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花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81&run=13

花生传入山东, 历时虽不到200年,但由于山东比较适宜种植,又有沿海出口之
利,因而发展迅速,成为主要农作物之一,全省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之首,并成
为重要出口基地。

一、种植历史和产区分布
(一)种植历史
花生原产南美洲,中国元代始见记载。传入山东的时间约在18世纪末(清嘉庆初)。
1887年《宁阳县志》载:“嘉庆初,齐家庄人齐振清试种之,其生颇藩,近年则连阡
接陌”。1896年《费县志》载:“百年前仅有种者,今则连阡累陌”。当时均为龙生
型小果品种。
普通型大花生的传入则在19世纪后期。据金陵大学《农林通讯》记载,大花生是
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以前,由基督教圣公会副主教汤普森从美国带到上海,交给
传教士米勒斯带到蓬莱分给教徒种植。另据中国农业博物馆资料,大花生传入年份在
1887年。到1924年,蓬莱已经是著名的大花生产区。多粒型花生传入山东更晚于大花
生。由于花生可利用砂薄地种植,经济效益较高,传入山东后推广颇快,据1934年出
版的《中国实业志》称,山东省当时已有82个县种植花生。
(二)产区分布
山东省花生生长适期为4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日均气温≥12℃),约有170天
~180天。期内活动积温3500℃~4300℃,日照1200小时~1400小时,降水量500毫米
~7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于降水时间分布不匀,常影响花生生产。
山东省花生主要产区分布在胶东半岛和鲁中南丘陵地区,土壤主要是棕壤,为微
酸性,很适宜种花生,但土层薄、砾石多,有效养分含量低,水源缺,成为花生增产
的制约因素。花生的次要产区为鲁西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沙土地,虽多为微碱性
土壤,但土层深厚,排水较好,尚适宜种植花生。
山东近代花生主产县,据1932年张心一著《中国农业概况估计》记载,有泰安、
恩县(今属平原县)、莒县、沂水、诸城、冠县、莱阳、蒙阴、滕县(今滕州市)、广饶
10个县(市),共种植花生156万亩,占全省花生面积45.9%。
建国后,花生种植由胶东、鲁中南、鲁西三大片逐渐集中到胶东和鲁中南两大片。
1990年鲁中南种植面积510.5万亩, 占全省的47.8%;胶东种植面积458.1万亩,占全
省的43%; 鲁西种植面积98.7万亩,占全省的9.2%。各产区种植面积变化情况见表4-
16。

山东省花生各产区播种面积表
表4-16
单位:万亩
┌──┬───────┬───────┬───────┐
│年份│胶东半岛 │鲁中南 │鲁西平原 │
│ ├───┬───┼───┬───┼───┬───┤
│ │面积 │占全省│面积 │占全省│面积 │占全省│
│ │ │(%) │ │(%) │ │(%) │
├──┼───┼───┼───┼───┼───┼───┤
│1949│226.2 │34.0 │314.6 │47.4 │123.4 │18.6 │
├──┼───┼───┼───┼───┼───┼───┤
│1956│411.1 │36.1 │525.2 │46.1 │202.3 │17.8 │
├──┼───┼───┼───┼───┼───┼───┤
│1960│247.1 │63.2 │113.0 │29.0 │30.3 │7.8 │
├──┼───┼───┼───┼───┼───┼───┤
│1964│309.2 │43.8 │334.9 │47.5 │61.9 │8.7 │
├──┼───┼───┼───┼───┼───┼───┤
│1985│554.7 │40.2 │585.6 │42.5 │238.3 │17.3 │
├──┼───┼───┼───┼───┼───┼───┤
│1990│458.1 │43.0 │510.5 │47.8 │98.7 │9.2 │
└──┴───┴───┴───┴───┴───┴───┘

1990年花生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市)达36个,其中面积30万亩~40万亩的有海阳、
莱阳、莱西、即墨、胶南、莒南6个县(市),40万亩以上的有平度、文登、荣成3个市。

二、生产水平
(一)新中国建立前面积、产量
据《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1983年)和《中国土产综览》(1951年)
记载:山东省民国初期种花生200多万亩,到30年代已发展到400多万亩,1948年超过
500万亩。 亩产量在抗日战争前达到一个高峰,1931年-1937年平均亩产142.8公斤。
日本侵华期间花生产量锐减,1942年降至92公斤。抗战胜利后,恢复到100公斤~120
公斤。建国前全省花生面积产量见表4-17。

山东省建国前花生面积、产量表
表4-17
单位:万亩、万公斤
┌─────┬─────┬────┬──┬─────┬────┐
│年份 │年平均面积│年总产量│年份│年平均面积│年总产量│
├─────┼─────┼────┼──┼─────┼────┤
│1914~1918│236.7 │ │1942│447.8 │41210 │
├─────┼─────┼────┼──┼─────┼────┤
│1931~1937│439.5 │62785 │1946│295.8 │36545 │
├─────┼─────┼────┼──┼─────┼────┤
│1941 │409.9 │42830 │1948│506.8 │49375 │
└─────┴─────┴────┴──┴─────┴────┘

(二)新中国建立后面积、产量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省花生生产经历了发展、下降徘徊、加速发展3个阶段:
1950年-1957年发展阶段: 当时征购任务实行粮油统算的政策,调动了农民因地
制宜种植花生的积极性。8年平均年种植面积980.7万亩,亩产96.5公斤,总产8.58亿
公斤,其中1956年种植1138万亩,亩产113公斤,总产12.83亿公斤,面积、总产首次
创全省历史最高纪录。
1958年-1978年下降徘徊阶段:1957年取消粮油征购统算政策,1959年起持续4年
农业大减产, 城乡人民生活困难,增产粮食成为当务之急,花生受到严重挤压。196
0年花生生产降到最低水平,面积低于30年代和40年代,总产只及30年代的三分之一。
经过3年调整, 到60年代末,花生生产有了一定的恢复。但由于片面强调粮食“上纲
要”(黄河以北亩产200公斤,黄河以南亩产250公斤) 、“过长江”(亩产400公斤),
经济作物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花生长期处于徘徊局面。1958年-1978年,仍未恢复
到50年代中期水平。因此,全省油料供应长期紧张。
1979年-1990年加速发展阶段: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又一次提高
花生收购价格, 调动了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1980年花生总产达到14.04亿公斤,
超过1956年。 1981年面积突破1000万亩。1985年面积达1378.6万亩,亩产190公斤,
总产26.21亿公斤,面积、亩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1987年亩产首次突破200公
斤。这12年平均面积1053.8万亩,平均亩产166.5公斤,平均总产17.55亿公斤;面积
比1949年增加58.7%,亩产增加1倍多,总产增加2.24倍。

山东省建国以来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表
表4-18
┌──┬───┬───┬────┬──┬────┬───┬────┐
│年份│面积 │亩产 │总产 │年份│面积 │亩产 │总产 │
│ │(万亩)│(公斤)│(亿公斤)│ │(万亩) │(公斤)│(亿公斤)│
├──┼───┼───┼────┼──┼────┼───┼────┤
│1949│664.2 │82 │5.41 │1970│715.9 │108 │7.72 │
├──┼───┼───┼────┼──┼────┼───┼────┤
│1950│698.4 │92 │6.41 │1971│775.9 │119 │9.18 │
├──┼───┼───┼────┼──┼────┼───┼────┤
│1951│725.5 │99 │7.15 │1972│801.6 │93 │7.43 │
├──┼───┼───┼────┼──┼────┼───┼────┤
│1952│811.3 │102 │8.24 │1973│750.4 │116 │8.68 │
├──┼───┼───┼────┼──┼────┼───┼────┤
│1953│831.1 │95 │7.85 │1974│789.9 │105 │8.25 │
├──┼───┼───┼────┼──┼────┼───┼────┤
│1954│976.2 │106 │10.34 │1975│795.6 │104 │8.29 │
├──┼───┼───┼────┼──┼────┼───┼────┤
│1955│1020.7│103 │10.44 │1976│777.5 │74 │5.71 │
├──┼───┼───┼────┼──┼────┼───┼────┤
│1956│1138.6│113 │12.83 │1977│739.0 │89 │6.59 │
├──┼───┼───┼────┼──┼────┼───┼────┤
│1957│1068.1│65 │6.91 │1978│733.6 │128 │9.39 │
├──┼───┼───┼────┼──┼────┼───┼────┤
│1958│861.4 │90 │7.75 │1979│843.6 │126 │10.60 │
├──┼───┼───┼────┼──┼────┼───┼────┤
│1959│497.3 │86 │4.27 │1980│936.1 │150 │14.04 │
├──┼───┼───┼────┼──┼────┼───┼────┤
│1960│390.4 │54 │2.10 │1981│1003.3 │139 │13.89 │
├──┼───┼───┼────┼──┼────┼───┼────┤
│1961│437.6 │90 │3.95 │1982│936.0 │150 │14.00 │
├──┼───┼───┼────┼──┼────┼───┼────┤
│1962│544.4 │76 │4.19 │1983│896.6 │164 │15.00 │
├──┼───┼───┼────┼──┼────┼───┼────┤
│1963│573.7 │88 │5.06 │1984│947.7 │190 │18.00 │
├──┼───┼───┼────┼──┼────┼───┼────┤
│1964│706.0 │90 │6.37 │1985│1378.6 │190 │26.21 │
├──┼───┼───┼────┼──┼────┼───┼────┤
│1965│701.9 │95 │6.64 │1986│1275.5 │161 │20.47 │
├──┼───┼───┼────┼──┼────┼───┼────┤
│1966│852.0 │113 │9.64 │1987│1148.6 │200 │22.98 │
├──┼───┼───┼────┼──┼────┼───┼────┤
│1967│883.0 │92 │8.11 │1988│1115.3 │175 │19.47 │
├──┼───┼───┼────┼──┼────┼───┼────┤
│1968│805.5 │85 │6.82 │1989│1097.4 │135 │14.83 │
├──┼───┼───┼────┼──┼────┼───┼────┤
│1969│747.4 │61 │4.55 │1990│1067.3 │197 │21.07 │
└──┴───┴───┴────┴──┴────┴───┴────┘

山东省花生种植面积、产量占全国比重表
表4-19
┌──────┬─────────┬───────┬────────┐
│时期 │面积 │亩产 │总产 │
│ ├────┬────┼──┬────┼───┬────┤
│ │万亩 │占全国% │公斤│占全国% │亿公斤│占全国% │
├──────┼────┼────┼──┼────┼───┼────┤
│恢复时期 │745.1 │31.0 │98 │115.3 │7.3 │35.4 │
├──────┼────┼────┼──┼────┼───┼────┤
│“一五”时期│1006.9 │29.8 │96 │118.5 │5.2 │35.2 │
├──────┼────┼────┼──┼────┼───┼────┤
│“二五”时期│546.2 │22.6 │82 │112.4 │4.5 │27.8 │
├──────┼────┼────┼──┼────┼───┼────┤
│调整时期 │660.4 │25.8 │91 │135.8 │6.0 │35.4 │
├──────┼────┼────┼──┼────┼───┼────┤
│“三五”时期│800.6 │29.5 │92 │119.5 │1.4 │35.4 │
├──────┼────┼────┼──┼────┼───┼────┤
│“四五”时期│782.7 │28.5 │107 │132.1 │8.4 │37.9 │
├──────┼────┼────┼──┼────┼───┼────┤
│“五五”时期│805.9 │27.6 │115 │133.7 │9.3 │37.2 │
├──────┼────┼────┼──┼────┼───┼────┤
│“六五”时期│1032.4 │26.8 │169 │140.8 │17.4 │37.6 │
├──────┼────┼────┼──┼────┼───┼────┤
│“七五”时期│1140.8 │25.2 │204 │156.9 │24.8 │42.0 │
└──────┴────┴────┴──┴────┴───┴────┘

三、品种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省进行了花生品种资源收集整理工作,已收入《中国花生品
种资源目录》 中的山东农家品种300多个。其中,龙生型花生有栖霞龙花生、五莲小
果子等17个;珍珠豆型花生有平邑铁耙子、莒南小红种等24个;多粒型花生有荣成小
粒红、莱阳四粒红、滕县小腰峰等19个;普通型大花生有蓬莱一窝猴、文登大粒墩、
姜格庄半蔓等245个。 并评选推广了其中的蓬莱一窝猴、文登大粒墩、栖霞老抱鸡、
姜格庄半蔓、五莲撑破囤等一批耐旱、耐瘠、稳产的大花生地方品种,到1958年推广
面积660万亩,占花生面积的77.5%,成为山东传统出口大花生品种。50年代末评选推
广了由福山区两甲村农民房纬经(女)1944年选育的早熟丰产、适应性强的伏花生,到
1966年全省推广500多万亩,占全省花生面积60%以上,代替了其它小果型花生,并以
“旭日牌”商标出口。伏花生在山东推广应用20多年,在全国种植面积曾达1300万亩。
70年代后期,伏花生虽被白沙1016和花11等早熟高产品种取代, 但它作为我国花生育
种的重要亲本,用它杂交育出一批新品种。1959年山东开始杂交育种工作,选育推广
了杂选4号、临花1号、花27、花17和花11等品种。其中花17中熟高产大花生,符合出
口标准, 80年代取代了晚熟的当地大花生,成为山东大花生出口的主要品种。196 8
年从江苏省徐州地区农科所引进的中熟高产大花生徐州68-4,和从广东省澄海县白沙
农场引进的早熟高产小果型花生白沙1016,均成为山东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主要
当家品种。70年代除了杂交育种外,还开展辐射诱变育种工作等。采取上述育种方法,
先后选育推广了海花1号、花37、花28、鲁花1号至10号等良种。80年代全省年种植面
积在100万亩以上的花生品种有海花1号、 白沙1016、徐州68-4、花37、花17和鲁花9
号5个品种。1988年上述良种面积达800多万亩,占花生种植面积80%左右。

四、栽培技术
(一)种植制度
1.轮作:花生重茬,病虫害重、秸棵小、落叶早、结果少,山东多隔1年~3年轮
作。 但花生集中产区面积大,轮作有困难,约有30%花生重茬。胶东农民采用深刨方
法可使重茬地比不深刨的增产19.5%~25.5%。栖霞县农技站通过试验,总结出深耕、
基肥中增施化肥、选用耐重茬的鲁花10号良种、覆膜早播和防治线虫病、叶斑病等五
项综合措施, 亩产增加149.7公斤。1987年-1989年采取上述五项措施种植重茬花生1
0万亩,增产近倍。
2.茬口安排:60年代前种植晚熟品种,由于生长期长,多为一年一作,与甘薯隔
年轮作,不能换茬的只得连作。60年代推广早、中熟品种后,逐步向春花生-小麦-套
种(夏播) 花生(后茬为春玉米、甘薯、谷子)两年三作,和冬小麦-套种(夏播覆膜)花
生一年两熟发展。 到80年代后期,一年一作和一年两作面积各约占20%,两年三作占
60%。麦茬花生除大部分为麦田套种外,尚有部分麦收后夏直播的,面积在100万亩左
右。
3.间作:山东传统习惯花生以单作为主。60年代中期以后,为了增加粮食总产和
“拔高”粮食亩产,一些地方推行花生地里间作玉米等粮食作物,其面积作为花生面
积。70年代中期花生间作玉米等粮食作物面积达400多万亩,占花生面积50%以上,是
花生生产徘徊的原因之一。 据当时烟台地区调查,6~10行花生间作两行玉米,比花
生单作的,每亩可多收玉米100公斤~132公斤,但少收花生56公斤~73公斤,减少产
值12.42元~14.87元。1976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批转《全省棉油烟麻工作会议纪要》
中指出:“今后花生田里不要间作玉米等粮食作物。”1978年后山东花生多为单作、
花生产量也有明显的提高。
4.夏播花生种植方式:山东夏花生以麦田套种为主,麦后直播较少。麦田套种在
胶东半岛早有习惯。当时小麦行距大,5月遇雨即在麦田内行行套种或“隔一套两”,
比夏直播花生早熟10天~15天,增产20%~30%。70年代小麦行距缩小,郁闭度增大,
烟台地区农业局和省花生研究所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分别研究推广了“大沟麦”
和“小沟麦”套种花生的方法。1985年招远县农技推广中心用宽垅大沟麦覆膜套种花
生试验成功,缓解了粮油争地和麦后直播花生不易稳产高产的矛盾。1990年全省推广
面积30万亩。1985年-1987年,省农业厅在荣成等7个县 (市) 累计开发麦田套种花生
227.65万亩, 平均亩产175.1公斤,全年亩产值比春花生和粮食花生二年三作都增加
70元以上。1987年-1989年省花生研究所指导的麦油双高产试验点639.3亩花生,亩产
在400.6公斤~429.7公斤。1990年全省麦田套种花生发展到274万亩。
麦后直播花生是50年代末随着早熟品种的推广而扩大的, 80年代后扩大到近100
万亩。但是因生长期短和夏季气候不稳定,面积、产量波动较大。为了提高夏直播花
生产量,泰安和临沂地区农科所先后研究了夏直播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和夏花生覆膜栽
培技术获得成功。 1987年-1989年山东农业大学、临沂地区农科所在莒南县经济作物
站协作下, 进行夏花生亩产400公斤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用中熟大花生覆膜栽培等综
合技术种植254.2亩,平均亩产达到461.55公斤。
(二)一般栽培技术
1.深耕改土:1930年省商品检验局在青岛沧口即有深耕试验。1955年蓬莱、栖霞、
平度又有145处试验, 深耕深刨均能增产。“大跃进”运动中普遍强调深翻深刨,但
并非越深越好。山东农学院1959年调查,花生根系90%分布在0~50厘米土层内,深翻
50厘米以上当年增产作用甚微。1970年北方农业工作会议后,山东省又掀起深耕整地
改土热潮, 全省约有三分之二的花生地深耕深刨。莒县夏庄镇3万多亩花生经整地改
土后,亩产由100多公斤,增加到300公斤以上。烟台地区70年代大力推广栖霞县“大
犁深耕”(机引单铧犁附心土加深刀) ,暄土层达33厘米~43厘米。莱西县1981年1 7
处试验,大犁深耕比耕深17~20厘米的增产24.6%。
花生产区还有客土改良土壤质地的经验。1954年蓬莱县团结农业社粗砂土每亩压
泥土9000公斤的,亩增花生30公斤。省花生研究所多处试验调查,平均每亩压含磷风
化石2.5万公斤,亩增花生35.4公斤。
2.施肥:1933年尹 鼎著的《山东之落花生》书中记述,当时农民种花生施肥以
人粪尿、厩肥、堆肥、豆饼及草木灰为多。一般地每亩施厩肥1500公斤~2 000公斤,
施肥过多贪青徒长而减产。施肥量少的,集中沟施或穴施。由于肥料少,有不少远地
多年不施肥。 70年代后,施农家肥面积在90%以上,一般亩施2000公斤~2500公斤,
高产田达4000公斤~5000公斤。
山东省花生田严重缺磷,增施磷肥可明显提高产量、出仁率、粗脂肪和粗蛋白质
含量。1978年全省花生施磷肥面积386万亩,80年代达700多万亩。一般田亩施过磷酸
钙或钙镁磷肥15公斤~25公斤,多者达40公斤~50公斤。
由于花生根部有根瘤菌,70年代以前,花生田不施用氮素化肥。省农业厅在总结
施用氮素化肥作基肥的增产经验的基础上,1976年安排36处花生田施用10公斤~15公
斤氮素化肥作基肥的试验,比对照增产11.1%~45%,80年代已全面推广,成为花生增
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80年代后期花生施肥进入配方施肥阶段。实施以氮、磷、钾三要素为主要内容的
平衡科学配方,并因土补施微量元素肥料。1983年省土肥站按农业部部署,开始在全
省陆续布置主要作物配方施肥试验点,从小麦开始,逐渐发展到玉米、棉花、花生;
1987年-1988年省花生研究所在莱西、莱阳、栖霞三县(市)推广优化配方施肥127万亩,
都比习惯施肥增产15%以上。1990年全省花生配方施肥面积达400万亩左右。
3.种子准备:
选种:胶东农民早就有“三步选种”的作法。1954年蓬莱县团结农业社建立了留
种田,采取地里选墩、场上选果、剥壳选粒的方法。粒选的花生仁分大、中、小三级,
一级作留种田和丰产田种子;二级作大田种子,三级秕粒和病虫仁供榨油用。分级粒
选播种的比对照增产18%~21.6%。60年代后,这一措施得到较普遍推广应用。
晒种:临沂地区农民有在春节以后晒种的习惯。剥壳前晒种二三个中午,再剥壳
粒选,把选好的种子分装在蒲包里,每包30公斤~35公斤,搭在摊煎饼房的梁上,熏
种防潮。此法推广应用较普遍。
催芽:胶东农民早有浸种催芽保全苗的措施。播干种子不耐低温易烂种。1958年
花生收刨晚, 不少种子受冻发芽率低,1959年3月底省农业厅在蓬莱县召开花生浸种
催芽现场会,推广浸种催芽措施。80年代初莱阳农学院调查,浸种催芽的种子近三分
之一脱落一片子叶,导致减产,采用沙床催芽可避免。
根瘤菌拌种:1950年农业部分配给山东省花生根瘤菌剂,通过试验,增产效果明
显, 以后逐年扩大。1954年后省内安排生产菌剂,省农科所负责技术指导。1950年-
1957年累计推广拌菌面积1185.2万亩,据27处试验,拌菌的亩增22.2公斤,增产12.4
%,出仁率高5.6个百分点。70年代后期,推广基施氮素化肥,加之原有根瘤菌种退化,
拌菌增产效果降低,农资部门怕积压,不愿经销,80年代拌菌面积大幅度减少。
药剂拌种:为防治地下害虫,花生产区农民早先用信石(砒霜)拌种,建国后逐步
改用六六六毒土、毒谷,进而改用甲基异柳磷等防治。70年代后,用多菌灵拌种防止
花生烂种和死苗。 80年代中期,烟台地区采用种衣剂4号等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
害虫。 栖霞县试验拌种的亩增59.9公斤,增产34.6%,1990年烟台和威海两市已普遍
推广应用。
4.播种前整地:早春耙耢保墒。60年代以前多是平作。但平种遇旱不便浇水,涝
不能排,易积水受涝,烂果多。60年代初采取起小垅种植,垅距40厘米~50厘米。起
垅易跑墒,但能提高地温,出苗快,便于清棵,旱可浇,涝能排,烂果少,增产显著。
平度、高密一带有旱种和“水种包包”的种法:即平地开3厘米~4厘米的播种沟,墒
情差的先浇水后播种,旱种的带土踩种,再在行间犁土培包,使播种行成小垅状,最
后用石砘横着播种行镇压保墒,等花生“定橛”时,耢平小垅扒包,比平种增产8%~
20.1%,但以后被垅种代替。临沂地区有“小万”(高畦小条田) 种植法。即以犁“绞
耕”至2.7米~3米宽为“一万”地,“万”上种8至10行花生,穴距33.3厘米,“万”
与“万”之间沟深10厘米~12厘米。对易涝地采用高垅种植,垅距90厘米,垅高25厘
米~34厘米,垅上种一行花生,每亩种3700墩,因种植太稀减产,后改成在“小万”
上起小垅种植。80年代后推广地膜覆盖栽培,采用大垅双行覆膜种植。垅距,春播为
85厘米~90厘米,夏直播为80厘米,垅高10厘米,垅上种两行花生。
5.播种
播种期:鲁中南和鲁西南在“谷雨”前后播种春花生,胶东和沿海地区在“立夏”
前后播种。70年代后期,莱州市在4月上旬借墒带壳播种(又称果播),获得全苗增产。
80年代推广地膜覆盖栽培, 可提高地温3℃~5℃,比露地早播7天左右。播种仁覆膜
的,鲁中南、鲁西南在4月中旬,胶东半岛在4月下旬。果播覆膜的,在3月底至4月初
播种。麦田套花生,小沟麦和等行距麦田在麦收前15天~20天套种,大沟麦在麦收前
20天~30天套种。夏直播花生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抓紧整地施肥,播种越早产量越高。
种植密度:山东省花生多为墩播,每墩播两粒种子。少量采用条播。以往蔓生型
大花生每亩种3000墩,丛生型大花生每亩种4000墩。农业合作化后,提倡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每亩增加500墩~1000墩。 60年代,随着早、中熟从生型花生的推广,大果
型花生每亩种5000墩~6000墩,早熟小果型花生每亩种6000墩~7000墩。80年代初通
过总结亩产500公斤高产经验, 进一步缩小行、墩距,增加每亩总果数。中熟大花生
每亩8000墩~9000墩,早熟小果型花生10000墩,夏直播花生11000墩。
6.田间管理:
查苗补种:山东农民早有查苗补种干种子的作法。70年代初牟平县牧猪夼大队对
缺苗的,采用沙床育苗补栽,栽后浇化肥水促进幼苗加速生长。
清棵壮苗:莒南、日照一带农民在花生齐苗时,把墩周围的土扒开成小窝,使子
叶节露出地面,叫做“清棵”,这样可清除护根草,促进根系下扎。1961年省花生所
试验观测,清棵的花生第一对侧枝增加结果21.4%,总果数增30.6%。烟台、临沂、昌
潍地区80处试验, 清棵的增产11.9%。70年代,这项增产措施被全国各花生产区普遍
采用,都获得增产。
中耕除草:一般中耕3至4遍。最后一次中耕结合培土。鲁西莘县一带花生多为平
种,在花生发芽顶土时深锄行间,称“梦锄”。
施用生长调节剂:70年代初,山东开始将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花生,如矮壮素、
增产灵、2,4-D等。应用面积较大的是B9(N, N-二甲氮基琥珀酰胺酸),具有控制茎
蔓徒长防倒伏,促进荚果饱满的作用,增产一成以上,主要用于高产田防徒长倒伏。
90年代初试验推广多效唑,其作用与B9相似,成本比B9低,但用量多、喷施过早会导
致早落叶, 影响荚果生长。80年代末试验喷施“花生素”和“802”,一般增产一成
左右。
7.灌溉与排水:过去认为花生是耐旱作物,浇水会烂果和落果。多数花生田在岭
坡上,浇水困难。有灌溉条件的也在旱到叶片翻白时浇“救命水”。1973年烟台地区
干旱, 据5县12处调查,顺沟浇水的增产21%。70年代中期开始试验推广喷灌,1977年
蓬莱、牟平、荣成三县(市)试验,开花结荚遇旱喷灌两水的亩增54公斤,比未浇水的
增产37.5%。 同年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在曲阜县前孟大队试验,喷灌比沟灌的省水
21.7%, 增产23.7%。1978年全省花生灌溉面积200多万亩,其中喷灌的80多万亩。80
年代开始搞花生滴灌试验, 比喷灌省水20%~25%,增产28%,因成本高,未能大面积
应用。60年代在丘陵山地整修梯田,挖堰下沟,防止“半边涝”。70年代中期总结推
广“三沟”(垅沟、栏腰沟和堰下沟)配套,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半边涝”,效果很
好。
8.防治病虫害:山东省花生主要病虫害有根结线虫病、叶斑病、枯萎病、锈病、
病毒病和蛴螬、蚜虫等。
根结线虫病:1930年就有发生危害记载。随着花生面积的扩大,重茬花生增多,
该病蔓延迅速。70年代初全省发病面积200多万亩,文登、荣成、蓬莱、栖霞、海阳、
莱阳、费县、新泰等县(市)为重病区。一般减产20%~30%,重者减产70%~80%。除采
取轮作,防止病土、病粪和带病种子传播外,1964年省花生研究所开始用二溴氯丙烷
防治,效果很好。1974年发现该农药可致男性不育,1984年农业部禁止生产使用,后
用铁灭克、米乐尔等农药防治试验,防效远不如二溴氯丙烷。80年代末该病又有蔓延
发展的趋势。
叶斑病:在山东普遍发生,主要有褐斑病和黑斑病。一般减产10%~20%,重者减
产40%以上。 但直到70年代初,农民仍误认为发病是成熟的标志。1974年后烟台地区
开始对该病系统观察和防治试验,用代森锌防治有显效。1981年烟台地区用多菌灵防
治258.58万亩, 防治1~3次分别增产7.95%~24.6%,22.67%~32.1%和32.1%~67%。
80年代山东普遍推广这一措施,效果很好。
枯萎病:分为茎腐病、根腐病、黑霉病、青枯病和白绢病五种类型。除青枯病外,
其余4种都是播种受“捂” 种子所致。用晒干种子和多菌灵拌种,效果很好。青枯病
60年代在山东发病面积20多万亩,重点在临沂地区南部6个县(市) ,以水旱轮作和选
用鲁花3号等抗病品种防治。
锈病:由南方锈病夏孢子通过气流传入山东,70年代末在山东沿海产区发生蔓延,
减产10%~50%。用百菌清、波尔多液、胶体硫或石硫合剂防治。
病毒病:1975年临沭、莒南和胶县零星发病。1976年大发生,以临沂地区为严重。
1986年又一次大流行, 以烟台地区为严重,一般减产10%~30%,重者减产70%以上。
选用抗病品种如徐州68-4、花28等,及时防治蚜虫,可避免蔓延。
地下害虫: 主要是蛴螬,1976年发生面积达450万亩,轻者减产10%~30%,重者
减产70%~80%, 个别地块绝产。70年代之前用666毒土或毒谷防治,70年代至80年代
中期用有机磷药剂防治, 80年代后期用种衣剂或“812”盖种,生长期间用甲基异柳
磷或“812”撒墩。
花生蚜虫:是前期主要虫害之一,发生为害程度与温度湿度相关。用种衣剂拌种
或“812” 盖种防冶。前期百墩花生有蚜虫1000头时,喷施氧化乐果防治。田间瓢虫
与蚜虫之比达到1∶80~100时,则利用瓢虫食蚜虫。
此外鸟害、野免、鼠类为害在50年代时有发生,由于大量捕杀和农田施药,鸟兽
害大为减少,但同时也抑制了天敌。致使80年代前期鼠害猖獗,经防治,控制了鼠害。
9.收获与贮藏
收获期: 山东一般春花生和麦套花生饱果指数达60%以上,夏直播花生饱果指数
达55%以上时收获, 早熟品种在9月上中旬收获,中熟品种在9月中下旬,夏播和晚熟
品种在10月上旬收获。
收获方法:镢刨、犁耕或人工拔,80年代少数采用收获机。胶东采用“三步晒干
法”,即收刨后将根果向阳就地放“小铺”,高30厘米,晒至五、六成干运回场院,
堆成长垛,根果朝外,垛底垫秸秆。花生果有七八成干时,人工或脱果机脱果,再晒
至荚果含水率8%~10%,扬净入囤。鲁中南和鲁西南在花生收刨后即摘果晒干。
贮藏:农户贮量少的,以麻袋或木箱盛装,放在炕头;贮量多的在室内围囤贮藏,
每囤250公斤~500公斤;贮量多、室内仓房不足的采取室外围垛贮藏。选高燥向阳处,
用石块木檩垫底,上铺秸秆,垛外围箔,用木柱固定,围中央插一草把通风,用草苫
封囤顶,每囤贮藏1000公斤~1500公斤。
(三)高产栽培和新技术的应用
1. 高产栽培历史:据1956年资料记载,1955年莘县王奉乡胜利农业社2亩花生,
亩产517.5公斤;昆嵛县(今属文登市) 里区共和农业社1.8亩花生,亩产52 4公斤;
1956年蓬莱县团结农业社4.17亩花生, 亩产507.5公斤。 1978年平邑县南武城大队
1.96亩花生,经省地县组织全部收刨过称,亩产482.6公斤,1979年8月省农业局印发
了“花生高产田验收试行办法”,并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和科技人员组成花生高产田验
收小组,实地验收招远、蓬莱、海阳、荣成、日照、沂水、莒县7个县(市) 16块高产
田, 面积21.2亩,亩产都在500公斤以上。其中最高的招远县小李家农科队1.18亩,
亩产573公斤。1980年经省地县联合验收的有51块高产田,面积119亩,亩产在5 00公
斤以上。 经总结这些高产栽培经验, 举办技术培训,到1983年,全省花生高产田达
347块, 4396.7亩,其中蓬莱孟家农科队1.6亩覆膜栽培海花一号花生,亩产746.3公
斤, 创世界花生高产新纪录。省花生研究所在总结各地高产经验的基础上,1981年-
1983年在招远、平度、莱西、即墨等地培创了1公顷花生亩产500公斤重演性试验成功,
进一步提高了花生高产技术水平。 1984年全省花生高产田3.5万亩,其中莱西县孙授
乡1034亩覆膜花生亩产552.65公斤。这些高产田的主要措施:①选用中熟大花生良种;
②选土壤条件好,排灌方便,多年未种花生的生茬地;③按花生需肥总量,氮减半、
磷加倍、钾全量,分层施肥;④地膜覆盖栽培,亩播8000墩~9000墩,一播全苗;⑤
抓好前期培育大壮苗、中期控棵防徒长、后期保叶防早衰的管理措施。
2.地膜覆盖栽培:1979年省花生研究所开始小面积试验地膜。1980年农业部提供
日本产除草地膜,山东安排蓬莱、文登2市4个农科队三种类型品种分期覆膜播种试验,
总结了覆膜增产效果、 适宜品种和播期。1981年-1982年又扩大安排多点试验示范。
结果证明,覆膜栽培具有增温保墒,促进壮苗早发,花多针齐、果多果饱的作用。覆
膜的平均亩增90.6公斤, 增产29%,扣除地膜和除草剂成本后,每亩纯增收60.6元。
为了节省地膜原料,降低覆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扩大覆膜栽培面积,1983年省农
业厅建议济南塑料三厂、青岛塑料七厂和烟台塑料四厂研制厚度0.007±0.002毫米微
膜,1984年进行花生、棉花、瓜菜等多种作物多点试验成功,其增产作用与普通地膜
一样,但每亩降低成本15元。通过试验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覆膜高产栽培综合技
术:①选土层较厚,中等以上肥力的壤土地;②选用中熟高产大花生;③精细整地,
施足基肥,配方施肥;④选膜:1985年后选用厚度0.007±0.002毫米线性微膜;⑤正
确掌握覆膜播种操作要领;⑥比露地提前一周播种,每亩8000墩~9000墩;⑦及时清
棵,防治虫害,抗旱排涝,叶面喷肥防早衰,喷B9或多效唑防徒长倒伏。
山东覆膜栽培在实践中有不少新发展。如夏茬花生覆膜高产栽培试验成功;果播
覆膜借墒早播全苗增产栽培技术;宽垅大沟麦套种花生覆膜栽培;春马铃薯与夏花生
一膜两用双高产栽培技术等。
3. 花生控制下针“AnM”栽培法:1970年莱阳农学院发现花生芽苗曝光后下胚轴
停止生长,使子叶恒留土内。据此,在平地穴播后覆土呈尖顶垅(“A”形) ,适时撤
土使子叶节伸出地面;初花期中耕时使花生行变成窄埂(“n”形) ,盛花后期在窄埂
两侧培土扶垅,使成凹形(M形)。应用该栽培法,一般增产20%以上。费县80亩夏直播
花生高产田,亩产416.45公斤。1990年全省推广应用该栽培法近100万亩。

五、购销与外贸出口
(一)购销
山东省花生,除本省消费外,还供应京、津、沪和军需,以及外贸出口。新中国
建立前及建国初期,多由私商经销。1953年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后,由粮食部门经销花
生。在统购上实行“两留全购”办法:即除每亩留种子15公斤~20公斤皮果、油农每
人留自食油料4公斤~6公斤花生仁外,余者都由粮食部门收购。对油料,农村只购不
销,仅有烟台地区对不产油料的农业人口,每人每月供应一两食油。1972年起实行花
生包购任务,超包购任务的,多购部分由国家加价20%收购,1979年加价幅度增至50%。
80年代中期改包购为定购, 完成定购任务后多余部分可上市销售。 花生收购价格,
1953年每50公斤花生仁为16元,1961年调为30元,1970年为38元,1979年调为48元。
市场放开后价格随行就市。
(二)外贸出口
山东省花生外贸出口量占全国花生外贸出口总量的60%~70%, 多时占90%。早在
1890年, 即出口花生30余万公斤,1891年增至375万公斤。1908年青岛港出口花生仁
和油各450万公斤,共值120余万海关两(银)。1910年出口1400万公斤。1927年出口果、
仁、油、饼4项共值2450万两(银) ,比1908年增加20倍。当时主要销往法、荷、德、
意等国,美、英、日次之。新中国建立前多为私商经营出口。建国后由国家组织出口
苏联和东欧等国家。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转向对西方国家出口,多达40多个国
家和地区。1972年以后发展熟制品出口。山东大花生以粒大饱满、果皮洁白、种皮鲜
艳、香脆可口、品质优良,享誉国际市场,最多时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保证
山东大花生出口质量,1978年省政府规定了19个品种为山东大花生出口品种,每收购
50公斤符合出口标准的大花生仁,由外贸部门另外给予品种补贴17元;就地加工挑选,
给予加工费。80年代中期后,由外贸部门以质论价,议价收购。

1953年-1990年各时期山东省花生仁收购上缴及出口统计表

表4-20
单位:亿公斤
┌─────────┬───┬──────┬─────┬────┐
│时期 │收购量│占总产量(%) │上缴和出口│其中: │
│ │ │ │合计 │外贸出口│
├─────────┼───┼──────┼─────┼────┤
│“一五”时期 │20.57 │65.4 │16.68 │11.67 │
├─────────┼───┼──────┼─────┼────┤
│“二五”时期 │6.92 │50.0 │3.31 │1.85 │
├─────────┼───┼──────┼─────┼────┤
│三年调整时期 │6.67 │58.6 │4.71 │2.58 │
├─────────┼───┼──────┼─────┼────┤
│“三五”时期 │12.88 │55.5 │9.41 │4.23 │
├─────────┼───┼──────┼─────┼────┤
│“四五”时期 │14.98 │56.8 │9.34 │3.19 │
├─────────┼───┼──────┼─────┼────┤
│“五五”时期 │20.88 │55.6 │6.42 │3.22 │
├─────────┼───┼──────┼─────┼────┤
│“六五”时期 │31.15 │55.0 │9.58 │8.99 │
├─────────┼───┼──────┼─────┼────┤
│“七五”时期 │34.62 │53.9 │8.14 │7.13 │
├─────────┼───┼──────┼─────┼────┤
│1953年-1990年合计 │148.67│54.4 │51.83 │42.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