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玉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72&run=13

玉米于明代传入中国,万历年间在山东种植。由于易种高产,逐渐普及成为主要
粮食作物。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农业的发展,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杂交育成品种
的普及应用以及农田投入的增加,使玉米单产迅速提高,已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
粮食作物。到80年代后期,玉米已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饲料来源。
一、种植历史和分布
玉米又称玉蜀黍,古时尚有御麦、玉麦、番麦、玉高粱等名称;山东俗称苞米、
棒子,国内尚有苞谷、珍珠米等名称。
玉米原产美洲,其中的硬粒型玉米于16世纪初传入中国。山东始见于文字记载在
明代万历年间。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平原县志》有“玉麦”的记述。另外,成书
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中,第三十一回、三十五回在西门庆宴客等情节中写
道:“两大盘玉米面鹅油蒸饼儿”、“一碟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儿”,也可佐证。当
时山东西部,玉米仍是一种珍贵粮食。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胶州志》记述当地
栽培玉米“土不甚宜故稀种”,胶州一带已推广种植,且积累一定经验。20世纪初,
马齿型玉米由美国传入中国, 1915年《山东省物品展览会报告》第二编已见记述。1
925年《山东省志》 载:“贫民多恃稷、高粱、山芋、玉蜀黍等”,玉米已成为农民
终岁之粮。 1931年《统计月报》载,山东当时107个县,有63个县种玉米,以鲁西北
地区面积最大,其次是胶东地区,鲁南地区无分布。1934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 (山
东省)》记载:“玉蜀黍在鲁分布颇广,栽培者计达一市、一区七十六县…。”
至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年全省118个县(市)中,有107个县(市)种植玉米,未种
玉米的县为鲁西南和鲁南的巨野、成武、单县、鱼台、金乡、兖州、曲阜、邹县、平
邑、临沂、莒南。按当时面积比率,鲁西占全省玉米面积一半以上,胶东其次,鲁中
又次,鲁南最少,只占1.7%。以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玉米普及全省各县,胶东和
鲁南面积比率大幅度上升,鲁西种植面积虽也有较大增长,但在全省所占比率相对下
降,见表4-5。

山东省玉米种植分布表
表4-5
单位:万亩
┌──┬────────┬────────┐
│地区│1949年 │1990年 │
│ ├───┬────┼───┬────┤
│ │面积 │占全省% │面积 │占全省% │
├──┼───┼────┼───┼────┤
│鲁西│796.0 │56.0 │1316.4│36.5 │
├──┼───┼────┼───┼────┤
│胶东│343.2 │24.1 │1172.4│32.5 │
├──┼───┼────┼───┼────┤
│鲁中│259.6 │18.2 │668.1 │18.5 │
├──┼───┼────┼───┼────┤
│鲁南│24.8 │1.7 │450.9 │12.5 │
└──┴───┴────┴───┴────┘

除了大面积种植的普通玉米外,山东还种植蜡质型玉米(糯玉米)和甜质型玉米。
糯玉米经鉴定具有第五酶带,其胚乳全部为支链淀粉,故而食性粘糯,这两点不同于
美洲玉米,被认为可能起源于广西、云南一带。1915年《山东省物品展览会报告》第
二编记载:“平度、禹城县送展的‘白粘玉蜀黍’,色白而有粘性,味美”,即为糯
玉米,因产量低,仅零星种植。甜质型玉米于抗战前引入中国,1931年《山东省农产
品种籽交换所种籽目录》有“砂糖玉蜀黍”,即甜质型玉米。

二、生产水平
(一)新中国建立前玉米生产水平
玉米传入山东的早期,仅在“菜园间偶种一、二,”“乘青半熟,先采而食……。”
以后种植面积扩展,产量提高,成为正式粮食作物。据《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章丘县旧军镇进修堂孟家的玉米,亩产达到85公斤~115公斤。
据《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1914年-1916年山东玉米种植面积223万亩
~305.5万亩, 亩产40.5公斤~70.5公斤,生产起伏不稳。至30年代抗日战争前,面
积进一步扩大,亩产亦有提高,据省农业厅《山东省农业经济统计提要(19 49~1980)》
的附录,1931年-1936年,山东省平均种植玉米1135.4万亩,平均亩产7 2.3公斤。抗
日战争期间生产水平下降,据日伪编印的《山东农业概况》,1939年-1 942年,玉米
平均面积802.4万亩, 平均亩产只有46.3公斤。进入1948年,山东广大农村已基本上
结束战事, 据省实业厅编 《山东省农业生产几项主要作物调查》 , 该年玉米面积
1133.4万亩,亩产72公斤,与抗日战争前基本相同。
(二)新中国建立后玉米生产水平
新中国建立后, 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超过其他粮食作物。1990年玉米总产为194
9年14.2倍。 巨幅增长的构成因素是亩产的剧增和面积的成倍扩大。1990年玉米亩产
为1949年的5.6倍,面积为1949年的2.5倍;玉米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比率,由8.6%
上升到29.5%,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比率由10.1%上升到35.1%。玉米的增产在粮食增
产中起到首位作用,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建国后玉米生产水平的发展分
为4个阶段:
1.1949年-1958年:面积、亩产、总产稳步发展。随着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恢复,
特别是1956、1957年提倡扩种高产作物,玉米面积由1400万亩左右扩大到2000万亩以
上。 但当时品种、水肥、栽培水平都很低,亩产增长幅度小,由70公斤左右增至9 0
公斤左右。总产由10亿公斤左右增至20亿公斤左右。
2.1959年-1966年: 面积从下降到恢复,亩产和总产经过下降、恢复进入提高阶
段。“大跃进”运动对农业生产力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种植业衰退,60年
代初期玉米面积降到1400万亩以下, 亩产仅50多公斤,总产跌到8亿公斤以下,还不
及1949年。以后通过纠正错误,生产恢复,1965年玉米面积回升到2000万亩以上。双
交种的推广,使亩产显著提高,1966年超过130公斤,总产突破30亿公斤。
3.1967年-1975年: 面积由短时缓降转入持续缓增,亩产、总产增长加速。这一
阶段农田水利条件大为改善,化肥生产和施用量成倍增加;玉米杂交种普及,三交种
取代了双交种,并开始推广单交种,制种纯度也明显提高。一度因耕地减少而下降到
1900万亩左右的玉米, 又通过发展一年两作,回升到2500万亩以上,亩产提高到180
公斤以上,总产接近50亿公斤。
4.1976年-1990年: 面积由徘徊到进一步扩大,亩产迅猛提高,总产成倍增加。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田投入空前增加,加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玉
米单交种普及,一批高产、抗病、紧凑型的新良种用于生产,增加种植密度,推广麦
田套种,使玉米面积由3200万亩进一步扩大到360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接近350公斤,
总产由60亿公斤左右增长到125.2亿公斤。
从建国后不同产量阶段经历的时间看,由建国初期总产10亿公斤左右到1966年突
破30亿公斤,经历15年以上;到1976年突破50亿公斤,只用了10年;又经过10年,到
1986年突破100亿公斤;至1990年达125亿公斤,4年间又增长20多亿公斤。见表4-6。

1949年-1990年山东省玉米面积、产量表
表4-6
┌──┬────────────┬────┬────┐
│年份│玉米 │玉米面积│玉米产量│
│ ├───┬───┬────┤占粮食作│占粮食产│
│ │面积 │亩产 │总产 │物面积% │量% │
│ │(万亩)│(公斤)│(亿公斤)│ │ │
├──┼───┼───┼────┼────┼────┤
│1949│1423.6│62 │8.80 │8.6 │10.1 │
├──┼───┼───┼────┼────┼────┤
│1950│1474.7│70 │10.35 │8.7 │10.0 │
├──┼───┼───┼────┼────┼────┤
│1951│1398.8│68 │9.45 │8.3 │9.2 │
├──┼───┼───┼────┼────┼────┤
│1952│1495.2│82 │12.20 │8.5 │10.2 │
├──┼───┼───┼────┼────┼────┤
│1953│1422.0│71 │10.00 │8.1 │9.5 │
├──┼───┼───┼────┼────┼────┤
│1954│1559.3│89 │13.75 │8.7 │11.0 │
├──┼───┼───┼────┼────┼────┤
│1955│1904.9│92 │17.50 │11.0 │13.7 │
├──┼───┼───┼────┼────┼────┤
│1956│2486.1│90 │22.30 │14.6 │16.2 │
├──┼───┼───┼────┼────┼────┤
│1957│2059.5│88 │18.10 │11.9 │16.1 │
├──┼───┼───┼────┼────┼────┤
│1958│1997.5│93 │18.45 │12.7 │15.0 │
├──┼───┼───┼────┼────┼────┤
│1959│1651.9│80 │13.20 │11.4 │12.6 │
├──┼───┼───┼────┼────┼────┤
│1960│1434.6│52 │7.50 │9.5 │9.0 │
├──┼───┼───┼────┼────┼────┤
│1961│1325.5│57 │7.60 │9.0 │9.0 │
├──┼───┼───┼────┼────┼────┤
│1962│1390.8│73 │10.10 │9.3 │11.1 │
├──┼───┼───┼────┼────┼────┤
│1963│1601.3│87 │13.90 │10.6 │14.0 │
├──┼───┼───┼────┼────┼────┤
│1964│1680.6│92 │15.35 │11.2 │13.6 │
├──┼───┼───┼────┼────┼────┤
│1965│2034.7│117 │23.70 │13.6 │17.8 │
└──┴───┴───┴────┴────┴────┘

续表
┌──┬────────────┬────┬────┐
│年份│玉米 │玉米面积│玉米产量│
│ ├───┬───┬────┤占粮食作│占粮食产│
│ │面积 │亩产 │总产 │物面积% │量% │
│ │(万亩)│(公斤)│(亿公斤)│ │ │
├──┼───┼───┼────┼────┼────┤
│1966│2329.6│131 │30.50 │16.2 │20.7 │
├──┼───┼───┼────┼────┼────┤
│1967│1995.7│140 │27.80 │14.2 │19.0 │
├──┼───┼───┼────┼────┼────┤
│1968│1843.5│117 │21.50 │13.4 │16.8 │
├──┼───┼───┼────┼────┼────┤
│1969│1923.6│131 │25.10 │13.6 │17.3 │
├──┼───┼───┼────┼────┼────┤
│1970│1993.5│144 │28.75 │14.2 │19.6 │
├──┼───┼───┼────┼────┼────┤
│1971│2208.0│147 │32.35 │15.6 │20.1 │
├──┼───┼───┼────┼────┼────┤
│1972│2242.3│149 │33.40 │15.6 │19.3 │
├──┼───┼───┼────┼────┼────┤
│1973│2298.3│157 │35.95 │16.2 │18.8 │
├──┼───┼───┼────┼────┼────┤
│1974│2463.3│149 │36.70 │17.6 │21.8 │
├──┼───┼───┼────┼────┼────┤
│1975│2698.7│182 │49.10 │19.5 │22.6 │
├──┼───┼───┼────┼────┼────┤
│1976│3147.0│185 │58.20 │22.9 │26.0 │
├──┼───┼───┼────┼────┼────┤
│1977│3129.7│209 │65.20 │23.6 │31.1 │
├──┼───┼───┼────┼────┼────┤
│1978│3201.9│191 │61.20 │24.2 │26.7 │
├──┼───┼───┼────┼────┼────┤
│1979│3204.3│228 │73.00 │24.5 │29.5 │
├──┼───┼───┼────┼────┼────┤
│1980│3214.1│257 │82.55 │25.3 │34.6 │
├──┼───┼───┼────┼────┼────┤
│1981│3301.1│241 │79.40 │27.0 │34.3 │
├──┼───┼───┼────┼────┼────┤
│1982│3250.9│261 │84.80 │28.2 │35.7 │
├──┼───┼───┼────┼────┼────┤
│1983│3287.3│250 │82.20 │28.1 │30.4 │
├──┼───┼───┼────┼────┼────┤
│1984│3105.3│320 │99.33 │26.4 │32.7 │
├──┼───┼───┼────┼────┼────┤
│1985│3131.3│300 │93.77 │26.1 │29.9 │
├──┼───┼───┼────┼────┼────┤
│1986│3365.7│302 │101.65 │26.6 │31.3 │
├──┼───┼───┼────┼────┼────┤
│1987│3471.8│337 │117.02 │28.2 │34.5 │
├──┼───┼───┼────┼────┼────┤
│1988│3485.5│330 │114.94 │28.7 │35.6 │
├──┼───┼───┼────┼────┼────┤
│1989│3597.1│312 │112.40 │29.8 │34.6 │
├──┼───┼───┼────┼────┼────┤
│1990│3607.8│347 │125.21 │29.5 │35.1 │
└──┴───┴───┴────┴────┴────┘

亩产水平的地域分布,以胶东和鲁中的平原地带亩产较高,鲁西黄泛平原和鲁中
山区县较低,鲁北黄河三角洲附近最低。1990年平均亩产超过350公斤的县 (市、区)
共计68个,其中属于鲁西黄泛平原区的11个;其余大部分为胶东和鲁中、鲁南以平原
为主的县。亩产500公斤以上的县(市)4个,为桓台、龙口、招远、兖州。而惠民、东
营两地市的北部,一般亩产仅70公斤~200公斤。
(三)高产单位和高额丰产田
新中国建立后,开展了爱国丰产运动,奖励高产单位和个人,促使一批高额丰产
田和高产单位涌现。 1951年招远县七区杨丰成互助组1.54亩玉米,平均亩产630.5公
斤。1952年莒县陈家屯村45亩玉米,平均亩产600公斤。
80年代紧凑型高产抗病的单交种育成后,高产纪录不断刷新,高产典型遍及全省。
1980年掖县(今莱州市)后邓村李登海种植1.33亩掖单2号春玉米,平均亩产903.6公斤。
1986年他再创亩产952.94公斤的纪录。 1988年他种植1.03亩掖单13号玉米, 亩产达
1008.9公斤,首创夏玉米一季亩产吨粮的纪录。1989年他第三次刷新纪录,亩产进一
步提高到1096.3公斤。1981年黄县(今龙口市)下丁家二队1.1亩鲁玉1号夏玉米,也创
造亩产943.7公斤高产纪录。 与此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丰产单位。1981年,黄县下
丁家大队圈子村102亩玉米丰产方, 平均亩产749.8公斤。1985年,掖县11.92万亩玉
米开发田, 平均亩产525.5公斤。 而且高产典型由胶东地区为主逐渐向全省普及。
1984年-1990年曲阜市陵城镇刘家村刘子坤在5.7亩责任田上,连续创玉米高产纪录,
1990年种植的掖单13号, 平均亩产908.1公斤。1990年聊城市朱老庄乡徐太集种植的
1.06亩掖单12号, 亩产964.3公斤。 1990年鄄城县连庄村107.2亩玉米, 平均亩产
759.9公斤,在低产区树立了玉米高产村的典型。

三、品种类型与玉米自交系
(一)地方品种资源
山东省玉米品种资源丰富。1915年《山东省物品展览会报告(第二编)》,送展玉
米优良品种有白玉蜀黍、黄玉蜀黍、美国黄马齿玉蜀黍、日本黑玉蜀黍、吉林玉蜀黍、
河南红粒玉蜀黍、 白粘玉蜀黍、砂糖玉蜀黍等21个。1956年-1957年,山东省农业科
学研究所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征集玉米地方品种,共征集到821份。1980年-1981年,山
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区划研究所又征集到200余份。 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
究所鉴定、归类,分为16个类型,以早、中熟硬粒型,中熟马齿型,中熟中间型品种
为主。现保存503份地方品种资源。
早熟硬粒型品种占地方品种的总数的25%, 代表品种有小粒红,小草棒子等。中
熟硬粒型品种占地方品种总数的14%, 代表品种有拐子黄玉米、巴珠玉米等。中熟马
齿型品种占地方品种总数的18%, 代表品种有烟台小金皇后,大扒堂等。中熟中间型
品种占地方品种总数的18%,代表品种有白头霜、小狗牙等。此外,还有晚熟硬粒型、
早熟和晚熟马齿型,早熟和晚熟中间型、糯质型、爆裂型和甜质型等玉米品种。
(二)品种发展阶段
新中国建立前,山东生产上用的玉米品种都引自外地。建国后,本省育成的玉米
优良杂交种类型和品种逐步增多, 生产上用的品种不断更新换代,大致经历了6个发
展阶段。
1.农家品种阶段:这一阶段从始种玉米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由于战乱
和技术落后等原因,这一阶段种植的玉米品种“多、乱、杂、劣”,产量低。
2. 优良农家品种和品种间杂交种同时推广阶段:时间在40年代末至50年代。194
7年解放区的省农业实验所即已开始搜集、 筛选农家优良品种。1950年开展了全省群
众性评选玉米良种工作,先后鉴定、评选出小粒红、大粒红、金皇后、白马牙、华农
2号等30多个优良品种, 就地繁殖推广。同时,山东省坊子农业试验场在陈启文主持
下,率先开展了玉米品种间杂交种的研究工作,于1950年首先育成了坊杂2号、坊杂4
号。 坊杂2号是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间杂交种。随后,各单位又育
成了齐玉24号、齐玉25号、齐玉26号、莱杂17号、莱杂19号、泰杂1号、菏杂1号等品
种间杂交种。 优良品种间杂交种比农家品种增产15%左右。但当时不具备广泛开展杂
交制种的条件,供种数量有限,农民对杂种优势及经常换种的必要性等问题缺乏认识,
生产上优良农家品种种植面积仍大于品种间杂交种。这一阶段主要品种为小粒红、金
皇后、黄县二马牙、坊杂2号等。
3.推广双交种阶段:60年代处在这一阶段。由于山东省进行自交系选育和杂交育
种较早, 1959年农业部即委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举办两期全国玉米杂交育种培训班,
推动了全国各地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的选育和推广。
山东省玉米自交系和双交种的研究工作,早在1948年在解放区省农业实验所就已
开始。 建国后又经10余年的研究培育,于1958年-1960年,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育种
栽培研究所用本省育成的自交系组配成功一批双跃号玉米双交种。优良双交种比品种
间杂交种和农家品种增产20%~30%,很快得到推广应用,从而使玉米品种实现了第二
次更新。到1965年双交种在省内已推广到107个县(市),1970年占玉米种植面积的50%
以上。主要品种有双跃3号、双跃4号、双跃80、双跃150、烟双545,以及从河南省新
乡引进的新双1号等。 其中双跃3号和双跃150,占双交种面积的60%左右。双跃3号在
全国19个省市区推广,1959年-1973年省内外累计种植面积5000多万亩。
4.三交种和单交种同时推广阶段:这一阶段从7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由于双交
种制种程序复杂,生产推广不便,于是加速了玉米三交种和单交种的选育和推广。主
要三交种有烟三6号、鲁三9号、烟三10号、聊三1号等。主要单交种有鲁单3号、泰单
71号, 和从省外引进的新单1号、郑单2号、群单105等。优良三交种比双交种增产10%
左右,单交种比三交种和双交种增产15%~20%。由于单交种较三交种的杂种优势强、
产量高、制种程序更简单,所以,随着自交系繁育数量增加,单交种面积迅速扩大。
1975年全省玉米杂交种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76%,其中单交种占玉米杂交种面积的52%,
三交种占28%。
5.扩大推广单交种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7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随着玉米杂交
种繁育制种制度的健全和制种技术不断改进,单交种的制种产量逐步提高,取代了双
交种和三交种。1979年单交种占杂交种面积的67.8%,占玉米种植面积的59.7%。主要
有鲁原单4号、鲁宁1号、鲁单3号、鲁玉6号,和从外省引进的丹玉6号、中单2号等。
鲁原单4号早熟、 品质好、耐旱、耐瘠薄、耐盐碱,适宜北方夏玉米区种植,一直应
用到1986年,达11年之久,最大推广面积(1982年) 564万亩,全国种植1045多万亩。
此外,采食嫩穗的蜡质(糯)玉米烟单5号单交种,也在这一阶段育成应用。
6.推广紧凑型单交种阶段:这一阶段从80年代初开始延至90年代。紧凑型单交种
叶片与茎的夹角小, 每亩可密植4000~5500株,比以往松散型单交种增加50%左右,
促进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到1990年紧凑型玉米面积已占全省玉米面积的70%。主要
有烟单14号、鲁玉1号、鲁玉2号、鲁玉3号、鲁玉7号、鲁玉10号、掖单4号等。
鲁玉2号(掖单2号)适应性广、空株率低、丰产性好,抗大、小叶斑病,由莱州农
民育种家李登海育成,省内种植最多的年份达1001.2万亩,也是全国80年代推广的主
要品种之一。 掖单4号适应性广,抗倒伏,抗大、小叶斑病和青枯病,高产稳产,果
穗成熟时植株鲜活,宜作青饲料,推广到国内多数省,在日本试种成功,获首届中国
农业博览会金奖。
(三)自交系选育及引进
培育玉米自交系和双杂交种,分别始自1905年和1921年的美国。1928年燕京大学
曾选育自交系成功,但未能用于生产。1948年鲁南解放区的省农业实验所在陈启文主
持下, 试验玉米自交成功,首批获得302个自交果穗,后经选系和组配试验,于1955
年育成了一批优良玉米自交系,开辟了玉米杂交育种的新的历史时期。
山东省育成并在生产上应用的自交系,主要有华160、南49、南55、黄小162、海
7、凤可1、原武02、华凤100、齐31、威风322、三团、107、1029、8112、H21、
维威141、齐401(糯质) 、衡白522(糯质)等50多个自交系。其中1955年育成的华16 0
是山东省最早育成的自交系之一, 用它配制的双跃3号、 双跃4号、双跃80号、双跃
150、 鲁单3号、鲁三9号等优良单交、三交、双交种,在20多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原
武02是1974年省农科院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所首次辐射育成的,它配制的杂交种,在
1981年-1988年平均占全省玉米面积8.76%。掖县农科所1982年育成的8112自交系配制
的紧凑型杂交种,成为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推广应用的主要高产良种。
从外地引进山东用于杂交育种的优良自交系有黄早4、 330、MO17、Va35、E28、
获白、525等。其中应用最多、组合推广面积最大的自交系为北京育成的黄早4和美国
引进的MO17。
(四)杂交种繁育制种体系
由于亲本自交系的繁殖和杂交种的配制都有严格的隔离要求,繁育制种程序一环
影响一环,因此,推广玉米杂交种初期,由育种单位提供亲本原种,与种子管理单位
共同委托有条件的农场或县的良种繁殖区繁殖亲本自交系,再定点配制杂交种,供生
产队使用,实行县自繁、自配、自用,调剂余缺。基本上保证了亲本种子纯度和生产
用种质量, 使杂交种迅速普及推广。1965年山东省安排了60个良种场和105个县的良
种繁殖区,配制杂交种20.4万亩,生产双交一代种子2750万公斤。1966年全省基本普
及。
在吴绍马癸教授“异地培育”理论指导下,从1959年起,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等单位利用中国南方冬季温暖的优越条件,到广东湛江、海南岛、广西北海、云南等
地进行繁殖自交系和制种。这种“北育南繁”或“南制北种”的办法,很快扩展到县、
乡农技部门,大大缩短了新品种选育年限和良种的推广进程,解决了生产种子短缺问
题。
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玉米杂交种的繁殖制种一度出现缺乏统一组
织的分散状态,影响了种子质量,减少了数量,造成丰年积压,灾年吃紧,假、杂、
劣种子和不对路种子屡屡混入市场。自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6年批准
《山东省种子工作管理条例》后,各地加强了玉米制种工作的领导,明确基地标准,
择优安排玉米制种,实行承包责任制,保证了制种质量,提高了产量。

四、栽培技术
玉米栽培技术随科学研究的发展而演进, 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栽
培技术为主的阶段,时间在50年代及其以前。其中50年代开展爱国丰产运动中重视总
结农民经验,奖励创高产,推广增施肥料、选用良种和增加播种密度、灌溉、治虫等
措施,使常年亩产恢复发展到抗日战争前的丰年水平。第二阶段是以玉米生育规律的
研究成果为依据,改进栽培技术的阶段,时间大致从60年代至80年代前期,许多重要
的技术改革,如高产玉米土壤养分指标,玉米施肥的合理养分比,品种选择,合理密
植,夏玉米适时套种,按叶龄指数适时追肥及追肥量的分配比等,都在这一阶段推广
应用。第三阶段进入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大面积开发和规范化、模式化栽培探索阶段,
时间大致从80年代中期始。 如1984年-1986年由掖县人民政府组织,莱阳农学院指导
的11.7万亩夏玉米亩产525公斤开发项目, 开创了高产、优质、低成本综合技术开发
的先例;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率先研究建立各项技术措施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
过寻优, 制定某地优化栽培模式;山东农业大学和省玉米所合作,在临沂地区8个县
确立了夏玉米亩产450公斤以上,利润166元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等。
(一)种植制度
1.轮作制度:有冬闲地春播玉米和麦茬玉米。1915年《山东省物品展览会报告》
记述, 山东玉米为4月下旬播种的春玉米。至1928年《胶澳志》称:“玉蜀黍亦有两
种,春包米和秋包米”。按山东省东部至今有称夏播玉米为秋玉米者,其出现时间距
今不过70年左右。其后在1934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记述:“玉蜀黍早
种于清明后谷雨前下种,晚种于芒种后夏至前下种,但亦有不早不晚,于立夏前后下
种者。”反映出玉米种植制度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生产条件改善,玉米种植
技术提高,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复种指数增加,春玉米面积比率逐渐减少。195
2年-1961年, 春玉米面积占全省玉米总面积25%左右,以胶东较多,如文登县春玉米
占本地区玉米总面积的60%。 鲁西北春玉米较少,如德州春玉米仅占本地区玉米总面
积的5%左右。1960年以后,烟台地区玉米推广“改春播为夏播”,到1979年夏玉米面
积已占本地区玉米面积的90%以上。 80年代全省尚有少量春播面积,仅用于繁殖自交
系和配制单交种。
夏玉米分为麦后直播和麦田套种。50年代胶东和泰安等地区已有套种玉米,但面
积不大。60年代起在水浇精种区扩大推广,并自东向西发展,配套技术也逐渐完善。
1987年全省套种玉米面积达2500多万亩, 占玉米总面积的72%,一般比麦后直播增产
10%以上。
2. 间作:据山东省农林厅1950年调查,玉米与其它作物间作方式有9种。玉米与
大豆间作的有99个县,与绿豆间作的有56个县,与花生间作的有22个县,与甘薯间作
的有21个县,此外还有玉米与棉花、谷子、南瓜等间作的。80年代玉米与其他作物的
间作套种方式更多。 烟台市在水浇精种区推广小麦-套春玉米-间夏玉米-小麦等四作
三收方式; 滕州市进行了5万亩马铃薯间作玉米、玉米行间套种大白菜丰产开发,平
均亩产马铃薯1946.3公斤,玉米415.6公斤,大白菜7870.8公斤。
(二)整地
春玉米一般在冬季深耕,春季施肥浅耕、耙耢。麦后直播玉米受时限制约,割麦
后抢时施肥、浅耕灭茬;为不误农时,也有贴茬播种者,出苗后再施肥、深中耕灭茬。
麦田套种玉米,胶东、兖州等地于套种前20~30天,在套种行破土包肥,等待套种。
菏泽、聊城等地区直接套种,收麦后再结合施肥深中耕灭茬。
(三)播种
山东春玉米在“谷雨”开始播种。夏直播玉米一般在麦后抢早抗旱播种。套种玉
米,山东大部分地区在收麦前10天左右播种;沿海地区积温不足,在小麦播种时留出
套种行,于收麦前30天左右套种。
播种方式,点播、条播均有。80年代推广黄县玉米套种耧,后几经改进,可以调
节播量,带肥下种,深浅一致,不伤小麦,提高了套播质量和工作效率。
播种量因品种、 播种方式而异。大粒品种、条播、留苗密度大的,每亩播种4公
斤左右;不耐密植的品种、小粒品种、点播的,每亩3公斤左右。
种植密度经历了由稀到密的逐步演进。新中国建立前民间习惯(每亩)“稠一千,
稀八百”。当时种植密度较大的文登地区,每亩也只有1400株左右。建国后,随着科
学技术发展,施肥量增加,相应推广了密植技术。据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调查,60年
代及其以前,玉米实有密度大多在每亩2000株左右,70年代末全省平均约每亩2500株。
以后随着紧凑型品种的育成推广和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开发,种植密度有了新的突破。
1990年, 全省平均达每亩3640株;其中亩产超过500公斤的桓台、兖州、招远、龙口
四个县市,每亩4645株。莱州市李登海玉米吨粮田,平均每亩实收5579株(穗)。自80
年代起,按玉米品种株型和地力合理确定密度的技术逐步普及。
(四)施肥
30年代《中国实业志(山东省)》已提到“玉蜀黍吸收肥料之力特大”。当时山东
省第一农事试验场也试验总结了玉米需肥规律。但在大田生产中,玉米施肥受农民财
力物力的影响,只能量力而行。据1915年《山东物品展览会报告》,一般每亩仅施粗
肥500公斤~750公斤,少数地区施用饼肥。
建国后积肥施肥增加。如1954年文登县每亩玉米施用土杂肥,由1949年的1000公
斤左右增加到1500公斤~2000公斤,至60年代后期达到2000公斤~3000公斤。同时随
着化肥货源的增加,大量推广施用于玉米。60年代全省平均每亩玉米施标准氮肥10公
斤~15公斤;70年代末为20公斤左右,施磷肥较少;到1988年,全省平均每亩玉米施
标准氮肥42.7公斤,标准磷肥17.7公斤。淄博、枣庄、烟台、青岛等地市施化肥量高
于全省平均水平;菏泽、聊城、德州、惠民四地区施化肥量低于全省平均数,每亩少
施13.8公斤~16.2公斤。80年代初,胶东等地棕壤分布区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高产田,
玉米缺钾症状明显,施钾肥后增产显著。从此,施用钾肥已成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高
产区玉米增产的重要措施。
玉米对土壤缺锌敏感,80年代中期土壤缺锌问题突出,以石灰性土壤为甚。缺锌
土壤每亩施锌肥1公斤,增产玉米10%以上。从此各地在玉米生产中注意因土施用锌肥。
自80年代中期各地土肥站按照农业部的部署,先后试验推广了玉米全量平衡配方
施肥方法。起初定性配方施肥超过玉米面积的半数,以后逐步向建立数学模型的定量
施肥演进。龙口、荣成、诸城、泰安、梁山等许多县市还根据当地土壤养分含量和玉
米产量需要,生产配制推广了玉米专用复混肥,增产明显。
施肥中追肥的次数和时间,也是逐步演进的。1934年《中国实业志(山东省)》记
载,玉米施肥有仅施基肥者;也有追肥者,“于苗长尺许时下之。”50年代至60年代
前期,化肥不多,推广炕洞土、优质圈肥、人粪干作追肥,在拔节前每棵一把,结合
培土。
60年代中期以后改用氮肥追施,较普遍采用“小喇叭口期”“一炮轰”追肥法。
70年代后期,推广按叶龄指数分次追肥法,分别在叶龄指数30%、55%时进行;有的在
抽雄穗时补追第三次。一般高产肥地的追肥“前轻、中重”,薄地及施肥量少的“前
重、中轻”,高产攻关田“前轻、中重、后补”。
(五)田间管理
1.灌溉:新中国建立前,玉米大多不灌溉。据1935年《中国经济年鉴续编》的调
查资料,山东省15个县中,仅泰安县玉米有灌溉记载。
建国后重视水利建设,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加之玉米多种在有灌溉条件的地里,
即使在大旱之年,多数玉米也能浇上保苗、拔节、抽穗、灌浆4次关键水。
山东春玉米有控水“蹲苗”的做法。夏直播和麦田套种玉米因生长期短,不蹲苗。
2.中耕、培土:传统习惯玉米均中耕除草2~3遍。建国后,春玉米和麦后整地直
播玉米推行“头遍浅、二遍深、三遍不伤根”的中耕法。麦田套种玉米,推行第一遍
深锄或深刨灭茬。蓬莱、龙口、莱州、泰安、莱芜、肥城、宁阳等平原水浇精种区,
于收麦后在行间深刨14厘米~17厘米。
50至70年代,曾推广过玉米苗期培土技术。70年代中期发现,培土过早会掩埋基
部叶片,促使基部节间生长过快,不利于抗倒,以后一般不再培土。
3.人工去雄和辅助授粉:新中国建立后普遍提倡过隔行去雄和人工辅助授粉技术。
1955年全省人工辅助授粉320多万亩,占玉米面积的18%左右。但由于这两项措施费工,
以后未能推广普及。
4.病虫害防治及自然灾害之补救:新中国建立前甚少防治玉米病虫。《中华民国
统计提要(民国二十四年辑)》记载:“民国二十二年,沾化县玉米受蝗虫、螟虫为害
35021公亩(每公亩折合100平方米) ,估计损失12700银元”;“淄川、夏津发生玉米
黑穗病15010公亩,估计损失30005银元”。1956年省农业厅总结28个减产典型材料中,
因玉米螟为害减产的占5个。
山东玉米经常发生和为害较重的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玉米茎基
腐病(青枯病)。防治方法主要是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主要虫害是地下害虫(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 和玉米钻心虫(玉米螟及粟
灰螟、高粱条螟等) 。50年代至60年代地下害虫在鲁西平原及南四湖滨湖地区发生较
重,起初用有机氯毒饵,以后陆续由敌百虫毒饵及有机磷剂拌种和种衣剂替代。玉米
钻心虫常年普遍发生,由有机氯药液灌心叶,发展为毒砂、颗粒剂。70年代以后,部
分地方推广用赤眼蜂或白僵菌等防治,效果很好。
山东玉米除旱、涝、风等自然灾害外,泰沂山区、莱州湾沿岸及东部沿海等地发
生雹灾的频率较高,时间多在春夏之交。玉米拔节前受雹灾,只要及时中耕、施肥,
会很快恢复生长,对产量影响不太大。拔节后遭雹灾,只要茎生长点比较坚实,呈白
色, 灾后及时追速效肥,中耕松土,比翻种的产量高。1975年6月29日,宁津县降冰
雹20分钟,春玉米和套种玉米叶片被打成乱麻状,该县杜家阁大队及时追肥管理,亩
产125公斤;而耕翻重种的亩产仅100公斤。
(六)收获和选种
传统习惯在玉米苞叶变黄发白时收获。1985年省玉米所研究发现,苞叶变黄发白
时玉米仅有9成熟;籽粒“乳线”消失,粒基部微干缩,含水量20%左右,苞叶变干变
松时玉米才达到完熟。80年代后期,山东多数地区已按这一成熟标志收获,每亩多收
玉米30公斤~40公斤, 增产10%左右。80年代中期,桓台等有条件的县、乡使用玉米
联合收割机收获, 一次能完成割秆、摘穗和粉碎茎叶撒施等作业,每天能收100亩左
右。
玉米的选种,直至60年代初仍沿用选大穗和“去两头,留中间”的方法。其间曾
提倡去雄留种, 文登县农场用此法留种,比没有去雄植株增产20.2%。推广玉米杂交
种后,“去两头留中间”的方法难于继续实行,80年代开始应用精选机精选,筛除秕
小籽粒,分级播种。

五、经销加工
山东玉米历来以自产自用及当地销售为主。 据1934年《中国实业志》统计,193
3年山东省生产玉米的有78个县市区,其中外销玉米的仅有德县(今德州市) 、章丘、
乐陵等10个县区, 外销量2416.18万公斤,销至省外的河北、天津、南京、上海,省
内的青岛、烟台、青州、莱州及产地邻县。50年代粮食统购统销后,仍以省内调供为
主。1984年起山东玉米出口。
新中国建立前后,山东玉米仅作主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玉米由农民的主食
之一逐步演变为少量作生活调剂及工业原料,大量用作饲料。同时,玉米的主副产品
在食品、化工、医药、编织等方面开发了多种用途,如制造味精、膨化酥果、玉米笋
罐头、淀粉、玉米油、糠醛、酒精,用苞叶编织提包、坐垫等;蜡质型玉米以嫩穗上
市;奶牛场收购整株鲜玉米青贮作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