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甘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75&run=13

甘薯在清代从福建传入山东,亦称“地瓜”、“红薯”、“红芋”等,由于易种、
高产,很快在全省传播种植。建国后为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扩大甘薯面积,改良品种,
改进栽培技术,提高产量,甘薯成为重要的高产粮食作物,在60年代至70年代相当长
的时间内,全省甘薯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产量占粮食总
产三分之一左右。甘薯生产的发展对于增加粮食产量,解决农民温饱与提供饲料发展
畜牧业,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
至80年代,随着全省小麦、玉米等生产技术的提高,产量迅速增长,甘薯种植面
积有所减少,已不再是农民的重要口粮,而成为酿酒、制粉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农村
的辅助饲料以及城乡人民调剂生活的食品。

一、种植历史和分布
(一)历史沿革及发展
甘薯于1750年由福建传入山东。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记述:“乾隆十四年
(1749年),元(陈世元本人)客胶州时,山东省旱涝蝗蝻三载为灾。……与同伴余友瑞
元、刘友曦谋于次年捐资运种及应用犁锄铁耙等器,复募习惯种薯数人同往胶之古镇
依法试栽,始人犹不信可佐谷食,秋间发掘子母钩连如拳如臂……”。1752年 (乾隆
十七年) ,山东布政使李渭总结了种植甘薯法则十二条。20世纪30年代,引进种植了
日本及美国品种。40年代已试验示范温床育苗及不翻蔓等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中期,引进了几个华北良种,推行了室外火炕、酿热
温床育苗技术及增加密度、间作套种技术。50年代末期推广了泗水深井窖、滕县双筒
多室改良窖、成武改良棚窖等贮藏经验,和净地、净粪、净水、栽无病蔓苗、温汤浸
种等防治黑斑病措施,甘薯生产技术不断发展。1958年后,种植区域由山区丘陵的旱
薄地向平原地区扩展,取代了部分谷子和高粱,上升为山东主要粮食作物之一。60年
代开始有了本省培育的品种,并推广了合理密植、“窝瓜下蛋”栽培技术,“大屋窖”
安全贮藏技术,回龙火炕、一炉多炕、室外温床等育苗技术,以及药液浸苗防病技术。
70年代引进和育成一批高产、抗病的品种,实行了品种的更新换代,栽培和防治病虫
害技术也有提高。80年代推广了高产、抗病的鲁薯系列品种,高产栽培综合技术和苗
床盖膜育苗、茎尖脱毒育苗、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等新技术,亩产迅速增
长。还由于甘薯在食品、酿造、化工等方面的用途进一步开发,使其稳固地保持秋收
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玉米的重要地位。
(二)种植分布
山东甘薯主要分布于山丘岭坡地、平原河滩高地和高坡地,尤以鲁中南较贫瘠干
旱的丘陵、低山种植最多,历史上作为当地农民的常年主食,胶东丘陵种植也较集中,
鲁西北黄泛平原则面积较小。从50年代至80年代,鲁中南甘薯占全省的比率稍呈上升
趋势,胶东半岛占全省比率稳中有降,鲁西北平原则经历60年代剧增和80年代猛降的
过程。上述情况反映了各地区自然条件以及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二、生产水平
甘薯传入山东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1981年编印的《山东省农业经济统计提
要》 ,1931年-1936年平均年栽植已达1059.1万亩。但据其它多种资料,民国时期栽
种面积都在190万~380万亩。建国后,甘薯面积进一步增加。1949年为 1412.3万
亩, 1956年起迅增至1900万亩以上。1960年粮食严重短缺,甘薯种植面积扩大到343
6.5万亩, 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2.8%,是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年份。以后直至7
0年代末, 种植面积基本上 在2200万亩至2900万亩之间徘徊,1978年以后,由于生
产条件改善,玉米亩产提高,面积扩展,甘薯面积下降。1980年降至2000万亩以下,
1984年降至1500万亩以下,1988年至1990年稳定在1100余万亩。
甘薯的亩产水平,从30年代直到1964年,一直停滞徘徊在100公斤~150公斤(按鲜
薯五折一,下同)之间。70年代增至250公斤左右。80年代生产条件和栽培技术的改进
加快,亩产也相应迅速提高。1982年起亩产突破300公斤,1987年达390公斤,创历史
最高水平。见表4-9。

山东省甘薯种植面积、产量表
表4-9
┌─────┬───┬────┬────┬──┬───┬───┬────┐
│年份 │面积 │亩产 │总产 │年份│面积 │亩产 │总产 │
│ │(万亩)│(公斤) │(亿公斤)│ │(万亩)│(公斤)│(亿公斤)│
├─────┼───┼────┼────┼──┼───┼───┼────┤
│1931-1936 │1059.1│137.5 │14.56 │1970│2647.0│200 │52.75 │
├─────┼───┼────┼────┼──┼───┼───┼────┤
│1949 │1412.3│93 │13.10 │1971│2403.8│198 │47.50 │
├─────┼───┼────┼────┼──┼───┼───┼────┤
│1950 │1509.1│108 │16.30 │1972│2606.6│195 │50.90 │
├─────┼───┼────┼────┼──┼───┼───┼────┤
│1951 │1550.7│112 │17.30 │1973│2876.2│236 │67.75 │
├─────┼───┼────┼────┼──┼───┼───┼────┤
│1952 │1517.9│124 │18.75 │1974│2761.1│198 │54.60 │
├─────┼───┼────┼────┼──┼───┼───┼────┤
│1953 │1559.3│120 │18.75 │1975│2643.1│284 │74.95 │
├─────┼───┼────┼────┼──┼───┼───┼────┤
│1954 │1676.7│136 │22.80 │1976│2380.6│249 │59.15 │
├─────┼───┼────┼────┼──┼───┼───┼────┤
│1955 │1688.8│137 │23.15 │1977│2381.6│245 │58.35 │
├─────┼───┼────┼────┼──┼───┼───┼────┤
│1956 │1950.2│151 │29.40 │1978│2382.8│278 │66.10 │
├─────┼───┼────┼────┼──┼───┼───┼────┤
│1957 │1907.0│116 │22.00 │1979│2192.2│253 │55.45 │
├─────┼───┼────┼────┼──┼───┼───┼────┤
│1958 │2801.9│140 │39.15 │1980│1912.3│291 │55.55 │
├─────┼───┼────┼────┼──┼───┼───┼────┤
│1959 │2538.4│129 │32.75 │1981│1724.8│249 │42.85 │
├─────┼───┼────┼────┼──┼───┼───┼────┤
│1960 │3436.5│91 │31.25 │1982│1621.4│305 │49.45 │
├─────┼───┼────┼────┼──┼───┼───┼────┤
│1961 │2869.5│138 │39.45 │1983│1510.7│309 │46.70 │
├─────┼───┼────┼────┼──┼───┼───┼────┤
│1962 │2820.4│128 │35.90 │1984│1390.0│380 │52.79 │
├─────┼───┼────┼────┼──┼───┼───┼────┤
│1963 │2732.7│123 │33.55 │1985│1231.7│355 │43.73 │
├─────┼───┼────┼────┼──┼───┼───┼────┤
│1964 │2893.4│144 │41.50 │1986│1227.6│326 │40.03 │
├─────┼───┼────┼────┼──┼───┼───┼────┤
│1965 │2819.0│156 │43.80 │1987│1225.9│390 │47.84 │
├─────┼───┼────┼────┼──┼───┼───┼────┤
│1966 │2617.0│181 │47.30 │1988│1157.1│349 │40.40 │
├─────┼───┼────┼────┼──┼───┼───┼────┤
│1967 │2565.2│196 │50.25 │1989│1148.6│280 │32.20 │
├─────┼───┼────┼────┼──┼───┼───┼────┤
│1968 │2628.5│167 │43.80 │1990│1114.7│370 │41.21 │
├─────┼───┼────┼────┼──┼───┼───┼────┤
│1969 │26956 │188 │50.70 │ │ │ │ │
└─────┴───┴────┴────┴──┴───┴───┴────┘

说明:1931-1936年是年平均值。

三、品种
(一)引进品种
新中国建立前,山东引进品种都来自国外。30年代以前,山东甘薯品种极为简单,
鲁中、鲁南地方品种有大红、二红和椿树皮等;鲁西南有白茬红、白茬白等;青岛地
方品种有李村黄、李村洋;烟台、莱阳、文登等地也有一些地方品种。抗日战争时期,
引进日本品种冲绳百号、护国薯、农林2号、农林4号、懒汉芋等和美国品种南瑞苕。
胜利百号(原名冲绳百号)系七福与潮州的杂交后代,1942年引入山东,鲜薯产量较当
时农家品种增产30%以上。 由于该品种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综合性状好,抗茎线
虫病、 蔓割病,较抗黑斑病,蔓长中等,所以推广快,面积大,时间长,直到6 0年
代,仍然是山东的主栽品种。后随着国内一批新良种的育成推广,胜利百号面积有所
减少。70年代甘薯根腐病发生蔓延,胜利百号不抗该病而逐渐被其它抗病良种所取代,
至70年代末被淘汰。
50年代, 开始引进国内育成的新品种,有原华北农科所育成的华北117、北京16
9、北京553、华北52-45等。华北117高产稳产,出干率高,食味好,适应性广,不抗
渍涝, 易感黑斑病。北京169产量高,品质好,食味优,适 于夏薯区间作套种,由
于白皮白心而影响推广。 北京553鲜薯产量高,出干率低,抗旱性强,耐肥耐瘠,杏
黄肉,食味佳,30多年来推广面积不大但经久不衰,济南“烤地瓜”多用该品种。华
北52-45产量高而稳定, 结薯早,生长快,特别适于晚栽和间作套种,耐肥不耐瘠,
抗黑斑病,中抗根腐病,易染软腐病,结薯浅而集中,收获容易,肉质粉,食味好。
70年代前后推广了一批通过引种鉴定的抗病良种,其中推广面积较大的有一窝红、
南京92和徐薯18。一窝红由原中国农科院江苏分院育成,1964年引入,1967年推广,
高产、优质、耐肥耐瘠,出干率高,种植“窝瓜下蛋”瓜母容易膨大,贮藏有干尾现
象。因不抗根腐病被逐步淘汰。南京92由江苏省农科院育成,1970年前后引入,高产、
优质、抗病。但茎蔓太长,1985年后面积减少。徐薯18由江苏省徐州地区农科所育成,
1978年后引入,产量和出干率高,适应性强,春夏薯均宜种植。高抗根腐病,较抗蔓
割病,但易感黑斑病,不抗茎线虫病。徐薯18在山东推广后,有效地控制了根腐病的
危害和蔓延, 成为70年代以后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但由于不抗茎线虫病,8 0年代
中期后种植面积略有减少。尚有丰收白,由徐州地区农科所育成,高产稳产,抗旱、
耐涝、耐瘠,是山丘薄地的优良品种,但出干率低,不抗根腐病。
(二)省内选育品种
从60年代起,山东省先后育成一批高产耐肥或抗旱耐瘠的品种,60年代推广了济
薯1号、2号,丰收黄,济南红,烟薯1号、3号,青农2号、8号等,其中推广面积最大
的有济薯1号、烟薯1号和青农2号三个品种。70年代又推广烟薯3号、济薯5号、海发5
号以及鲁薯1号等。 80年代推广的主要品种有鲁薯2号、3号、4号、5号和济薯10号、
11号等。
济薯1号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1965年育成。高产、早熟、适应性广、耐肥耐涝,
结薯早、膨大快,适宜在无根腐病区种植,是夏薯型的优良品种。
济薯5号由省农科院作物所1972年育成。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根结线虫病,
较抗根腐病,轻感黑斑病,出干率高、食味较好。
烟薯1号由烟台地区农科所1963年育成。 高产、适应性强、抗旱耐瘠,出干率中
等。
青农2号由青岛市农科所1964年育成。 高产稳产,适应性强,抗根结线虫病,较
抗根腐病和茎线虫病,抗旱、耐涝、耐瘠,萌芽性较差。
烟薯3号由烟台地区农科所1972年育成。 高产、优质、高抗根腐病和黑斑病,耐
肥耐涝,耐贮性较差。
鲁薯1号由省农科院作物所1976年育成。 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结薯早,膨大
快,夏薯增产突出,较抗黑斑病和茎线虫病,但不抗根腐病。
鲁薯2号由烟台地区农科所1976年育成。 高抗根结线虫病、茎线虫病和黑斑病,
食味香甜,主要推广于烟台、青岛一带。
鲁薯3号由烟台地区农科所与五莲县农业局1978年育成。 兼抗茎线虫病、根结线
虫病、根腐病和黑斑病,高产、耐瘠。
鲁薯4号由济宁地区农科所1979年育成。高产稳产,高抗根腐病,适应性强。
鲁薯5号由烟台地区农科所1976年育成。 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优良,较抗
茎线虫病、根腐病和黑斑病。
济薯10号由省农科院作物所1978年育成。高产、高抗茎线虫病、根腐病、黑斑病,
耐瘠薄,唯出干率较低。
济薯11号由省农科院作物所1984年育成。出干率高,高抗茎线虫病和根腐病。

四、栽培技术
(一)种植制度
1.轮作:山东历史上以春栽甘薯为主,80年代夏栽甘薯比率略有扩大,但春甘薯
面积仍略大于夏薯。在平原和坡麓地带,甘薯种植制度主要是二年三作制:
小麦-夏甘薯-春甘薯小麦-夏大豆-春甘薯
夏玉米-小麦-夏甘薯夏谷-小麦-夏甘薯
春甘薯-大麦-夏玉米
在山区丘陵薄层土壤上,往往是春甘薯一年一熟连作,在花生产区则往往与一年
一熟的花生隔年轮作。在水土条件较好地方也有小麦-夏甘薯一年两作制。
2.间套作:以甘薯为主的间套方式有以下几种:
(1)大垅小麦套作甘薯:在麦收前半个月以上,在预留的垅上套种春甘薯。
(2)甘薯间作玉米:一般为4行春甘薯间作2行玉米。选早熟、矮秆、紧凑型玉米,
在栽甘薯前7天左右播种。
(3)甘薯间作芝麻:栽甘薯时隔垄种1行芝麻,春夏薯均可间作。
(4)春薯间作早熟绿豆:每垄间种上绿豆,7月下旬收获,每亩增收绿豆40公斤~
75公斤,对甘薯膨大无甚影响。
(5)春甘薯间作棉花:间作行比为4∶1或4∶4。
(6)西瓜套种甘薯:在西瓜行两侧套栽夏甘薯,西瓜收获后,于7月上中旬破畦分
土,将两侧甘薯培成垅,垅两侧再套种大白菜。
(7)甘薯套种马铃薯:利用甘薯封垅前的地力和空间。
(8)春甘薯间作黄烟:一般4垅甘薯间作2行黄烟,不仅增产,更能提高黄烟品质,
增加产值。
(二)传统栽培技术
1.育苗:山东历史上原有露地育苗、冷床育苗,专供夏栽。建国初期,推行过温
床育苗,烟台地区推行过室内火炕育苗,缺点是苗细弱,成活率低。50年代末,惠民
地区采用室外对烧火炕,温度低,出苗晚,苗质也差。也有些地方采用酿热温床覆盖
油纸窗的方法进行育苗,虽节省燃料,但出苗较少。
60年代前后,春薯育苗较普遍推广回龙火炕,夏薯育苗有采苗圃、露地育苗等。
泰安地区改进的三道沟回龙火炕,烟台地区推广的简易回龙火炕,升温快,温度匀,
出苗快,出苗齐,节省燃料。60年代末,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苗床普遍采用炕面盖
膜,透光保温,提高出苗数量和质量。
60年代山东普遍推广采苗圃和留种地。以火炕早苗进行高剪苗,栽入采苗圃,从
采苗圃高剪苗栽夏薯和留种地,既节约种薯、增加出苗数,又提高薯苗品质,还可防
止黑斑病。
冷床覆盖塑料薄膜育苗,虽温度低,出苗晚,但方法简便,菏泽、临沂一带多采
用。80年代部分科研单位采用电热温床育苗,升温快,便于控制,用工及成本也低。
限于农村缺少电力条件,未能推广。
2.整地与施肥: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即记述“腊月耕地,以大粪壅之,至春
分后下种。先用灰及挫草,或马粪和土中,使土脉散缓,可以行根,重耕地二尺深”。
明朝《群芳谱·蔬谱》中记述:“起脊尺余,种在脊上,遇旱可汲水浇灌”。但在建
国前后,鲁西尚有平地不起垅,栽苗时在苗基部捧土成堆的做法,至60年代才渐改为
垅作。
山东春甘薯耕翻整地一般在秋冬进行,也有在春季与作垅结合,一次完成的。有
镢刨、锨翻的习惯,都结合分层施肥。垅的规格,有大垅双行和小垅单行两种。涝洼
地采用大垅双行,一般地多采用小垅单行。乳山、临沭等地有挖丰产沟的习惯。胶东
和鲁南一带有压含磷风化石的习惯,以此加厚土层和增加矿质养分。
50年代施肥甚少,大部分施用土杂肥、厩肥以及作物秸秆、杂草等堆肥。60年代
开始使用化肥,但仍以有机肥为主。70年代起逐步按甘薯需肥特性施肥,并注重平衡
施肥和经济施肥。
3.栽插:春薯栽插期,大部地区在“谷雨”至“立夏”之间,鲁南和鲁西南早在
“谷雨” 前后便开始,胶东半岛则在5月上旬栽插。建国初期,由于育苗技术差,苗
源少和黑斑病流行等原因,春薯常要栽三四次才能全苗,因而导致晚栽减产。60年代
由于育苗防病技术的提高,多能做到适时栽插,一次全苗。栽插密度,建国前后,平
均每亩仅千余株,60年代提高到3000株左右;80年代增加到4000株左右,薄地夏甘薯
4000株以上。栽插方法,胶东和鲁中习惯船底形插和斜插,在土层厚的情况下多采用
船底形法,在干旱墒情差和苗短情况下,则采用钓钩形和斜插法。
4. 田间管理:一般在封垅前锄地2次,沟底深,垅坡浅,保持垅形,不伤薯根。
封垅后不再锄地。60年代中后期开始加强查苗补苗和弱苗追施偏肥,生长前中期追施
速效化肥和后期喷施肥液等。
山东各地都有翻蔓的历史习惯,特别在大雨后都频繁地翻蔓,有的7~8次,多者
达10余次。建国前试验已证实翻蔓减产。1960年后,通过全省范围大量调查和试验,
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且次数越多,减产越重。自50年代以来,坚持宣传和示范推广
不翻蔓,翻蔓的逐渐减少,70年代基本上改掉了这一旧习惯。
5.“窝地瓜下蛋”:是莒南、胶南县农民的生产经验,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曾
总结推广。具体方法,是用薯块直接栽植,控制薯母膨大,促使薯根发育成子薯,是
甘薯直播栽法派生出来的。它的技术要点是浅栽、培墩、再清墩。因用种量大,不利
密植,容易带病等原因,未能推广。80年代已不多见。
(三)现代栽培技术
1.高产稳产综合栽培技术:一般掌握选用良种,培育壮苗;深耕改土,改善土壤
环境;适时早栽,实行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控制地上部分过旺生长,防止茎叶早衰;
抗旱排涝,科学用水等。
2.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在胶东和鲁南土层较厚的土地上推广应用于春薯。可
促进甘薯生长发育,提高土温,保墒防旱、防涝,保持土壤疏松,加快养分转化,有
明显增产作用。
3.化控技术:化控技术在甘薯生产上正进行试验示范。如赤霉素处理种薯提早出
苗, 增加苗数,但百株重有所降低;ABT生根粉浸苗茎,粮丰素浸苗,大田生长适期
喷甘薯膨大素均可增产;多效唑可抑制徒长;AB保鲜剂或SE甘薯防腐保鲜剂可降低贮
藏病薯率等。
4.配方施肥技术:80年代中期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由定性配方逐渐向定量配方发
展,一般可增产10%以上。有些地方还混配出了甘薯专用肥。
5. 茎尖脱毒技术:甘薯病毒病严重影响甘薯产量,一般减产30%以上。甘薯茎尖
脱毒采用鉴别寄主与血清学相结合,检测脱毒苗带病情况,为甘薯病毒病的防治开创
新的途径。此项工作刚刚起步,正在探索高效脱毒和快繁技术以及繁种体系。
6.旱地保墒技术:主要采用深耕深翻,加厚土层,增加土壤蓄水量,建梯田,筑
地堰,防止水土流失等方法。
(四)病虫害防治
甘薯田间病害主要有茎线虫病、根腐病、病毒病、黑斑病和根结线虫病。贮藏期
病害主要有软腐病和干腐病,虫害有地下害虫和食叶害虫等。
黑斑病是1942年随“冲绳百号”(后改名胜利百号)的引种而传入山东,至50年代
末蔓延全省,发病面积达2500万亩以上。从50年代后期起,逐渐推广抗病品种及安全
贮藏、 种薯消毒、高剪苗等综合措施,使该病受到有效控制,1990年发病面积仅131
万亩。
根腐病是60年代末发现, 70年代初发展的毁灭性病害。用徐薯18,鲁薯3、4、7
号,济薯10号等抗病良种,培育壮苗,轮作换茬等措施防治。
茎线虫病在70年代扩大为害, 病情加重,80年代面积迅速扩大到300余万亩,除
聊城、德州、惠民地区外,均有发生。高抗茎线虫病的良种有济薯10号、11号,鲁薯
3号、 6号,青农2号等,尚有用甲基异柳磷等药剂进行土壤消毒,辛硫磷进行薯苗消
毒、轮作、培育壮苗、剪栽蔓头苗进行防治者。
病毒病很早就有发生,但未引起重视。80年代以来,逐年蔓延加重,一般减产一
至二成,重者可减产30%以上,苗床和田间均有发生。防治措施为茎尖脱毒和拔除病
株、病薯,防治传播病毒的蚜虫和粉虱。
贮藏期间病害主要有软腐病和干腐病,通过正确的收获贮藏及药剂熏蒸等措施均
能防治。
食叶害虫主要有斜纹夜蛾、旋花天蛾、甘薯小卷叶蛾等。60年代前用有机氯制剂
杀灭,后逐步改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制剂。地下害虫有蝼蛄、蛴螬、金针
虫、地老虎,用毒土、毒饵防治。
(五)贮藏
贮藏甘薯均选健康块根,入窖后根据需要,分别采取气窗和窖口通风,或封窖、
薯堆盖草等措施,控制适当温度和湿度。入窖初期4至5天,控制堆温35℃左右,相对
湿度85%~90%,使伤口愈合。以后降温,保持在11℃~14℃,相对湿度85%~90%,保
证块根安全。
山东各地因气候、土质、地下水位、贮藏量等的不同,贮藏方式有深井窖、浅井
窖、崖头窖、棚窖、室内贮藏和发券永久大窖等多种形式。
1.深井窖:适于地下水埋藏深、土层厚、土体不易坍塌之处。上部挖井筒状的垂
直通道, 下部向四周扩展成窖室,总深度5米左右。入冬后封闭窖口,保温性很好。
缺点是初期不易降温,出入不便。
2.浅井窖:适于地下水较浅、土体不易坍塌之处。因保温性比深井窖差,入冬时
薯堆要盖草。
3.崖头窖:即在背风向阳的崖壁掏洞作窖,有单室,有分杈多室。
4.棚窖:适于地下水较浅、土质疏松、大量集中存放时采用,在鲁西大种甘薯时
期很普遍。窖深1.6米~2米,窖顶的用料和结构与农村平顶屋类似,加厚覆土至50厘
米左右,略带弧度。甘薯先下窖,再架梁棚顶,南面设出入口,入冬时薯堆盖草,封
严窖口。地下水很浅的地方,建成半地上式棚窖,加厚地上窖墙和窖内垫草、盖草,
有的在棚顶上垛草保温。
5.发券永久大窖(拱顶大窖):适于财力充足的单位大量存放。用砖石砌筑拱形窖
顶,坚固耐用,可建成大容量多室窖,窖内走道和各窖室都砌有备用通气口,管理方
便。山东东部在60年代至70年代采用较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甘薯面积减少
之后,多已不用。
此外,历史上胶东农村家庭的少量甘薯,有在室内炕下挖窖存放的习惯。

五、销售与加工
(一)销售
建国前后生产甘薯较少,除农民自食、少量制粉酿酒外,所剩不多,主要是零星
销往城镇。从“大跃进”运动至60年代,城乡粮食紧缺,甘薯面积剧增,国家统购部
分薯干,作为救灾粮、返销粮及城镇搭配供应。80年代甘薯面积回落,除农民鲜食及
作饲料外,薯干主要销往酿造厂、酒精厂和淀粉厂,并少量出口。
(二)加工
1.食品加工:传统产品主要是低档粉皮、粉条、凉粉。半岛东部将薯块切条蒸熟
后晒干,称为“地瓜枣”,馈赠亲友或零星出售;80年代开发出糖渍烘烤的薯脯。此
外,薯蔓尖及嫩叶可作蔬菜炒食,味似蕹菜。
2.工业加工:主要生产白酒、酒精、食醋、醋酸、葡萄糖、味精、柠檬酸。
3.饲料加工:鲜茎叶可作青贮饲料。酿造和制粉的糟渣及小薯块、薯拐,都可直
接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