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大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76&run=13

山东气候比较适宜大豆生长,种植省工省肥,大豆营养丰富,历史种植面积大,
在平原分布较广泛,尤以鲁西南黄河滩地和一般洼地分布最集中,作为农民主食、油
料和大牲畜精饲料。民国时期全省粮食作物中,大豆面积仅次于小麦,其总产居第四
位,高于玉米、甘薯、小杂粮,常年销往上海、南京、天津等地。新中国建立后,粮
食需求量迅速提高,扩种高产作物,大豆的种植面积逐步下降,由调出变为调入。

一、种植历史与分布
大豆古称菽。多数中外学者认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大豆起源中心。据《诗经·
鲁颂·门必宫》中“ 稚菽麦”的记述,山东栽培大豆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战
国时期《孟子·尽心上》 中已有“圣人治天下,使有菽麦如水火”的论述。公元6世
纪《齐民要术》中,较系统地搜集总结了大豆的土宜、施肥、整地、播种、密度、中
耕、收获、产量等经验,以及大豆对光照的要求,当时大豆栽培已有较丰富的实践,
达到一定技术水平。
由于大豆抗逆力较强,省肥省工,夏播各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与山东年内降水时
间分布尚吻合,其营养价值又高,还可兼作油料,故历史上一向被作为重要作物。近
代播种面积一般在2000万亩上下,占作物播种面积10%~15%。分布较集中的主产区当
推现今的菏泽地区,其次为潍坊市北、东部,青岛市中、北部,烟台市西北部,临沂
地区南部,南四湖外围。1933年全省种大豆2640.8万亩,当时平均每个县级单位 (含
青岛市及威海卫特区)种大豆24万亩;有38个县超过平均面积,即分布在上述主产区。
现属菏泽地区的8个县(除东明外),在当时大豆面积达406.7万亩,平均每县50.8万亩。
面积达到和超过100万亩的县为胶县、平度、单县。
到80年代, 历史上的大豆主产区播种面积仍保持较大比率。1990年全省种大豆6
72.49万亩,超过50万亩的市地依次为菏泽(135.53万亩)、济宁、潍坊、临沂,4市地
合计320.09万亩; 青岛市也达到了49.96万亩;黄河三角洲为新发展大豆主产区,东
营市种大豆47.13万亩。

二、生产水平
(一)面积、产量
全省大豆播种面积,从民国初期到60年代前期,在2000万亩到3000万亩左右波动,
其间日伪时期面积锐降至1200万~1500万亩。1958年扩种甘薯、水稻,大豆面积压缩
到2000万亩以下。从1972年以后,由于先后推广杂交玉米、杂交高粱和扩种水稻,大
豆面积跌至1500万亩以下,70年代后期跌至1000万亩以下,其面积多数为玉米取代。
大豆亩产水平,在70年代以前因完全依靠自然降水,年际播种早晚悬殊,盛花、
鼓粒期的大量需水也难以确保,种植管理粗放,所以亩产低而且起落大。一般年份平
均亩产40公斤左右,丰年可达65公斤以上,歉年30公斤左右。70年代后期由于灌溉发
展,技术有所改进和农田投入增加,大豆亩产显著增长,至80年代后期突破100公斤。
1988年全省平均118公斤,接近50年代丰产单位的亩产水平。
虽然数十年间大豆亩产增长1倍以上, 但由于种植面积减少四分之三以上,故19
90年大豆总产仅为7.72亿公斤,比1956年的 18.25亿公斤减少57.7%。加之人口增加,
人均占有量降幅更大: 30年代初全省人均占有大豆40公斤左右, 1956年人均占有3
4.7公斤,1990年只有9.1公斤。大豆面积、产量见表4-10。
大豆种植面积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大豆单产的增长速度与粮食数量增长的要
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同时,大豆这一高蛋白、油料作物,收购价格显著低于花生,而
且交售花生返饼,大豆不返饼,种大豆的经济效益与花生相差悬殊。

山东省大豆种植面积、产量表
表4-10
单位:万亩、公斤、亿公斤
┌────┬───┬──┬───┬──┬───┬──┬───┐
│年份 │面积 │亩产│总产 │年份│面积 │亩产│总产 │
├────┼───┼──┼───┼──┼───┼──┼───┤
│1916 │1655.7│31.5│5.22 │1968│1598.5│51 │8.05 │
├────┼───┼──┼───┼──┼───┼──┼───┤
│1931-36│3215.8│48.4│15.56 │1969│1615.0│51 │8.15 │
├────┼───┼──┼───┼──┼───┼──┼───┤
│1939 │1533.1│31.2│4.78 │1970│1495.6│55 │8.15 │
├────┼───┼──┼───┼──┼───┼──┼───┤
│1942 │1266.4│27.2│3.44 │1971│1504.2│65 │9.80 │
├────┼───┼──┼───┼──┼───┼──┼───┤
│1949 │3001.2│37 │11.05 │1972│1296.6│44 │5.75 │
├────┼───┼──┼───┼──┼───┼──┼───┤
│1950 │3120.5│47 │14.70 │1973│1132.8│65 │7.35 │
├────┼───┼──┼───┼──┼───┼──┼───┤
│1951 │3136.2│43 │13.50 │1974│1295.3│47 │6.00 │
├────┼───┼──┼───┼──┼───┼──┼───┤
│1952 │3384.4│47 │15.80 │1975│1113.2│58 │6.45 │
├────┼───┼──┼───┼──┼───┼──┼───┤
│1953 │3276.5│41 │13.45 │1976│790.6 │70 │5.50 │
├────┼───┼──┼───┼──┼───┼──┼───┤
│1954 │3359.9│48 │16.10 │1977│818.0 │72 │6.05 │
├────┼───┼──┼───┼──┼───┼──┼───┤
│1955 │2834.5│54 │15.20 │1978│839.3 │69 │5.75 │
├────┼───┼──┼───┼──┼───┼──┼───┤
│1956 │2787.9│66 │18.25 │1979│951.1 │75 │7.15 │
├────┼───┼──┼───┼──┼───┼──┼───┤
│1957 │2981.1│38 │11.25 │1980│1042.6│81 │8.40 │
├────┼───┼──┼───┼──┼───┼──┼───┤
│1958 │1986.7│43 │8.50 │1981│1078.8│77 │8.30 │
├────┼───┼──┼───┼──┼───┼──┼───┤
│1959 │2160.3│49 │10.60 │1982│907.6 │81 │7.35 │
├────┼───┼──┼───┼──┼───┼──┼───┤
│1960 │2130.0│37 │7.75 │1983│768.3 │85 │6.50 │
├────┼───┼──┼───┼──┼───┼──┼───┤
│1961 │2342.5│36 │8.35 │1984│725.1 │87 │6.26 │
├────┼───┼──┼───┼──┼───┼──┼───┤
│1962 │2296.5│35 │8.10 │1985│766.8 │104 │7.95 │
├────┼───┼──┼───┼──┼───┼──┼───┤
│1963 │2314.2│37 │8.40 │1986│931.3 │102 │9.47 │
├────┼───┼──┼───┼──┼───┼──┼───┤
│1964 │2279.1│31 │7.10 │1987│874.7 │118 │10.30 │
├────┼───┼──┼───┼──┼───┼──┼───┤
│1965 │1867.5│45 │8.30 │1988│780.9 │116 │9.09 │
├────┼───┼──┼───┼──┼───┼──┼───┤
│1966 │1622.2│62 │10.10 │1989│731.2 │107 │7.84 │
├────┼───┼──┼───┼──┼───┼──┼───┤
│1967 │1712.2│61 │10.35 │1990│672.5 │115 │7.72 │
└────┴───┴──┴───┴──┴───┴──┴───┘

说明:1931-1936年是年平均值。
(二)大豆高产纪录
1956年寿张县胜利农业社3286亩夏大豆平均亩产124.75公斤。 1966年利津县
良种场235亩夏大豆丰产田平均亩产152.5公斤。 同年滕县虺城店大队201.3亩夏大豆
亩产179.5公斤,其中57亩达210公斤。
1974年-1977年, 由莒县农科所指导的后严家崮西农科队大豆高产试验田,起垅
种植12.6亩,平均亩产212公斤,其中2.7亩达到254公斤。
1979年滕县党村大队105.3亩夏大豆,经省、地、县联合验收,平均亩产216.8公
斤,其中18亩达276.6公斤。
1983、1984两年,烟台市种大豆54万亩和51万亩,平均亩产都达到138.5公斤。

三、品种
(一)地方品种资源征集及鉴定评选
品种资源征集从1950年开始到1963年, 1979年-1981年又补充征集一批,共计30
00余份。成熟期分早、中、晚,籽粒有大、中、小;粒色以黄为主,黑色其次,尚有
青、茶、双色。脂肪含量变幅13.82%~22.36%,其中黄豆平均18.02%,青豆18.11%。
蛋白质含量变幅33.98%~44.92%,黄豆平均40.16%。结荚习性分有限结荚和无限结荚
两类。
山东黄豆品种以中熟、中小粒、有限结荚为主;中熟、中小粒、无限结荚也占相
当比重;中大粒以胶东半岛及东南沿海为多;小粒品种多出自鲁中南山区;鲁西黄泛
平原的品种,多为中熟、中小粒、抗旱耐瘠者。黑豆多分布在鲁西盐化土壤区。
在品种征集的基础上,1957年先后评选出适于胶东、鲁北、鲁中种植的益都平顶
黄、海阳爬蔓青、胶县小油豆、历城小粒青、惠民铁竹竿等,以及鲁西南的“三黄”
(牛毛黄、铁角黄、耀角黄),进行推广。
(二)品种更新
进入60年代后,主要推广新培育的齐黄1号、齐黄5号、齐黄10号、莒选23、新黄
豆等。 其中齐黄1号和莒选23推广面积合计占大豆播种面积60%,增产15%左右。70年
代以后,主要推广高产早熟品种,鲁西南推广跃进2号、4号、5号,鲁南推广文丰5号、
7号及齐黄1号,鲁中推广丰收黄、向阳1号、文丰5号、临豆3号,胶东推广齐黄10号、
东解2号、鲁豆3号等。
新黄豆: 1952年育成定名的系统选育品种。有限结荚,生育期105天,抗旱涝,
不耐瘠,高抗毒素病和紫斑病,易感孢囊线虫病。
齐黄1号: 1957年选株、1962年育成定名的系统选育品种。无限结荚,粒较大,
百粒重16克~18克,夏播生育期95天~100天。品质好,抗逆性强,最高亩产175公斤
以上。河北省也引种。
跃进5号:1969年系统选育而成的品种。有限结荚,夏播生育期100天左右,抗旱
涝,高抗毒素病,高产稳产、优质,最大年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
莒选23: 1956年系统选育而成的品种。有限结荚,生育期110天左右,较抗旱耐
瘠,轻感毒素病,较稳产,品比试验平均比新黄豆增产18.9%,鲁西南也引种推广。
东解1号: 1966年由河南省洛阳引进。有限结荚,早熟,夏播生育期85天,不耐
旱,抗倒伏。
丰收黄: 1966年杂交育成的品种。亚有限结荚,生育期103天左右,适应性强,
不抗倒伏,后期不耐旱,熟时易裂荚。产量较高,一般亩产125公斤~150公斤。省内
分布广泛,山西、河南、江苏也有种植。
向阳1号: 1970年杂交育成的品种。抗旱耐瘠、耐肥,抗毒素病,最大推广面积
达250万亩。
文丰5号:1971年杂交育成的品种。无限结荚;粒大,百粒重18克~20克;早熟,
生育期90天~95天,适应性广。
文丰7号: 1971年杂交育成的品种。有限结荚,早熟,生育期90天~95天。耐盐
碱瘠薄。
兖黄1号:1973年定名的杂交育成品种。有限结荚,生育期103天,抗旱耐瘠,抗
倒伏,高抗毒素病,产量较高,亩产可达125公斤~175公斤。陕西、河南、江苏、安
徽也有种植。
齐黄21号:1978年杂交育成的品种。有限结荚,早熟,生育期85天~90天,抗倒,
较抗毒素病,易早衰。粒较大,百粒重17克~18克,产量高,亩产可达150公斤~175
公斤。
鲁豆1号: 1977年杂交育成、1983年定名的品种。有限结荚,早熟,生育期90天
左右,抗毒素病和孢囊线虫病,耐干旱,品质较好。
鲁豆4号: 1985年杂交育成的品种。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生育期90天。亩
产150公斤~200公斤, 1986年省农科院作物所曾创亩产250公斤。蛋白质和脂肪含量
合计高达63%,兼抗多种病害,是80年代末期的主要推广品种。

四、栽培技术
(一)传统栽培技术
从近代直到50年代,大豆栽培管理没有明显进步,一直比较粗放。这是由于山东
是夏播大豆区,春播占地时间长,故多数在麦后趁雨贴茬播种,不整地,播期不定。
又由于大豆是养地作物,本身比较省肥,在低生产力条件下,大豆多不施肥,管理也
不精细。
1.轮作、整地、施肥:近代多把大豆作为二年三作制的夏播作物,少数作为二年
三作制的春播作物。早熟品种、夏播早的,也有以小麦作为后茬,构成一年两作。春
播大豆实行整地,施少量粗肥。
2. 播种密度及间作:西部平原地区用耧播种,多数行距40厘米,每亩播种2公斤
~3公斤,实有苗12000株~15000株。胶东丘陵区有用犁开沟墩播者,每亩1万墩左右,
每墩2粒~3粒, 实有苗15000株~18000株。 少数大豆与玉米、高粱间作,农民称为
“隔耧青”。
3.田间管理:主要是中耕松土灭草,一般2~3遍;不间苗,不防治病虫。豆天蛾
(“豆虫”)严重发生时,因虫大易捉,亦有人工杀灭者。
(二)栽培技术的改进
进入60年代以后,从推广化学治虫开始,山东部分大豆田的栽培管理逐步有了不
同程度的改进,但推广程度还很有限。
1. 改不治虫为治虫:相继用六六六、DDT、粘虫散、敌百虫防治造桥虫、豆天蛾
等,用氧化乐果防治蚜虫、豆秆蝇。80年代及90年代,甲基异柳磷、辟蚜雾、Bt菌、
菊酯类农药相继用于大豆孢囊线虫、蚜虫、造桥虫、豆天蛾等的防治。
2.改直播为套种:有的地方于麦收前15天~20天将大豆套在小麦行间,利用麦田
余墒或浇麦黄水以保出苗,比麦后直播的常年播期提早一个月左右,并可防止幼苗受
涝和草害。 菏泽地区农科所试验,套种比麦后趁墒抢播增产6.3%~27.8%,比等雨晚
播增产1.5倍。
3.改贴茬、等雨或抢墒播种为灭茬造墒播种:有的地方在收麦后用园盘耙、耘锄
等灭茬、浇水造墒,避免了等雨晚播和土壤板结的不利条件。
4.改不施肥为基施化肥:大豆高产田在前茬小麦足肥的基础上,种豆前适当施用
磷肥;也有基施少量氮肥促苗的。尚有钼肥拌种和根外追肥。
5.改不间苗为间苗:多用于高产田。
6.发展一年两作和间作:有将大豆与玉米隔年轮换作为小麦后茬的,也有年年与
小麦轮作的。在非大豆主产区,为避免大豆濒绝,提倡玉米适当放大行距或大小行种
植,附带间作大豆;也有甘薯、棉花地内带大豆的。

五、经销及加工
(一)购销及市场
据《中国实业志》1933年资料,山东全省1市(青岛)、1区(威海卫)、108个县中,
有53个县所产大豆可有部分外销, 销售总量5.485亿公斤。往南销至上海、南京、徐
州,以上海为主;往北销至天津、河北,以天津为主。省内购销点以青岛、济南为主,
周村、济宁、烟台、威海和产地邻近县也有收购。无剩余大豆可外销的57个县 (市、
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平原的黄河以北部分、鲁中山地丘陵区和胶东半岛东部、北部。
50年代统购统销以后,仍有少量调往省外。进入60年代后期,收购量不够本省销售。
1950年-1957年平均年收购4.005亿公斤; 1958年-1963年平均2.644亿公斤;1 964年
以后降至1.5亿公斤以下;1969年以后降至1亿公斤以下。进入70年代以后,一般年份
销售量超过收购量30%~50%,少数年份超过1倍以上。
(二)价格变化及比价
据《中国实业志》(1934年版)和《山东省农业生产成本调查资料》(1954年印),
1929年-1936年间,每担(50公斤)大豆的原产地价格,由8元~9元跌到4.5元,偏僻之
地甚至低于2.5元。
新中国建立初期,每50公斤大豆7.8元~9.3元(按1955年3月新人民币折算) ;以
后多次调整,至1990年为45元。
从大豆与小麦比价看,抗日战争前、50年代至60年代都在1∶1左右,70年代中后
期1∶0.7左右,80年代后期1∶0.6左右。比价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豆生产
的萎缩。但大豆面积下降四分之三,小麦面积稳中有升,可见大豆调价幅度仍属有限。
大豆与花生仁的比价,1936年为1∶1.4,建国初期1∶1.9左右,60年代至90年代
多为1∶2.1到1∶2.5之间,且花生交仁返饼,大豆不返饼。按两者都是脂肪和蛋白质
类作物,但种豆之利与花生悬殊。据省农业厅经营管理处1983、1984年调查资料,每
亩花生平均纯收入83.37元,而大豆仅为46.67元。见表4-11。

山东省大豆价格及比价表
表4-11

┌──┬────────┬─────────┬───────┐
│年份│50公斤大豆价(元)│大豆:小麦:花生仁价│ 备注 │
├──┼────────┼─────────┼───────┤
│1936│ 4.50 │ 1.00∶1.00∶1.40│1.本表依据历史│
│1952│ 8.37 │ 1.00∶1.14∶1.91│资料及省粮食局│
│1956│ 9.16 │ 1.00∶1.09∶1.88│资料计算。 │
│1960│ 10.63 │ 1.00∶1.02∶2.53│2.1936年价格为│
│1966│ 14.20 │ 1.00∶0.96∶2.11│旧法币;1952年│
│1972│ 15.50 │ 1.00∶0.88∶2.45│价格折成1995年│
│1978│ 20.00 │ 1.00∶0.68∶1.89│新人民币。 │
│1980│ 23.00 │ 1.00∶0.73∶2.09│3.统购大豆不返│
│1985│ 34.50 │ 1.00∶0.65∶2.09│饼,花生仁返饼│
│1990│ 45.00 │ 1.00∶0.57∶2.14│。 │
└──┴────────┴─────────┴───────┘
(三)加工
大豆除作为主食搭配、民间豆制品原料和大家畜精料外,尚有一些大豆制作的地
方名特优产品, 如有200年左右历史的临清进京腐乳、济宁玉堂五香豆腐干;有百年
历史、远销东南亚的威海豆面酱;有近130年历史、销往省外和日本的临沂八宝豆豉;
有独具特色的曲阜熏豆腐;源于开封西瓜豆豉的菏泽西瓜酱;以及多次获部、省奖励
的青岛“灯塔牌”特等酱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