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辑 其他杂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78&run=13

山东省历史上其他杂粮有春夏播种的黍稷、、绿豆、小豆、豇豆、饭豆,秋播
或早春播的豌豆、小扁豆、大麦。从50年代以来,由于集中增加粮食总产,扩大高产
粮食作物, 其他杂粮种植面积比率持续下降。1949年其他杂粮面积合计654.1万亩,
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7%; 1964年起低于400万亩,1976年起不足200万亩;至1990
年仅剩108.4万亩, 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0.89%,其中70%以上是绿豆。因产量和出
米率很低而生长期长,60年代中期已无种植。

一、绿豆
(一)种植历史和生产水平
绿豆原产中国南方。 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中已有绿豆压青及其肥效的记述,
证明在此之前,绿豆已传至北方推广种植,并已发展为粮、肥兼用作物。
山东省是全国绿豆主产区之一,近代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河南。1933年达334.39万
亩, 亩产52.8公斤;1946年321.2万亩,亩产62.6公斤。新中国建立后,据1952年-1
957年统计(均按当时行政区划),面积141.07万亩~283.3万亩,平均225.72万亩,亩
产25.8公斤~46.2公斤,平均37.05公斤。年种植3万亩以上的县有金乡、济宁、嘉祥、
峄县、滕县、冠县、菏泽、成武、安丘、苍山、莱西、招远、蓬莱、临邑、齐河。以
后由于扩种高产作物, 加之绿豆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薄弱,生产逐渐萎缩。195 7
年以后的统计中, 绿豆不再单列。据潍坊农科所调查估算,70年代前期面积约150万
亩, 亩产50公斤左右;1983年只有72.5万亩,亩产60公斤左右;1985年-1990年,由
于市场需求的刺激,面积又回升到90万亩左右,亩产可达75公斤左右。
由于绿豆消费需求大于其它小杂粮,所以在面积减少的同时,其比率却呈上升趋
势,由50年代占小杂粮面积的40%~45%,80年代约上升到70%以上。
(二)品种
1. 地方品种资源:山东省于1956年和1982年两次共征集绿豆地方品种675份,由
潍坊市农科所负责保存和观察鉴定, 经整理归并为632份。其中以生育期71天~80天
的早熟品种占的比率较大,生育期最短63天,最长106天。籽粒大小,以百粒重4.5克
~6克的中粒品种为主。颜色绿者占91.8%,其中无光泽的“毛绿豆”比“明绿豆”稍
多。蛋白质含量20.97%~28.95%,淀粉含量45.82%~57.88%。较抗旱的品种占40.4%,
较耐盐的品种占7.5%,绝大部分品种对花叶病、根腐病、孢囊线虫病、蚜虫的感染率
高、抗性差。
2.生产应用的主要品种:1987年以前适于春夏播间作的主要品种有一串枪、一柱
香、六十日还仓、小槐花、小明粒、高脚绿豆等;适于春播的有柳条青、二乎头、大
荚角、 大明绿豆等。1987年以后,推广潍坊农科所选育的适于春夏播纯作的809绿豆
和适合间套及一年两种的鲁绿1号,四年累计种植100多万亩。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方式:60年代以前以春播纯作为主,以后由于一年两作制的扩大和绿豆的
压缩, 夏播和间作的比率上升。70年代间作成为主要方式,有棉花、绿豆2∶1间作,
地瓜、绿豆2∶1间作,黄烟、绿豆2∶1间作,夏玉米、绿豆2∶4或2∶2间作,小
麦、绿豆、棉花三种三收,幼龄果园间作绿豆等。
2.播种和管理:山东绿豆从4月中旬到7月中旬播种都能正常成熟。一般行距35厘
米~50厘米,每亩播种1.5公斤~2公斤。管理历来简单,一般只锄地结合拔除菟丝子。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绿豆主产区的田间管理有所加强。主要措施有:两叶一心
间苗,亩留1.2万株~1.8万株;中耕2~3次;定苗追施复合肥或氮肥;药剂防治蚜虫、
豆荚螟和叶斑病。
3. 收获与贮藏:一般随着荚角陆续成熟分批收摘。试验809绿豆(早熟)一次收的
比分三次收的损失33.2%。 贮藏的主要问题是防治绿豆象为害,农民在实践中创造了
一些方法:①密闭缺氧贮藏:装紧装满容器后密封;②拌油:按100份绿豆拌1份植物
油,装坛封口;③酒薰:将启瓶的高度白酒插入绿豆中,严封缸口;④极少量贮存用
沸水烫种后晾干,器皿封口。大量贮藏则用药薰蒸。
(四)高产记录
宁阳县沙河良种场用早熟地方品种双季种植, 合计亩产绿豆205公斤。潍坊市坊
子区10.3亩春播丰产田平均亩产218公斤。 寿光县南河乡刘相国1.2亩夏播绿豆亩产1
56公斤。 潍坊市2580亩春播良种示范田平均亩产137.5公斤。青州市农技中学在棉花
行内间作绿豆,每亩收获89.8公斤。
他们的共同措施是选用良种,适时早播,间苗,及时中耕和防治病虫。
(五)经销加工
建国前上市绿豆均由杂粮行商及粉丝作坊收购,绿豆远销江南。建国后1955年起
以国家征购为主, 议购为辅。1978年征购尚占总收购量的87.2%。1985年后全部改为
议价收购。
1966年全省收购3452.5万公斤,至1975年仅为59.5万公斤。从70年代末起,每年
从省外购入2500万公斤左右。1990年绿豆综合平均价与小麦之比为1∶0.32。
山东省绿豆主要加工产品是龙口粉丝,主产地在招远县。据 《招远县志》记载,
龙口粉丝已有300多年生产历史。 招远县粉丝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70%以上,销往5 6
个国家和地区,多次获国际、国家和部、省奖励。
宁阳县泗皋绿豆小粉皮,也已有200多年历史,畅销省内外。

二、小豆
(一)种植历史和生产水平
小豆原产于中国。 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中对小豆有记述,公元3至8世纪经由
朝鲜传往日本,可见山东种植小豆的历史当在1500年以上。
小豆喜湿润,主要分布在平原。由于生长期一般比绿豆长20天以上,而用途又不
及绿豆广泛, 故种植面积一般仅及绿豆的10%左右。但其亩产比绿豆高30%左右。据1
956、1957年统计资料,全省种植面积为15.2万亩和20.9万亩(按当时行政区划) ,平
均亩产为57.65公斤和43.2公斤。当时面积5000亩以上的主产县有郓城、菏泽、金乡、
滕县、齐河、禹城、阳谷、临清。1957年后不再单列统计。
(二)品种资源
菏泽地区农科所征集过全省品种315份,东平县农科所也征集过115份。在菏泽和
东平夏播生育期70天~131天,多数在100天左右。鲁北平原多大粒品种 (百粒重10克
以上),鲁中山区多小粒品种(百粒重6克以下),其他地方多中粒品种。从种皮颜色上
分,红色者占55%,其它尚有灰白、花纹、绿、杏黄诸色。蛋白质含量17.9%~22.3%,
以绿小豆最高,红小豆次之。淀粉含量平均42.73%,以花纹小豆最高。所征集材料全
部感花叶病,中感或高感小豆锈病、叶斑病。多数品种抗涝性强,尤以鲁北抗涝品种
居多,民间有“涝小豆”之说。
生产中应用的主要品种有30多个。还曾从黑龙江省引进过品种,但生育期缩短,
成熟特早,产量较低。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方式:主要是与春夏播作物间作套种和零星地种植。间作套种方式有小豆
与春玉米(谷子)间作、小豆与夏玉米(谷子)混作、春甘薯间作小豆、棉花与小豆间作
等。
2. 播种:春播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夏播越早越好,延至7月中旬播种的,产
量只及6月下旬播种的40%左右。播种量每亩2公斤~2.5公斤,纯作行距24厘米~33厘
米,留苗株距15厘米左右。
3.田间管理
出苗后一周浅锄灭草,定苗后中耕培土。花期遇旱易落花落蕾,及时浇水增产显
著。
小豆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等,有药剂防治者,但对药液浓度比较敏感。病害
主要有立枯病、花叶病、锈病,一般不用药剂防治;轮作换茬可减轻花叶病。
(四)购销与加工
新中国建立前除农民本身消费外,多数由行商收购,销往青岛、济南及沪、京、
津等地。50年代实行统购。80年代放开后多经集市销售,因种植稀少,价格较高。据
粮食部门资料,1990年红小豆与小麦的综合平均价之比已达1∶0.56。
小豆的加工商品,除制作面点外,青岛产红豆酱销往全省及国外。

三、豇豆
(一)种植分布
豇豆在山东的种植无史料可鉴,仅清代杨巩《农学合编》中记载历城、邹平、临
沂、莱芜、曹县、巨野、汶上、阳谷、范县、招远种植较普遍。历史上山东也是国内
豇豆的主产地之一,但均为零星种植,且日渐萎缩。
(二)品种
豇豆按皮色有花、白、红之分。主要种植品种有博山红豇豆,海阳玉红豇豆,泰
安、历城、宁阳、枣庄白豇豆,临淄六月鲜、挑秆豇豆,泗水豇豆等。还有从河北省
引进的早熟品种定县红豇豆,生长期仅70天~80天,适于夏播。
(三)栽培技术
因多数品种生长期长达140天左右, 故多与春播作物间作、混作,或在零星地春
播。间、混作每亩播种2公斤~3公斤。出苗后,伸蔓前中耕2~3次。遇多雨、地湿的
年份减产,民间谓之“旱豇豆”。主要虫害有豆荚野螟及仓储害虫豆象。
(四)收获及加工
豇豆大多为无限结荚习性,故分批收摘。
用豇豆制作粉丝、粉皮,白韧光滑,亦为上品。

四、饭豆
饭豆在山东俗称蔓豆、爬豆、洋绿豆、涝豆,也有混称为小豆者,为豇豆属的又
一杂豆种。一般具有与豇豆相似的抗旱、不耐涝的特性。在胶东、鲁中、鲁南、鲁西
均有种植,但生长期比小豆稍长,淀粉、蛋白质含量稍低于小豆,在历史上面积就比
小豆更小。
菏泽地区农科所曾征集全省饭豆品种资源74份,经整理为46个品种。
所有品种的生长习性都是蔓生,株长多在2.1米~2.8米,此即为“蔓豆”、“爬
豆”名称之所出。在菏泽春播生育期111天~144天,达到和超过130天的品种占53.2%。
籽粒黄绿色的占品种总数91.3%, 其余为灰白和紫红色。百粒重4.5克~6.8克。蛋白
质含量17.1%~ 20.23%,淀粉含量35.42%~44.06%。
由于饭豆为蔓生、 无限结荚习性,单株产量平均高达68克,为一般小豆的4倍以
上,故种植宜稀。还由于生长期长,以春播为宜。

五、豌豆和小扁豆
豌豆和小扁豆都是夏收豆类小杂粮,在山东面积小于大麦。
(一)种植分布和生产水平
豌豆自汉朝以前从西亚传入后,由中国西部向东推进,但在山东省的种植历史尚
无据可查。主要分布在鲁西滨湖洼地,其次为东部河谷平原和鲁南平原。在历史上豌
豆面积居杂豆类中第二位,仅次于绿豆。据1952年-1957年统计,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
的县有梁山、郓城、东平、金乡、嘉祥、济宁、峄县、诸城、五莲、苍山、郯城、日
照、海阳。
据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1983年),在1933年-1947年间,
山东豌豆年播种面积多在200万亩上下, 1935年曾达231.8万亩, 1947年最低, 为1
12.2万亩。 当时亩产49公斤~66.5公斤。建国后1952年-1957年,面积从70万亩逐年
上升,1955年达144.3万亩,此后又降至130万亩左右。当时亩产38公斤~63.5公斤。
1957年后豌豆无单独统计资料, 并入夏杂粮,约占其中25%。60年代后期,仅保留60
万亩~70万亩。以后曾引进试种过国外春播豌豆,但面积很小,随着春播粮田的基本
消失而告退。80年代仅有零星间作套种的豌豆及速冻鲜豌豆原料基地,面积10万亩上
下,至1990年不足2万亩。
小扁豆也是夏收杂粮,分布于鲁西和鲁南平原,历史上梁山、郓城、东平、菏泽、
曹县、郯城、苍山等地有种植。面积远小于豌豆。
(二)品种
山东豌豆农家品种有梁山、莱阳冬豌豆,临沂、荣成春豌豆和文登的大七粒春豌
豆等。以大七粒春豌豆品质最好,百粒重达37克以上,种皮呈乳酪色。其它农家品种
百粒重多在10克上下,种皮黄褐、灰绿或绿色带斑点。60年代引进国外春播品种,均
为喜肥水、大粒优质品种,百粒重17克~22克。其中绿珠豌豆粒大、绿色而光滑,保
加利亚1号、2号豌豆种皮乳白。还引进过特早熟、耐瘠抗虫的北京豌豆,但产量低。
小扁豆是小扁豆属的栽培种, 菏泽地区称扁豆,籽粒形似铁饼,百粒重仅2.5克
左右。可以晚秋播也可早春播。食味显著优于豌豆,可用以做糕,产量稍低于豌豆。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方式:豌豆不宜连作。在旱地可与玉米、高粱、谷子、薯类、棉花等轮作
或套种春播作物;在水田可与水稻轮作。在瘠薄旱地及湖区,常采用豌豆、小扁豆与
小麦混作。退水晚的湖洼地,晚秋、初冬播种“豌豆麦”可保一定收成。
2.播种:豌豆秋播在“寒露”至“霜降”,鲁西南“立冬”播种亦可有收。纯作
每亩播种8公斤~10公斤, 间作和混播者,豆、麦的播种量以3∶7为好,豌豆太多会
造成小麦倒伏。 春播在2月中旬到3月初,小粒品种每亩播种7.5公斤~10公斤,大粒
品种15公斤~17.5公斤。小扁豆播期同豌豆,播种量为豌豆的四分之一。
3.田间管理和收获:生育前期中耕2~3次。豌豆现蕾开花后需水较多,有条件的
浇水可保增产。纯作豌豆、小扁豆一次收获;混作的豌豆、小扁豆,往往与小麦混收、
混打、混磨。仓储害虫豌豆象发生普遍,农家有用沸水烫种者,大仓则用药剂薰蒸。

六、黍稷
(一)种植历史和分布
据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山东省长岛县北庄出土的黍壳,为公元前3500年的产物。
说明在此之前,起源于黄河中游的黍已经传播到山东大地。稷是黍种中的粳型变种,
华北习称糯型黍为黍,粳型黍为稷。从古籍及清代志书的记载中看出,黍稷一向是山
东的重要粮食作物。1915年山东物品展览会上,有42个县送展黍稷。1956、1957年统
计,尚有15个县种植黍稷各在2万亩以上,其中巨野和胶南超过4万亩。山东西北部及
泰山周围各县种植较少。
(二)生产水平
据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1983年版)、1936年《中国经济
年鉴》 、1943年《山东农业概况》、1948年《农林统计手册》、1952年-1957年《山
东省农业生产统计资料》 ,1915年-1932年全省黍稷面积400万亩左右,1933年-1937
年降至300万亩左右,日伪时期面积不足50万亩,抗战胜利后1947年恢复到364万亩,
建国前后又下降,50年代因扩种甘薯、玉米、稻谷,黍稷面积再未回升。现有1952、
1956、1957年统计资料(均为当时行政区划范围) ,三年平均面积107.8万亩。1957年
以后,黍稷的种植逐步向盐碱薄地、洼地、零星地集中,面积不过10多万亩,以潍坊
市北部和东部以及鲁南相对稍多,鲁西盐碱薄地亦尚有零星种植。
亩产水平,从民国时期至50年代,除日伪时期亩产不足40公斤外,其余年份多在
65公斤~90公斤之间。1935年达91.5公斤。1956、1957年为60公斤、66.8公斤。
(三)品种
山东黍稷品种资源极为丰富。1956及1965两年在省农业厅统一组织下,先后搜集
地方品种450个,其中黍310个,稷140个。经潍坊市农科所对这些地方品种研究结果,
黍稷两者都有侧穗、 散穗、密穗3种穗型,但黍子以侧穗为主,稷子以散穗为主;茎
秆茸毛大多以密生为主。最集中的区别在于淀粉结构:黍子都是支链淀粉,稷子则含
有20%~25%直链淀粉,这是古人所述“粘者为黍,弗粘者为稷”的主要原因。
潍坊市农科所从地方品种资源中选育出潍黍28、潍黍137、潍黍368等优良品种,
品质好,较丰产,已在生产中应用。
(四)栽培技术及增产潜力
黍稷耐旱、耐瘠、耐盐,但《齐民要术》中指出:“新开荒地为上,大豆底为次,
谷底为下”,可见其对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也很敏感。
种植制度和方式,在建国前后黍稷都和小麦、大豆构成二年三作。由于黍稷生育
期多为80天~90天,有利于及早腾茬,整地种麦。50年代后提倡间作套种。1955年黄
县西渠乡红星农业社以小麦套种玉米,麦收后在麦行间种黍子,后茬栽白菜,亩产粮
食550公斤、白菜3500公斤。
黍稷春夏播都可。春播在5月上中旬开始,夏播6月底前结束,最迟不过7月上旬。
播种方式, 历史上撒、条、穴播都有,50年代逐步变为条播1种方式。当时每亩留苗
仅11000株~16000株。据潍坊市农科所资料,采取条带宽幅(7厘米~10厘米) 种植,
春播留苗30000株,夏播50000株为好。
黍稷历年亩产一般虽不到100公斤, 但这与肥少地孬、管理粗放的生产条件有很
大关系。 据1942年调查资料,东平和淄川县在丰收年份,都曾出现过亩产300公斤以
上的记录。1986年昌邑县柳疃镇曹其聪户亩产黍子350多公斤。
(五)加工
历史悠久的山东名酒兰陵美酒和即墨老酒,都以黍米为原料。但因山东黍稷面积
已减至很少,难以满足调剂膳食(制售粘糕和团子)及酿酒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需从外
省调入维持。黍稷的茎秆可加工笤帚。

七、
山东俗称子,外地有龙爪稷、龙爪粟等名,是禾本科属杂粮。历史上主要分
布在鲁中南山丘旱薄地,鲁北沿黄有局部零星分布,60年代初也曾在鲁西南盐碱地小
面积种植,当地称其为碱谷。据省农科院1960年《山东省临沂专区子栽培技术调查
总结》 ,建国前全省播种面积100余万亩。50年代中后期提倡增种高产作物,由于
的生育期一般超过120天,且出米率仅为40%左右,故种植面积锐减。1960年主要产地
之一的莒南县仅有约2万亩。
虽耐旱、 涝、瘠、盐,少有病虫为害,粗放栽培亦可收100公斤以上,但植株
高,经济系数低,消耗地力较大,连年低肥种植,亩产逐渐下降,农民谓之“拔地”。
条件较好时,亩产也可达250公斤以上。
的主要品种有莱阳白、大柳叶子、琵琶钻、大青,产量质量相对较高。其余
尚有小柳叶子、关东子、闷等,相对较次。
一般在“清明” 播种,每亩用种1公斤~1.3公斤。行距1尺,墩间距6寸~8寸,
每墩留苗5株以上。苗高4寸时锄第二遍促根,苗高1尺锄第三遍。
秸柔软,是良好饲草,并由于长度1米以上,故为编制蓑衣的好原料。

八、大麦
(一)种植历史与分布
5000年前黄河上游就种大麦, 以后逐渐东传,公元4-5世纪经由朝鲜传往日本,
可见山东栽培大麦的历史不晚于公元4世纪。 近代山东大麦种植分布较普遍,西北部
(聊城、德州地区及惠民地区西部) 相对较少。《中国实业志》载,1933年面积超过1
0万亩的县有诸城、郯城、单县、嘉祥、长山(今邹平与桓台之间)、广饶;面积3万亩
~8万亩的有莒县、邹县、即墨、胶县、费县、金乡、济宁、滋阳(今兖州) 、莱芜、
邹平。 1952年-1957年统计资料,种植最集中的地区为临沂地区南部和东部各县,其
次为南四湖周围和菏泽地区东南部各县,山东东部的胶南、文登、即墨和鲁中的泰安、
宁阳也是重点分布县。 其中日照、莒南、胶南3县,大麦面积都在15万亩~20万亩之
间。
(二)生产水平
民国时期的统计,山东大麦面积的年际变化较大,多在300万亩~400万亩上下起
落。 日军侵占后的1939年,面积只有71.6万亩。抗战胜利后恢复到260多万亩。1952
年-1957年统计, 大麦面积在168.4万亩~254.4万亩。以后大麦统计不再单列,而并
入夏收杂粮(大麦、豌豆、小扁豆) 。1966年前夏杂粮总面积250万亩~300万亩,198
0年降至43.1万亩,1990年只有6.57万亩,其中大麦约占70%。
亩产水平,民国初期统计仅为30公斤~45公斤。30年代抗日战争前亩产超过70公
斤。 日伪时期又下降,1942年仅37.5公斤。1947年65.4公斤。1952年-1957年为54.7
公斤~73.4公斤。 与小麦比较,在低产条件下,大麦多收15%左右。80年代开发啤酒
大麦,大面积平均亩产可达300公斤左右。
(三)品种
50年代共搜集到地方品种328个。经省农科院鉴定,其中多棱皮大麦(俗称“草大
麦”) 占56.1%,主要分布在鲁中、鲁西南;多棱裸大麦(“米大麦”)占42.4%,主要
分布在鲁东南沿海和鲁南平原;二棱大麦仅占1.5%。后者适于酿制啤酒。从1984年起,
省农科院开始啤酒大麦的引种鉴定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适于春播的早熟3号(日本),
苏啤1号、矮早3(江苏),适于秋播的阿恩特13(丹麦)、恩斯293、295(南斯拉夫)。亩
产均可达300公斤以上甚至400多公斤。惟秋播品种耐寒性差,尚无安全越冬品种。适
当晚播可减轻冻害。
(四)栽培技术
播种方式历来以条播为主,也与小麦一样经历了宽行稀植到窄行合理密植的过程。
大麦分蘖力差, 播种量一般稍大于小麦。秋播稍晚于小麦,在10月中下旬。春播在2
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成熟期比小麦早10天左右。
引种啤酒大麦以来, 开始重视栽培管理。秋播每亩基本苗18万~20万株,春播3
0万~35万株。 秋播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追肥;封冻前盖麦糠、碎草,浇
水防冻,早春锄搂。春播的将所有肥料一次施作基肥。春季视降水和墒情分次浇水。
(五)啤酒大麦基地和丰产开发
80年代山东省啤酒生产快速发展, 由1980年8万吨,1990年增至80多万吨。但从
1985年以后,粮食购销改革,啤酒大麦不再由国家调拨供应,因此,在1985年省农科
院和省第一轻工业厅联合组织9万多亩试点的基础上,1986年由农业、一轻、粮食3个
厅局组成基地领导小组,1986年冬至1987年春播种20万亩,1987年冬至1988年春播种
30万亩, 但两季均因冻害和干旱,实收面积仅为14.3万亩和4.8万亩,使农民受到严
重损失, 以后播种面积下降。1989和1990年收获面积仅为2.49万亩和2万亩。但从19
86年-1989年,收获面积平均亩产从150公斤上升至249.4公斤。
与此同时,省农业厅与省一轻厅为探讨发展啤酒大麦的可行性及其增产潜力,还
联合安排了啤酒大麦综合丰产技术开发项目,设开发试点8个,1988年-1990年三年累
计开发12247亩,平均亩产由开发前的230公斤增至359.6公斤,并且粒大、发芽率高,
蛋白质含量低于13%, 符合轻工业部颁布的二级标准,明显优于一般田和省外调入的
啤酒大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