
面积的99%。 1984年至1990年集中产区发生了变化。集中产区为菏泽、聊城、济宁、
泰安、潍坊、济南6地市。
(二)品种类型与栽培技术
山东栽培的油菜有白菜型和甘蓝型2个类型。 白菜型冬油菜有:菏泽油菜、冠县
油菜、莒县小油菜、郯城小油菜等品种。从外地引进的同类型品种有:柏乡油菜、关
油3号。 这些品种耐寒、耐旱、耐瘠、耐盐碱;白菜型春油菜品种是从青海引进的门
源油菜,耐春寒,春发性强。甘蓝型品种有:胜利油菜、胜利52、矮架早、沪油23、
陕油110、淮油6号、上海105,均为冬性品种。种植方式在麦田间作,在甘薯、玉米、
棉花收获前套种,也有纯作。油菜为深根作物,早秋深耕6寸,耙细整平,施农家肥。
留苗密度, 纯作白菜型品种亩留2万~3万株,甘蓝型品种留苗2万株。越冬保苗,大
雪前后,结合中耕拥土围根灌越冬水,取土或圈肥盖心叶,防冻害。春季返青后适时
追肥浇水,促使增加分枝,重施蕾苔肥,浇开花结荚水,防治菜蚜和菜青虫。
(三)购销
1974年前,油菜种植面积少,国家通过市场收购油菜籽,年收购量在10余万公斤,
最多的1966年达53万公斤。1978年国家对油菜籽实行统一收购,随着油菜籽产量提高,
年收购量达1000万公斤左右,最高的1981年收购量达1917万公斤(超过了统计产量),
到1985年由于种植面积下降,总产减少,当年收购量减为51万公斤,占总产量的三分
之一。
国家收购的油菜籽主要用于榨油,供应非油区的农民及城市居民食油与糕点业用
油。

三、向日葵
(一)种植沿革与产区分布
山东在明朝末年就开始种向日葵。清初,文学家、药学家王象晋(山东桓台人)在
他撰写的《群芳谱》中称向日葵为西番菊,也叫迎阳花。之后,十六世纪末在园艺家
陈 子写的《花镜》中始称向日葵。起初通常是利用庭院、宅旁零星种植,多为观赏
和食用。建国以后开始从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引进油用品种,经过种植试验获得成功,
改零星种植为连片种植。由于向日葵是小宗油料作物,在农作物种植中占很次要地位,
因此, 种植面积不稳定。1979年-1984年种植面积在1万~2万亩,其中最多的1980年
曾达到3.9万亩,总产182万公斤,亩产46公斤。1985年种植面积猛降为7 00亩,亩产
达114.5公斤。1986年-1990年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3000多亩,亩产60多公斤。
产区分布主要集中在惠民、德州、东营、潍坊等地市和广北、黄河、渤海、徒骇
河、清水泊农场。
(二)品种类型和栽培技术
山东种植的向日葵分食用种、 油用种和中型种3种类型。食用种均为春播农家品
种,含油量低,抗寒、抗旱、喜肥水,零星种植。油用品种,是从国外和省外引进的,
有派列多维克、匈牙利、墨西哥、北葵1号、北葵15号、白葵3号、三道眉,含油量高,
大面积连片种植,耐瘠薄、耐盐碱、适于密植,经济价值高。中间型品种种植数量很
少。 种植制度分为三种:小麦-向日葵一年两作,收麦后直播或麦田套种向日葵,利
用盐碱地一年一作。播种前整地施肥。油用种每亩留苗2000株~3000株,食用种每亩
留苗2000株。2至3叶期间苗,4至5叶期定苗。现蕾开花前中耕、追肥、治虫。生育期
间打杈三次,人工授粉。盐碱地播种,开沟躲碱点种、灌水压盐播种、催芽播种和育
苗移栽,确保全苗。
(三)购销
山东种植向日葵面广量少,多数为零星种植,国家没有列为统购物资,均由基层
供销社和粮食部门议价收购,1983年随行就市收购。据1982年-1985年粮食部门资料,
年议购葵花籽300万公斤左右, 最高的1984年达494万公斤。个别年份有出口,198 5
年出口506万公斤。
山东葵花籽销售, 常年从外省调入供应市场,粮食部门资料,1982年-1985年年
均销售1300余万公斤。

四、蓖麻
(一)种植历史与分布
蓖麻在山东是一种古老的小油料作物,历史上是利用房前屋后、壕沿堤埂种植,
处于半栽培半野生状态。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号召广泛种植,并制订了一些鼓励种
植政策,如收购蓖麻奖售粮油、奖售化肥和实行返还饼肥等,促进了蓖麻生产的发展。
农民普遍利用荒地、闲地、隙地和沟渠、路旁种植,也有少量连片种植。据现有统计
资料,1956年、1957年两年,全省 (按当时行政区划) 种植蓖麻面积分别为3746亩和
2702亩,亩产分别为46.4公斤和59公斤,总产分别为17.38万公斤和15.94万公斤。产
区分布,据统计部门统计资料记载:除胶东地区和枣庄市外,其他各地均有种植。种
植面积最多的有德州、惠民、聊城、菏泽、泰安五个地市。
(二)品种类型与栽培技术
品种类型分无刺蓖麻和有刺蓖麻两个类型。无刺蓖麻炒熟后榨油可食用,麻叶肉
厚可饲养蓖麻蚕。有刺蓖麻出油率高,为工业用油。
连片种植的,秋季深耕,早春浅耕细耙施足底肥。零星种植的,冬前挖穴施肥。
轮作的, 3至4年与豆科或禾本科作物轮作一次。田间管理,连片种植的每亩留苗500
株左右, 零星种植的一穴一株,8月底打顶、打群尖、打次生枝。及时防治病虫,适
期追肥抗旱防涝,适时收获防蒴果爆裂。盐碱地播种,采取多施腐熟有机肥、窝里换
土、开沟躲盐或大水压盐,适时晚播和地膜覆盖等措施,确保全苗。
(三)购销
1953年国家对蓖麻籽实行统购,1985年实行议购,1986年国家放开蓖麻籽市场。
1953年全省收购244万公斤,逐年发展,1959年突破1000万公斤,1965年-1969年是收
购量最多时期,年收购在3000万~4000万公斤,其中1967年达4047万公斤。1970年以
来逐渐下降,1973年-1984年在1000余万公斤,1984年略有恢复,收购2407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