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农民生活水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64&run=13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的长期统治下,山东省的农民生活十分贫困,许多农
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困生活,每遇大旱、大涝,黄河决口洪水泛滥等自然灾
害,农民生活更苦不堪言,“饥民颠沛流离”,“树皮草根争相食”,在山东各地志
书上尚有“人争相食”、“饿殍遍野”之记载。日军入侵山东后,进行“杀光、抢光、
烧光”的“三光”政策罪行累累。国民党挑起的内战,继续使农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
摧残。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组织互助合作,并制定
一系列扶持、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农民生活相应
得到改善。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转入全面地大规模地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指导
思想上“左”的错误,片面强调高速度、高积累,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泛滥,再加上自然灾害,造成1959年-1961年连续3年
生产大减,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农民缺吃少穿,以瓜菜代粮,不少地方出现水
肿病, 人口外流现象,全省人口连续2年下降。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迅速采取
措施,纠正错误,发展生产,1962年开始好转。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又
一次使国民经济受到挫折,农业生产徘徊,农民生活改善缓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上来,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迅速提高的
时期。

一、农民消费水平
山东农民用于吃、穿、烧、用、住和文化、生活服务等消费支出,新中国建立时
的1949年每人平均38.26元, 1956年达到79.91元,1960年下降到57.37元,1965年恢
复到79.9元,1978年提高到93.69元,比1949年增加55.43元,增长1.45倍 (含价格因
素,下同) 。改革开放前29年,平均每年增加1.91元,改革开放后,提高很快,1990
年达到515.76元 (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格的计算,在1989年以前均按国家牌价计
算,1990年按国家牌价计算称为旧口径,按国家合同定购综合平均价计算称为新口径
计547.05元,为便于对比,故此处用旧口径,下同) ,比1978年增加422.07元,平均
每年增加35.17元,比前29年年增1.91元,多增加33.26元。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购
买力也相应提高,农民平均每人用于购买生活消费品支出的现金,由1979年的5 6.85
元,1990年增加到344.5元,增长5.1倍。
上述情况是指全省平均水平, 各地发展极不平衡,1990年全省有14.9%的农户人
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其中2000元以上的户占总户的0.86%。尚有9.69%的户人均纯收
入不足300元,其中有0.7%的农户人均收入不足100元。沿海地区、城市郊区农村经济
发展较快,部分农户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而鲁中南山区、鲁西北地区发展较慢,还
有少数农户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二、农民消费结构
新中国建立以后,山东农民的消费支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除少数富裕户外,
绝大多数农户主要是解决吃的问题,穿、住和其它消费甚微。年景较好的1956年,全
省人均吃和烧的支出59.78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74.8%,1978年吃、烧金额上升到
61.66元,但比重下降为65.81%。衣着支出由1956年的9.37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1.7%,
到1978年增加到13元,比重上升为13.8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收入水平提高,
农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食品、烧柴人均支出金额增加,比重下降,1990
年增加到288.15元,比1978年增加3.67倍,而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下降到55.86%,下
降近10个百分点;衣着消费1990年增加到52.79元,比1978年增长3倍,占消费总额比
重下降为10.24%,下降3.64个百分点;住房人均消费金额和比重都有较大增长,消费
金额由1978年人均7元,1990年增加到人均72.86元,增长9.4倍,占消费总额的比重,
由1978年的7.47%, 1990年上升到14.13%,增加6.66个百分点;日用消费品、文化、
生活服务支出由1978年人均12.03元, 1990年增加到101.96元,增长7.48倍,占消费
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12.84%,1990年提高到19.77%,增加6.93个百分点。从以上消
费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生活消费从以吃为主
逐渐向穿住以及日用消费品、文化、生活服务方面转化。

三、农民生活消费质量
山东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逐步提高吃、穿、住、
用物质生活水平。部分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出现“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住讲舒适”
的新趋向,消费质量有显著提高。
(一)食品
山东农民平均每人每年用于食品的支出, 1956年50.19元,1965年55.9元,1978
年57.66元,当时农民的主食以地瓜干、玉米、高粱等粗粮为主,有时还要掺入瓜菜,
以补食品之不足。1990年人均食品支出达到261元 (新口径292.3元) ,比1978年增加
3.52倍, 大部分农民改变了以粗粮为主食的局面,细粮占粮食消费的比重由197 9年
的38%,1990年上升为80%,现在大部分农民吃的几乎都是白面,昔日的主食地瓜、玉
米除少数用作调剂生活外,大都转作饲料和其它用途;副食消费和其它食品消费支出
的比重明显上升, 用于副食和其它食品的消费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 由1978年的
24.6%,1990年提高到66.5%。1990年人均消费肉类6.75公斤,比1978年增加3.51公斤,
增长1.1倍;食用油人均消费5.41公斤,比1978年增加3.76公斤,增长2.3倍;蛋类人
均消费3.66公斤, 比1978年增加2.76公斤,增长3.1倍;食糖人均消费1.27公斤,比
1978年增加0.82公斤, 增长1.82倍;酒类人均消费6.10公斤,比1978年增加4.4 9公
斤, 增长2.8倍。同时,各种调味品,干鲜果品,牛、羊奶和奶制品以及各种饮料也
已开始进入农民家庭。由于食品质量的提高,农民从食物中获得的营养相应增加,基
本上可以达到人体的需要量,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二)衣着消费
山东农民用于衣着消费,1956年人均9.37元,1965年8元,1978年13元,19 90年
达到52.79元, 比1978年增长3.06倍。大部份农民已由过去穿着自制粗布开始转向市
场购买,讲求款式、美观,往年农家难以见到的高中档衣料,考究的床上用品,毛线
制品,运动衫裤,皮鞋、球鞋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富裕农民家庭。1990年平均每百个
农民购买化纤布服装57件, 呢绒服装3件,尼龙、棉毛及卫生衫裤22件,皮鞋13双,
球鞋、胶鞋41双。
(三)住房
农民的收入增加以后,非常注重改善居住条件,用于修建住房的支出增加较快,
1978年人均7元, 1990年增加到人均72.85元,比1978年增长9.4倍,大大超过吃、穿
的增长速度。 自1979年以来全省累计建房7000多万间,全省约有90%以上的农户盖了
新房,在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许多村统一规划全部新建住房,而农村经济发展
较慢的地区建新房相对少一些。在增加住房面积的同时,房屋质量也不断提高,1990
年农民生活用房面积中, 砖木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已占68%,平均每间房屋
价值653.41元, 比1980年的202.44元,增长2.2倍,农村过去的土坯草房已逐渐被砖
瓦房所替代。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郊区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有的建起了别墅式
的楼房,室内安装了土暖气设备和卫生间,不仅结构坚固,宽敞明亮,而且外形美观,
内饰漂亮,使居住条件更加优越。
(四)耐用消费品
1978年改革开放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一直被农民视为标志富裕的
“四大件”,现在已基本普及,并趋向优质名牌。新兴起的家用电器等高档耐用消费
品开始进入农家。 1990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自行车162.57辆,缝纫机66.12架,收音
机71.57台,钟表234.5只,分别比1978年增长2.5倍、2.1倍、2.8倍和5.3倍。家用电
器和摩托车、 照像机等高档耐用品也不断增加, 1990年末,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视机
54.91台, 收录机14.9台, 洗衣机3.95台,电风扇42.83台,电冰箱0.83台,摩托车
1.95辆,照像机0.62架。
(五)燃料
长期以来山东农民燃料短缺,是长期制约生产、生活的大问题。农民做饭烧水主
要靠作物秸秆和少量山柴山草。 由于山东人多地少, 产量低,森林覆盖率低,直到
1979年全省平均每户缺4个月左右的烧柴。 为了解决烧的问题,许多农民四处奔波,
搂树叶、刨草根、扒树皮、折树枝,甚至砍伐树木,既耗费大量劳动力,又造成植被
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粮、棉、油产量的增加,
作物秸秆大幅度增加,同时大力推广了节柴灶,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民逐步解决了
燃料问题,农民不再为缺烧柴犯愁,还余下一部分作物秸秆返田,增加地力。城市郊
区和铁路沿线部分农民用上了煤炭, 1990年全省农民人均消费煤炭73.18公斤,有的
还修建了沼气池用上了沼气,少数富裕户用上了罐装液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