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农业事企业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195&run=13

一、新中国建立前事业机构
(一)清末时期
山东最早建立的农业事业机构,是清末时期创办的山东农桑总会、山东农事试验
场和济南农林学堂(后改称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等。
1.创办山东农桑总会及山东农事试验场:1903年(清光绪29年),为发展山东蚕桑
业,山东巡抚周馥于济南设立山东农桑总会,并通饬各州县设立农桑分会,隶属山东
农工商务局。以山东商务议员朱钟琪为总办,并委派汪懋钧等协理。农桑总会在济南
东郊七里堡创设山东农事试验场,从事气象、土壤、肥料、种子、蔬菜、果树和林业
等方面的试验研究, 该场的设立是山东农业试验的开端。1907年9月27日奉农工商部
通饬,将省农桑总会改为农务总会,各州县农桑分会改称农务分会(简称农会)。省农
务总会选举汪懋琨为总理,马荫荣为协理,农务总会的宗旨是“开通知识,改良种植”。
2. 兴办济南农林学堂及高等农业学堂:1906年8月,于济南七里堡农事试验场设
立济南农林学堂,由朱钟琪任总办,分农业、林业、蚕业3个专业,学制3年。1907年
又经山东巡抚吴廷斌奏准,将济南农林学堂改为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划归
高等农业学堂兼管,作为学生实习之用,这是山东高等农业教育的开端,由马荫荣任
高等农业学堂监督。
1908年德人与我国学部合办青岛特别高等学堂, 设法政、医、理工、农林4科,
次年正式开学,并附设胶澳农事试验场,系山东早期农业多学科的试验研究单位之一。
先后毕业200余人。
(二)民国时期省属农业事业机构
民国时期,山东农业事业机构不断增设,农业事业人员也相应增加,但因政局动
荡不安,机构变动较大。特别是日军的侵略,对农业事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破坏。
1.“七七”事变前所建主要农业事业机构:
(1) 山东省立农业试验场:该场于1912年在济南商埠南大槐树庄设立。专门从事
作物栽培、良种繁育、桑蚕饲育、土壤肥料、作物病虫害防治、园艺栽培等试验研究。
1929年改为省立第一农事试验场, 有耕地160亩,内设农艺、园艺、农艺化学、病虫
害防治4部,以及种子交换所、测候所。1936年1月该场又改称省立农业实验所,有技
术人员12人,事务人员4人,负责全省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农场面积242亩,该所内
设农艺、园艺、病虫害、蚕桑、林业、农艺化学6部。
(2) 山东省立临清棉业试验场:该场于1918年在临清县东关外建立,隶属于省建
设厅, 面积114亩,主要从事选育美棉良种,探索美棉种植技术及中棉改良等。1930
年1月改为省立第一棉业试验场。1935年又改称省立棉作改良分场。
(3)山东省齐东棉作育种场:该场于1926年10月在齐东县东门里设立。1930年1月
改为省第二棉业试验场。1935年与第一棉业试验场合并改为山东省棉作改良场,隶属
省建设厅,面积129.5亩,设试验、推广2部,主要从事美棉品种试验、繁育、棉产调
查、指导各县选留棉种等。
(4)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于1931年6月15日在邹平县建立,梁耀祖任院长,孙则
让任副院长, 山东省政府高级顾问梁漱溟兼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7月由梁漱溟继任
院长。该院直辖于山东省政府,该院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社
会调查部,并分别在济南、邹平、菏泽等14个县市设立乡村建设实验区。1937年“七
七”事变后研究院解散。
(5)山东省合作事业指导委员会:1932年2月经山东省政府政务会议议决设立,隶
属省实业厅,负责实施指导山东全省合作事业。职掌范围包括:合作事业之宣传、组
织、推广及改良,以及合作社借资之介绍,合作社营业与农村经济之调查统计等。该
会设总务、调查、指导、宣传四股。1933年9月合作事业指导委员会改为合作指导处,
为全省合作事业的主管机关,并分别设立了棉业、蚕业、烟业、大豆业、花生业以及
信用、供给、运销、消费等多种合作社,其中最多的是棉业合作社。据1936年统计,
全省各种合作社总数达6687处,其中棉业合作社3933处。
(6) 棉花搀水搀杂取缔所:该所是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在山东专设的
棉业机构,于1934年11月在济南设立,隶属省建设厅。并于主要产棉区设分所或查验
处。 主要负责办理各县棉商登记、宣传、劝导、实地花行检验。至1937年7月因战争
停止。
(7)山东省农业推广委员会:该会于1935年1月成立,隶属省建设厅,主管全省农
业推广事业,从事农业改良,共有技术人员8人,事务人员3人。省农业推广委员会系
由国立或省立专科以上农业学校、省农政主管机关,会同教育厅、民政厅及其它有关
之法定机关团体各派1人组成。委员会设常务委员3人,常务委员会下设技术部和执行
部。技术部设技师若干人,执行部下设总务股、指导股、编辑股。指导股设省农业指
导员,指导员由专科以上学历并富有经验者充任,县设农业指导所或农业指导所办事
处。
(8) 区农事试验场:1935年9月山东省建设厅设立了4个区农事试验场。即第一区
农事试验场在济南桑园, 面积140亩,以进行小麦、谷子育种为主。第二区农事试验
场在惠民县大崔家庄, 面积111亩,主要从事大豆、玉米栽培育种试验。第三区农事
试验场在莒县南关, 面积109亩,主要从事高粱、花生品种及栽培试验。第四区农事
试验场在莱阳县城南村,面积128亩,主要从事果树、葡萄园艺的试验研究。
(9) 山东省立植棉指导所:该所是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在山东专设的
棉业机构,地址在济南,1937年3月开办,至事变停办。
另外,在事变前山东省建设厅所属农业事业机构还有:省立青州蚕业试验场、省
立烟台蚕丝改良场、省立临淄烟草改良场、省立广饶淤荒垦丈局、省立滨蒲利沾棣垦
丈局、省立气象观测所、省立烟台水产试验场等。
2.“七七”事变后农业事业机构:
1937年7月事变发生后, 山东许多农事机构被迫中止工作,各类农业试验场均遭
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或被伪省公署建设厅所接管改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
月10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建设厅将伪华北农场济南支场和华北棉产改进会山东分会
合并改组为“山东省农业改进所”,负责全省农业试验研究及推广工作,将伪办农场
改为示范农场。 1946年2月16日,又将农业改进所、林务局、畜产改良场,养殖场合
并于省农林处。
1945年,山东解放区已有127个县,占总县数的96%。为尽快恢复发展解放区的农
业生产, 积极兴办农业试验场。1946年1月,山东省实业厅成立山东省农业指导所,
并将敌伪办的农场经过整顿改为示范农场,进行示范推广工作。1946年秋,在鲁中南
解放区的莒南县创建山东省农业实验所。从此,在解放区里有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
农业科研的机构。 省农业实验所1947年迁至莒县,1948年迁至益都,1949年3月迁至
济南东郊桑园。至建国前夕,全省解放区已有省直属农业试验场13处。共有示范农场
112处,其中专署中心示范农场9处,县示范农场103处。
(三)民国时期市地县农业事业机构
民国时期的市地县农业事业机构,主要有县劝业所、县实业局、县农业指导所、
县合作社指导所及农业试验场等。山东自清末建立省劝业道之后,极力提倡实业。省
劝业道之职被实业司、实业厅取代后,积极倡办各项劝业事业。1920年实业厅要求各
县设立劝业所,据1922年《山东各县劝业所十年成绩报告书》载:“山东各县建劝业
所实为全国之创举”。为扩充实业范围,1924年各县劝业所改为实业局。1931年后,
各县相继设立县农业指导所和合作社指导所。各县农业试验场也不断增设,据实业部
1935年编著的《中国经济年鉴》记载,1932年山东省已有县立农事试验场55处。其主
要农事试验场有:青岛市农林事务所(李村)、青岛植棉试验场(苍口)、邹平实验县第
一、第二农事试验场、历城县第一、第二农事试验场、长山县蚕种制造所等。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农业事业机构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农业事业机构不断扩大,门类
日益齐全。
(一)农牧技术推广事业单位
建国以来,农技推广事业机构有了较快发展,至1990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农技
推广事业机构5764个,其中省级有农技推广、植保、种子、土肥、果茶、环境保护、
项目办、知识社、电影社、农展馆、畜牧兽医站、兽药监察所、饲料监察所等事业机
构13个,地市级农业事业机构120个,县级农业事业机构930个,乡镇级农业事业机构
4701个。1990年全省有各级农技推广站2543个,种子站139个、植保站141个、土肥站
141个、果茶站141个、环保站70个、畜牧兽医站2585个。
1.种子管理系统:
省级种子管理机构。 1949年实业厅农业局设种子组。1951年1月,农林厅建立山
东省种子农药公司。1951年2月改为山东省人民政府种子管理局,另附设药械供应社1
所,并将青岛农药制造厂划归省种子管理局领导。1953年,山东省种子管理局改为种
子改进所,编制28人,药械供应移交省供销合作社。同年12月,农林厅又将省种子改
进所合并到粮食生产处。 1956年又成立山东省种子管理局,编制22人。1958年7月,
省委决定将农业部门的种子站全部移交给粮食部门。1962年初,又由粮食厅移交农业
厅,成立山东省种子管理局。1963年又成立了山东省良种公司,与山东省种子管理局
并为一个机构。 1985年7月,山东省良种公司改称为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1990年,
总站下设办公室、品管科、繁育科、生产经营科、计财科,共有职工53人。具有高级
技术职称的7人、中级的12人。
市地、县级种子机构。1950年,首先在莱阳、惠民专署及徐州市建立了地市级种
子站。 1951年全省已建立地区种子站12处。到1957年末,全省设立种子站115处,其
中地区级12处,县级103处。到1990年,全省市地、县级种子站已发展到138处,其中
地市级种子站16处,县级种子站(或公司) 122处,市地县共有职工2385人。新中国建
立后,逐步建立健全了以县为单位的良种繁育体制。1952年底,全省已有专、县良种
繁育场30处。 1979年已发展到141处。1990年全省仍保持141处,耕地面积65327亩,
职工总人数5788人。
2.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省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950年农林厅农业改进处下设农业推广科。1953年农林
厅建立山东省农业技术指导站,隶属农政处。1960年农业厅建立农业技术处,内设植
保组、 土肥组、作物栽培组、经济作物组、农技推广组。1966年4月14日,省人民委
员会发出《关于实行农业科学研究、示范推广工作统一领导的通知》,农业厅将农业
技术处的推广组整建制交省农科院, 成立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处。1976年8月,农业
技术推广机构仍划归省农林局管理,在农业生产处设立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科级)。
1978年4月划归科教处领导,仍为科级事业单位。1983年7月,经省编委批准,12月正
式成立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为处级事业单位,编制15人。1987年5月改为山东省
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编制增为20人。1990年,总站下设粮食科、经作科、体系科、综
合科,共2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人、中级的10人。
市地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952年各专署开始成立农业技术指导所,当年建立专
区农技指导所12处, 建县农技指导站15处。1954年,全省已建县农技站133处,全省
农技推广人员2174人。到1957年,全省市地县区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发展到1289处,农
技推广人员达3076人。 1958年后,在精简机构时,大批农技干部调离农业岗位,196
1年农技推广人员比1958年减少21%。1966年根据省人委的要求,专区农技站与专区农
科所合并。1976年又将农技推广机构交回农业部门管理。1978年,全省共有市地县乡
农技推广站1739处。 到1990年达2542处,9058人。其中市地级16处,141人;县农技
推广中心74处,1401人,县级农技站118处,876人;乡镇级农技站2334处,6640人。
全省各乡镇普遍建立了农技站。
3.植物保护系统:
省级植物保护机构。1949年实业厅设病虫防治组。1951年农林厅成立病虫防治科,
有植保干部8人。1952年改为省病虫防治所。1955年3月,农业厅成立植物保护处, 处
内设病虫防治所、 植物检疫站和植保植检大队,共67人。1955年2月18日,省编委同
意建立省植物检疫站。1958年8月植保处改为植保组,人员27人。1960年恢复植保处。
1964年10月,农业厅又撤销植保处,改为植保组。1965年将病虫防治及植物检疫工作
交省农科院管理。1966年3月又交回农业厅。1965年12月至1970年2月,在农业生产处
内设植保组。1977年2月至1979年9月,为省农业局植保站,属农业处领导。197 9年9
月成立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由科级升为处级。1990年,总站下设植物检疫站、病虫
测报站、 生物防治实验站、防治科、农药药械科、办公室、植保服务部7个科室,共
75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9人、中级的19人。
市地县级植保机构。从1956年逐步建立,1978年全省13个市地中有11个建立了植
保站,建县植保站48处。1985年各市地、县均建立了植保站。1990年,有市地级植保
站16处,164人;县级植保站124处,477人。
4.土肥技术推广系统:
1980年1月23日, 经省编委批准成立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编制20人。1985年
编制扩大为44人。1988年12月,省编委批准成立山东省土壤肥料测试中心,与土肥站
一个部门, 两块牌子。1990年山东省土肥站,设土壤、肥料、化验、咨询、综合5个
科室。全站共35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人、中级的7人。全省有市地县级土肥站共
140处,807人。其中,市地级16处,101人;县级124处,706人。
5.果茶技术推广系统:
1949年果品生产归实业厅农林局管理。1951年归农林厅林业局管理。1952年归农
林厅特产处。1953年至1957年归农林厅园艺处管理。1957年下半年改由林业厅果树处
管理。 1958年又改为农林厅特产局管理。1959年至1966年归林业厅果树处管理。196
6年至1975年又划归农林局林业组。 1975年至1979年归农林局蚕果处分管。1979年农
林分设,蚕果处划归农业厅。1981年成立省丝绸公司,蚕业划归丝绸公司,蚕果处相
应改为果品生产处。1983年果品生产处改为事业单位,定名为山东省果茶技术指导站。
1990年, 省果茶站下设秘书室,果品生产、场圃、茶叶4个科室,省站共14人,具有
高级技术职称的3人、中级的6人。全省有市地县级果茶站140处,720人,其中市地级
16处,科技人员100人,县区级124处620人。
6.农业环境保护系统:
1980年7月, 在农业厅科教处设农业环保科。同年10月29日,省编委批准建立山
东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为处级事业单位,编制15人。1984年5月,编制增为20人。
1990年5月3日,省编委同意在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增挂农业厅环境保护处的牌子,
编制增为25人。1990年,省环保站分设管理、监测、生态、综合、咨询服务5个科室,
干部职工共25人,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人、 中级的5人。市地县级农业环保机构,
1990年已建地市级环保站11处,县区级环保站58处,从事环保工作人员共400人。
7.畜牧兽医技术系统:
省级畜牧兽医事业机构。1948年4月建立山东省兽医院。1962年4月改为山东省畜
疫防治站。 1980年改称山东省畜牧兽医工作站。1987年9月又改称山东省畜牧兽医工
作总站。该站负责畜牧兽医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宣传畜牧兽医科普知识,对家畜疫
病进行普查、预防、治疗,开展预防注射,对进出境家畜进行检疫等项任务。1990年,
全站共79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0人、中级的21人。总站下设办公室、行政科、大
家畜技术管理科、畜禽技术管理科、饲料饲草工作站、检验中心、防治科、兽医院、
药械服务部9个科室。
1990年, 全省共有市地级畜牧兽医站、所、服务中心29处,380人。县区级畜牧
兽医站133处,3953人;县家畜配种站53处,347人;乡镇级兽医站2367处,15268人。
山东省兽药监察所。 主要职能是负责山东省兽药质量监督。1980年2月建所。19
90年全所共27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人、中级的1人。设有检验科、药政科、行政
科、技术科、办公室5个科室。
山东省饲料监察所。1985年2月建立。1990年全所共14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
人、中级的1人。所内设业务室和检验室。
8.其它农技事业单位:
(1)山东《农业知识》社:1950年1月创办。1960年秋由科级升为处级事业单位。
1989年9月, 《农业知识》社又创刊《山东农业》。1990年全社工作人员共22人,具
有高级技术职称的2人、 中级的10人。下设《农业知识》编辑室、《山东农业》编辑
部和发行部、办公室、咨询服务部5个科室。
(2) 山东农业展览馆:1950年至1956年举办农业展览,由农业厅等单位组成临时
性办公室负责筹展。1957年,农业厅着手进行省农展馆的建馆工作。1969年省农展馆
合并于山东省展览工作办公室,负责全省的工农业展览工作。1977年,省农展馆划归
省农委领导。1984年后又归农业厅领导,成为独立的处级事业单位。1990年,省农展
馆下设办公室、总务科、业务科、电摄科,全馆共有职工4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
2人、中级的2人。
(3) 山东农业电影社:1958年10月省农业厅开始建立电影摄制队(简称电影队),
科级建制, 归农展馆领导。任务是拍摄农业方面的纪录片、科教片。1971年4月,农
业电影队改名为山东农业电影社,升为处级事业单位。1990年,共有职工32人,具有
高级技术职称的8人、中级的14人。设有编导室、摄影科、动画科、生产行政科。
(4) 山东省农业引用外资项目办公室:为加强山东省利用外资工作的领导,1982
年3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山东省农业引用外资项目领导小组”,由省农委、
省科委、省计委负责人任组长、副组长。由农业厅、水利厅、财政厅、农业银行、林
业厅、省农机局、省交通厅、省地质局、省电力局、省物资局、省外贸局等厅局负责
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山东省农业引用外资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项目办
公室, 为处级事业单位,编制8人,隶属农业厅,日常工作由农业厅代管。1990年共
有职工14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2人、中级的5人。办公室下设综合科、工程科。
(二)农业教育事业单位
建国以来山东省农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教育体系初
步形成,各类农业院校坚持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努力适应农业生产和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为山东农业科研和生产做出了
重大贡献。
1.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建国初期全省只有1所高等农业院校,在校学生500多人。
至1990年已发展到2所,共有教职工2815人,其中专任教师1073人,在校学生5223人。
(1) 山东农业大学:1948年济南解放后,将原山东省立农学院、省立高级农业职
业学校、黄河水利专科学校和解放前在益都创办的山东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成为山东
省立农学院,设5个系、6个专业。1950年10月改称山东农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由
山东农学院、山东大学农学院(除水产系外)、齐鲁大学农专、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的
园艺系、 浙江大学的一部分合并,校名仍为山东农学院,设7个系和5个专修科。195
8年10月, 山东农学院由济南迁到泰安后,由山东农学院、山东林学院、山东省畜牧
兽医学院、 泰安农业专科学校和泰安水利学校合并,组建为山东农业大学。1959年5
月, 山东农业大学又改称为山东农学院。1983年改为山东农业大学,设8个系,12个
专业。1990年全校设有8个系31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14个。1990年,
该校有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16个, 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1个。共有教职
工1791人,其中专任教师727人,在校学生3605人。
建国以来至1990年,山东农学院和山东农业大学时期的历届主要领导人,校(院)
长及校(院)党委书记有:耿光波、华山、仲星帆、陈瑞泰、徐志坚、王成旺、陈挺、
施培、刘龙驹。副校(院)长及党委副书记有:杨德斋、徐兴昆、吴毅光、刘胜春、牟
汉华、郭志远、刘雨温、刁钺、聂宏德、陶钧安、李洪成、郭家成、刘洪森、郭有邻、
王式贞、丁巨波、李达、笑散、薛坚、李永昌、李毓椿、吴绍麟、李培华、冯承明、
邹奇、丁健元等。
(2)莱阳农学院: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莱阳农校改为莱阳农学院,隶属省、
地两级领导,设有4个系,各专业分别办有本科和专科班。1962年8月,省人委将莱阳
农学院与莱阳县农校合并, 成为莱阳农业学校,隶属烟台专署领导。设4个专业,学
制3年,实行“社来社去”。“文化大革命”时期停止招生。1976年5月,经省委批准,
成立莱阳农业大学,隶属烟台地区领导,设5个系,培养专科生。1978年4月,经国务
院批准,改为莱阳农学院,隶属省领导,设6个系。1990年,共设6个系16个专业,其
中本科专业7个、 专科专业9个。全院共有教职工1024人,其中专任教师346人,在校
学生达1618人。
莱阳农学院自建院至1990年历届主要领导人,院长及院党委书记有:牟玉田、徐
宝永、倪江、王绍武、许方、翁国立、李品愈。副院长及党委副书记有:杜思远、王
志新、李瑞忠、王书臣、李世峰、战毅、周世浩、殷锡圣、熊可山、王新波、钟金宝、
吴敏楚等。
2.中等农业专业学校:
建国初, 全省只有1所中等农业学校,即1951年创办的山东农学院附设农业技术
学校。之后又创建了莱阳农校、济南农校、惠民农校、烟台蚕校。1953年惠民农校、
烟台蚕校和山东农学院附设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合并入济南农业学校,全省即成为济南、
莱阳2处农校。1955年,又新建了聊城、济宁、菏泽、临沂、德州5处农业学校和泰安
畜牧兽医学校, 中等农校总数增到8处。1956年又新建了昌潍、惠民、泰安中等农业
学校,学校总数增到11处。1958年,中等农业学校总数达19处。1959年根据中央教育
工作会议精神,又撤销了5处,保留了14处。1960年全省又恢复和新建中等农校14处,
全省计28处。1961年因国民经济遭到暂时困难,又进行第二次调整,撤销14处,保留
14处。 1964年7月济南农业学校迁至聊城,并入聊城农校。1988年12月,郯南农校并
入临沂农校。到1990年,全省中等农业学校12处,即山东省畜牧兽医学校、昌潍、滨
州、德州、聊城、泰安、济宁、菏泽、临沂、枣庄、烟台和东营农业学校。199 0年,
全省12所中等农业学校在校学生发展到9483人, 比1980年5974人增加58.7%。山东省
1990年中等农业学校基本情况见表7-3。
3. 农业成人教育:建国初,山东省农民中90%以上、职工中80%以上、干部中60%
以上是文盲或半文盲。为提高广大农民和干部的文化知识水平,党和政府把成人教育
摆到了重要位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系统干部队伍
中具有大专以下文化程度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根据中央和省委对干部教育的
指示精神和实际需要,有计划地开展了干部专修班、“专业证书”和干部中专班教育。
(1) 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该院是山东省专设的培养在职农业管理干部的农业
高校,其前身是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1983年10月省政府批准将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
改建为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隶属农业厅领导。1984年开始招收大专生,学历期满
发给毕业文凭者,承认大专学历,毕业后仍回原单位工作。该院1990年设有农业经济
管理、 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系统工程、乡镇企业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和土地管理6个
专业。该院至1990年共有教职工384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其他人员294人。几年来,
该院共培养各级领导干部和专业干部5000多人。
该院自1983年建立以来至1990年,历届主要领导人,院长及院党委书记有:赵德
三、李荣振。副院长及党委副书记有:李金明、朱崇一、訾乃谦、曹和光、栾培琴、
翁国立、刘昭华、李春逖。
自1987年以来,省农业厅还先后委托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和山东农业管理
干部学院等单位, 分别举办了农学、植保、种子、果树、蔬菜、畜牧、兽医等9个专
业的“专业证书”班,共培养学员1120人。1990年全省干部专修科学员达1300多人。
(2)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于1981年5月成立。该校开始挂靠在省农科院,由
省农学会主办。1984年1月由农学会移交农业厅主办,定为处级事业单位,编制10人。
1985年5月编制增为15人,1989年编制增为28人。到1990年,全省有地市级分校16处、
县级分校120处, 全省各级专兼职办学人员3702人,其中专职人员1158人 (管理人员
505人,教学人员653人) ,兼职人员2544人(管理人员1180人,教学人员1364人)。专
业设置由原来的单一的农学专业增加到12个专业。管理体制,按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实
行联合办学、 分级管理的体制,按统一制定的教学计划组织实施。自1981年-1990年
全省共毕业8.4万人,单科生20多万人,对发展农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3) 山东省农业会计函授学校:根据农牧渔业部关于成立中国农业会计函授学校
的要求,于1985年8月正式成立中国农业会计函授学校山东省分校,隶属农业厅领导,
具体办学事宜由农业厅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处负责。该校系成人中等会计专业函授
学校, 任务是招收农村会计人员学习,以满足农村的需要。1987年6月,又更名为中
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东省会计分校, 编制8人。自1985年建校以来,1985年-198 7
年三届共招生103500人,毕业79044人,1988年停止招生。
根据财政部关于举办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要求,1989年3月10日,山东省财政厅、
农业厅联合成立山东省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编制15人。该校是一所面向全省城镇招生,
培养在职初级会计人才的成人中等会计专业学校。由山东省农业会计函授学校负责承
办。教学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由财政厅、农业厅领导和
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市地分校推荐的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为省校的管理机构。省校设
校长办公室和教务办公室两个职能工作部门。校长办公室设在财政厅会计事务管理处,
教务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山东省农业会计函授学校。市地县分校由市地县财政局领导,
根据省校的规定和安排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 1989年-1990年,山东省中华会计函授
学校共招生27781人。
(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
新中国建立后,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有了迅速发展,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到技术开发,门类比较齐全的科研体系,科研手段和试验条件不断改善,为经济建设
和农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省级科研机构由建国初期的山东省农业实验所,逐步发
展成为包括土壤肥料、作物育种、植物保护、玉米、水稻、棉花、花生、果树、蔬菜、
农业区划、原子能农业应用、畜牧、家禽、蚕业专业研究所和中心实验室及农业科技
情报所等16处,还有中国农科院在鲁设立的烟草研究所。在高等院校内也设立了一批
研究机构。全省市地农业科学研究所已有17处。至1990年,全省农牧业系统全民所有
制科研单位,共有固定职工4262人,其中农业科研专业技术人员2018人,各科研机构
在省科委、省农业厅和省农科院的领导下,对科研项目实行统筹规划、分工协作、组
织攻关,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还引进了一批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经推广应
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 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地址位于济南市东郊桑园。其前身为194
6年秋在解放区莒南县创建的山东省农业实验所。 1948年春,省农业实验所由莒南县
迁到莒县, 5月潍县解放,于夏季迁到青州,9月济南解放,同年冬季迁到济南。195
0年5月改称为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于1959年3月14日在省农科所的基础上正式成
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当时下设16个研究所和1个农业气象试验站。60至70年代期间,
隶属关系、专业研究机构的设置,经过多次大的调整,科技人员的增减调动变化也较
大。“文化大革命”时期,农科院所属的专业研究机构很多被拆散或下放。1973年以
后,又开始上收,并恢复了一些研究室、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研力量不断
充实和加强,逐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该院已是多专业、综合性的省级农业科研机
构。 至1990年省农科院共辖18个科研单位, 全院共有职工2077人, 其中科技人员1
016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197人、中级职称的350人,科技力量比较雄厚。全院试验地
面积6000多亩、科研用房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
山东省农科院自建立以来至1990年,历届主要领导人、院长及书记有:刘春安、
章柯、李明、李长新、李如海、秦杰、杨维屏、陈挺、曹子丹、杨云阶、王瑞、卢洪、
牟玉田、王大刚、阙连春。副院长及副书记有:沈寿铨、陈启文、赵德三、马汝骏、
高庆森、袁印秋、张安涛、孙仲信、方明、李德民、杨作哲、王荣村、刘鸣平、宋秀
亭、张英堂、文菲、陆懋曾、翁国立、张广恩、张延英、王来翁、姬广文等。山东省
农科院各专业所的基本情况是:
(1) 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建于1959年3月,1990年共有职工122人,其中科技人
员8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9人、中级职称的27人。该所主要承担小麦、甘薯、大豆、
谷子、高粱等粮食作物的育种、栽培、农业气象、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任务。
以应用研究为主,同时结合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开发研究,为发展粮食生产服务。该
所下设小麦育种、小麦栽培、甘薯、大豆、谷子、高粱、杂粮、农业气象等12个科室。
(2) 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该所主要开展玉米品种选育、高产栽培、生理基础及
生物技术的研究, 建于1979年4月,前身是省农科院作物所玉米研究室和生理室。19
90年该所共有职工49人,其中科技人员3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3人、中级职称的17人。
该所下设育种室、生理室、栽培室、咨询服务等6个科室。
(3)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地址在济宁市南郊。该所前身为济宁地区水稻研究所。
1978年3月改为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该所主要开展水稻及旱稻品种选育、杂交稻三系
选育及制种, 名、特、稀品种改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共有试验地面积171
亩, 1990年共有职工55人,其中技术人员3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的18
人。该所下设育种、栽培、植保等6个科室。
(4)山东省棉花研究所及棉花研究中心:省棉花研究所建于1959年5月,地址临清
县,隶属省农科院。1971年至1973年12月下放聊城地区,1973年12月收回。
省科委、省编委于1985年底批准建立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地址设在省农科院。主
要进行棉花遗传育种、栽培生理、营养施肥、病虫害防治、纤维测试及棉副产品综合
利用研究。1987年筹备完毕并开展工作。该中心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建的面向山东
和华北地区的棉花专业研究机构。对外称“中国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原临清的棉花
研究所改为棉花研究中心的试验站。 1990年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共有职工142人,其中
技术人员7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0人、中级职称的19人。中心下设办公室、资料室、
育种室、植保室、土化室、试验站、咨询服务部等7个科室。
(5)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地址莱西县。其前身为解放初期的山东省莱阳专区农场。
1955年改为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莱阳试验站。 1959年4月改建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花
生研究所。1963年改为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该所主要从事花生遗传育种、高产栽培技
术、 花生病虫害防治及花生综合加工利用等研究。1990年,全所共有职工149人,其
中技术人员5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8人、中级职称的22人。该所下设花生育种、栽培、
植保、情报资料室、技术开发部、试验农场等11个科室。
(6)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建国初期,山东省农科所只有2名科技人员从事蔬
菜研究工作。 山东省农科院建立后,于1959年6月正式建立蔬菜研究所。1962年机构
整编时, 改为院直属蔬菜研究室。“文化大革命”期间,1971年3月下放淄博市,与
淄博市农科所合并,建立蔬菜研究室。1974年春,将下放人员收回,并重新建立蔬菜
研究所。该所主要从事大白菜、萝卜、黄瓜、蕃茄、马铃薯等蔬菜品种资源、育种、
保护地栽培、生物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等研究。1990年,共有职工88人,其中技术人
员56人。 该所下设第一、第二育种室及栽培、品种资源、植保等5个研究室,另有科
研、行政办公室和科技开发服务部,共8个科室。
(7)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地址泰安市,建于1957年。本所主要进行果树资源、品
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果品贮藏等方面的研究。1990年,共有职工380人,
其中技术人员131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26人、中级职称的38人。该所下设果树栽培、
果树育种、植保、品种资源、果品贮藏加工及试验场等11个科室。
(8) 山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该所是在原山东省农科所植保系的基础上,
于 1959年3月建立。 主要从事粮食作物、棉花、油料、果树、蔬菜、食用菌等病、
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及农药残留、天敌昆虫利用研究。1990年,共有
职工43人,其中技术人员3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0人、中级职称的13人。该所下设植
物病害、植物病毒、农作物害虫、农药和生物防治5个研究室。
(9)山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该所于1959年3月在原省农科所土肥系的基础
上建立的。该所主要进行土壤改良、经济合理施肥、耕作制度、食用菌等方面的研究。
1990年共有职工54人,其中技术人员3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3人、中级职称的12人。
该所下设土壤、肥料、微肥、微生物、盐碱地改良和化验室等8个科室。
(10)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该所在原省农科所畜牧兽医系的基础上,于
1959年3月建立。 主要进行家畜产品改良、繁殖、家畜病毒病、细菌病及寄生虫病防
治等研究与开发。 1990年,共有职工106人,其中技术人员7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9
人、中级职称的30人。该所下设科研办公室、科技开发办公室、兽医、养猪、饲料饲
养、养牛、牧草研究室和试验牧场、实验兽药厂等9个科室。
(11) 山东省农科院饲料研究所:1984年5月在原省农科所饲料饲养营养室的基础
上建立。主要从事山东省饲料资源调查、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1990年,
共有职工23人,其中技术人员19人。该所下设畜禽营养、饲料作物栽培育种、饲料分
析研究室及办公室共4个科室。
(12) 山东省农科院家禽研究所:该所在山东济南种鸡场的基础上于1978年5月建
立。该所主要进行家禽良种选育、科学饲养、资源的开发等研究工作。1990年,该所
共有职工141人,其中技术人员5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14人。该所下
设禽病研究、育种研究、营养研究、试验种鸡场、山东无特定病原鸡实验种鸡场、肉
用种鸡场等8个科室。
(13) 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地址烟台市西郊,建于1959年2月。该所主要进行桑、
柞蚕的育种与繁育,桑、柞树的丰产栽培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研究。1990年,该所共
有职工182人,其中技术人员7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的35人。该所下设
桑蚕品种研究、桑树研究、柞蚕研究、养蚕蚕保、良种繁育及情报资料、科研、技术
经营、试验场等12个科室。
(14)山东省农科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该所在农科院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
室的基础上,于1974年改建为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1986年建成全省最大的30万居
里钴-60辐射装置。该所主要进行作物辐射诱变效应、机理,诱变与细胞工程技术结
合创造特种质、选育新品种的研究。1990年共有职工57人,其中技术人员45人,具有
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的4人。该所下设玉米辐射育种、辐射加工、同位素示踪、
生物防治、小麦辐射育种、科研办公室、科技开发等8个科室。
(15) 山东省农业区划研究所:建于1979年6月,主要进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及利
用,农业经济区划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研究。1990年共有职工25人,其中技术人员
2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人、中级职称的6人。该所下设农业区划、农业经济、农业资
源、农业资料研究室等5个科室。
(16) 山东省农科院情报资料研究所:该所是在原情报资料室的基础上于1979年7
月正式建立的。该所主要编辑出版《山东农业科学》和农业科技情报等内部技术资料,
并开展声像、宏观农业研究。1990年,共有职工35人,其中技术人员31人,具有高级
职称的5人、 中级职称的12人。下设办公室、资料室、《山东农业科学》编辑室、图
书馆、技术档案室等6个科室。
(17) 山东省农科院中心实验室:1981年3月建立,主要服务于山东农科院下属科
研机构, 面向全社会进行农作物、土壤、果品等方面的营养分析。1990年共有职工2
5人,其中技术人员2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的8人。下设2个分析研究室,
1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室、食品发酵等5个科室。
(18)山东省农科院试验农场:本场前身为日伪时期华北农场济南小辛庄棉花原种
圃,1948年,山东省农业实验所由莒县迁来济南,接收了该场,改为山东省农业实验
所试验场。1952年改为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农场。1958年山东农学院迁至泰安
后, 将农学院实习农场的土地和部分人员移交本场。1959年4月改为山东省农业科学
院试验农场。1971年农科院科技干部大部下放后,将农场移交山东省“五七”干校领
导。1972年山东省农科院收回,该场主要承担本院各驻济南专业所研究课题的田间试
验;同时开展棉花新品种选育和农机具等方面的研制工作。1990年,共有职工157人,
其中技术人员11人。 下设办公室、生产、政工、经营管理4个科室,及农机研究室、
棉花课题组、田间试验队3个。共有试验地760亩。
2.市地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8年,山东省委就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工作,作出《关于建立各级科学领导组织
和研究工作的决定》,是年,济南、青岛、烟台、昌潍、泰安、济宁、菏泽、惠民、
临沂9个市地建立了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9年,淄博、枣庄、聊城相继建立。是年,
市地级农科所已全部建成,还建立了73个县农科所。1965年,建立临沂地区水稻试验
站。1978年,建立日照茶叶试验站。1990年全省共建立市地级农业科研机构18处,共
有试验地5918亩, 职工2185人,技术人员1002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46人,中级职称
的300人。见表8-4。

1990年山东省市地农业科学研究所基本情况表
表8-4
┌─────────┬────┬───┬───────────┬──┬──┐
│单位名称 │建所时间│试验地│职工人数 │行政│工人│
│ │ │面积 ├──┬──┬─────┤ │ │
│ │ │(亩) │合 │技术│其中 │ │ │
│ │ │ │ │ ├──┬──┤人员│ │
│ │ │ │计 │人员│高级│中级│ │ │
│ │ │ │ │ │技术│技术│ │ │
│ │ │ │ │ │人员│人员│ │ │
├─────────┼────┼───┼──┼──┼──┼──┼──┼──┤
│济南市农科所 │1958.6 │55 │73 │46 │6 │16 │3 │24 │
├─────────┼────┼───┼──┼──┼──┼──┼──┼──┤
│青岛市农科所 │1958.10 │587 │191 │64 │9 │20 │15 │112 │
├─────────┼────┼───┼──┼──┼──┼──┼──┼──┤
│烟台市农科所 │1958.8 │520 │230 │117 │15 │30 │6 │107 │
├─────────┼────┼───┼──┼──┼──┼──┼──┼──┤
│烟台市果树所 │1980.3 │400 │130 │40 │5 │7 │2 │88 │
├─────────┼────┼───┼──┼──┼──┼──┼──┼──┤
│潍坊市农科所 │1958.9 │1047 │214 │95 │15 │41 │30 │89 │
├─────────┼────┼───┼──┼──┼──┼──┼──┼──┤
│淄博市农科所 │1959.6 │120 │73 │48 │4 │14 │3 │22 │
├─────────┼────┼───┼──┼──┼──┼──┼──┼──┤
│泰安市农科所 │1958.7 │230 │144 │83 │11 │19 │11 │50 │
├─────────┼────┼───┼──┼──┼──┼──┼──┼──┤
│济宁市农科所 │1958.3 │198 │205 │72 │7 │28 │6 │127 │
├─────────┼────┼───┼──┼──┼──┼──┼──┼──┤
│枣庄市农科所 │1959.4 │174 │92 │36 │3 │7 │4 │52 │
├─────────┼────┼───┼──┼──┼──┼──┼──┼──┤
│菏泽地区农科所 │1958.8 │480 │161 │56 │12 │13 │10 │95 │
├─────────┼────┼───┼──┼──┼──┼──┼──┼──┤
│聊城地区农科所 │1959.2 │115 │130 │78 │18 │23 │8 │44 │
├─────────┼────┼───┼──┼──┼──┼──┼──┼──┤
│德州地区农科所 │1961.6 │435 │147 │77 │13 │25 │6 │64 │
├─────────┼────┼───┼──┼──┼──┼──┼──┼──┤
│惠民地区农科所 │1958.8 │380 │104 │58 │11 │26 │10 │36 │
├─────────┼────┼───┼──┼──┼──┼──┼──┼──┤
│惠民地区畜牧兽医所│1963.10 │无 │32 │20 │3 │8 │4 │8 │
├─────────┼────┼───┼──┼──┼──┼──┼──┼──┤
│临沂地区水稻试验站│1964.12 │75 │40 │21 │4 │2 │2 │17 │
├─────────┼────┼───┼──┼──┼──┼──┼──┼──┤
│莒县农科所 │1959 │104 │51 │27 │1 │6 │3 │21 │
├─────────┼────┼───┼──┼──┼──┼──┼──┼──┤
│日照茶叶试验站 │1978.10 │298 │18 │15 │0 │1 │1 │2 │
├─────────┼────┼───┼──┼──┼──┼──┼──┼──┤
│临沂地区农科所 │1958.10 │700 │150 │49 │9 │14 │4 │97 │
├─────────┼────┼───┼──┼──┼──┼──┼──┼──┤
│合计 │ │5918 │2185│1002│146 │300 │128 │1055│
└─────────┴────┴───┴──┴──┴──┴──┴──┴──┘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农业企业机构
1949年4月在济南建立山东省兽医血清厂。 1951年遵照华东农林局通知,山东所
需疫(菌)苗、血清由南京血清厂负责供应,同年将兽药血清厂撤销。1958年经省人委
批准建山东省济南兽药生物药品厂,1959年下半年建成,1960年投产,1968年改为山
东省济南生物药品厂,1982年11月30日又改名为齐鲁制药厂,隶属省农业厅。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增设农工商、牧工商及农牧
产品加工等企业机构,对扩大社会服务,促进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0年,
全省农牧系统已有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53个, 职工达5000多人,其中:固定职工239
8人、合同职工1807人、其他职工1282人。建立的主要企业单位有:
(一)齐鲁制药厂
地址在济南市东郊工业北路,其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山东省济南兽医生物药品厂。
1982年11月30日,改为“齐鲁制药厂”,隶属农业厅,主要生产兽用疫(菌)苗和饲料
添加剂。 1990年共有职工13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400多人。固定资产近4000万元,
有分厂2处,即1987年3月建立的齐鲁饲料添加剂厂和1990年新建的中美安平制药有限
公司。
(二)山东省牧工商联合企业公司
建于1983年7月11日,企业编制25人,隶属省畜牧局。1990年共有职工118人。根
据畜牧生产和市场需求,负责协调管理与农业部和有关地市县联合兴办牧工商企业,
建立种畜禽场、养鸡场、畜产品加工等生产基地,促进产销一体化及畜牧生产的发展。
至1990年共有职工118人,年产值达1.2亿元。
(三)山东省农业优质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及省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
省农业优质产品开发服务中心于1986年建立,为处级事业单位(企业经营)。所属
单位有省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农药分装公司等。1990年下设综合科、财务科、名优
产品经销部经销科。共有正式职工24人,临时工47人,总投资375万元。
省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于1983年7月建立,初建时与农垦局合署办公。1987年5
月划归省农业优质产品开发服务中心领导,独立经营。后划归省农业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