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鼠害的预测预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186&run=13

病虫鼠害的预测预报,是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已形成一门生物学、生态学
和生物数学相结合的新学科。病虫测报始于蝗虫测报。1949年始建立蝗虫侦查员,调
查蝗情。1952年在惠民沿渤海蝗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蝗虫测报组织,试行国家制定的
《蝗虫预测预报试行办法》。1954年扩大到对粘虫的观测。1956年山东省农业厅颁发
了《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案》,正式建立预测预报工作。此后,逐步建立与健全
测报体系,扩大测报的病虫种类,增强测报手段,提高测报技术。至1990年,测报病
虫对象扩大到52种主要病虫及主要害鼠,在指导防治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一)测报体系及测报网络
1956年在粮区的文登、 莱阳、济宁、临沂;棉区的滨县、菏泽、聊城建立了7处
测报站,并配备专业人员,确定观测场地,开展了测报工作。省植保处和各区测报站
共确定34个县为测报联络点。 60年代初,全省13个专区都建立了病虫测报站。有116
个县建立病虫测报点, 占县数的96%,有公社情报点1109个。1974年起,省拨款陆续
建测报站。1980年山东省病虫预测预报站建成,全省基层测报专业站共93处。省确定
了26个重点测报站, 并直接掌握247个生产大队测报点为省提供病虫情报。地区掌握
测报点329个, 县掌握1626个,公社掌握4623个,形成了庞大的病虫测报网络。随着
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的推行, 群众性测报点减少,省、地、县分别联系90个、1
20个、 768个。这些联系点实行合同制,定任务、定报酬、定奖罚,有偿提供病虫情
报。
群众性病虫测报组织是专业测报的重要助手。 1956年,即设立情报点278处,19
57年发展到316处,聘请情报员1580人,1958年发展到3700余处,情报员52300余人,
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不少流于形式。60年代,各地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整顿
群众性情报组织。1973年,全省病虫测报点23600个,农民测报员45000多人,生产队
查虫员142800人。80年代,随着生产大队科技队的解体,群众性测报组织随之解散。
各地聘请少量农民调查虫情,提供情报。
(二)测报对象和测报办法
随着虫害发生情况的变化和测报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测报的对象。50年代初,
在渤海湾及微山湖蝗区,把东亚飞蝗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了蝗卵的孵化期。1954年又
把粘虫作为观察对象。1955年增加棉蚜、豆天娥、玉米螟为观察对象。1956年,确定
棉蚜、 棉红铃虫、玉米螟、粘虫、棉红蜘蛛等5种害虫为测报对象。1958年测报对象
扩大到13种。60年代初,根据病虫的变化,对测报对象及观察对象进行了调整,确定
测报对象为14种,观察对象17种。1972年测报对象扩大到41种,观察对象为19种,包
括了粮、棉、油、果、菜的主要病虫。80年代,对测报对象再度调整,1989年病虫测
报对象扩大到52种,1990年又将新发现的小麦吸浆虫列为测报对象,共53种。
随测报对象的扩大, 不断制定和修改测报与观察办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1
958年以前, 山东省按全国统一的测报办法进行测报。 1959年山东省农林厅制定了
《山东省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试行办法》及《山东省水稻、油料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
预报试行办法》。1972年,省又修改制定了《地县专业测报站农业主要病虫测报办法》
和《社队病虫测报点农业主要病虫测报办法》,并编印成册,形成全省统一的测报办
法。1980年,省修改制定了20种病虫害的测报办法,并制定了22种病虫调查观测统一
表格,实行一病一虫一年一本的测报技术档案,使测报资料管理更趋科学化。1982年
制定农田害鼠调查观测试行办法,开始掌握农田害鼠发生动态,开展农田害鼠的测报
工作。
(三)预测预报技术
50年代,病虫害的测报技术偏重于害虫各虫态、病害各发生阶段的调查记载,以
探索病虫发生消长规律,实行单因子分析其发生消长动态。60年代初期,采用多因子
进行病虫发生动态分析,并开始应用数理统计预报。1963年,临沂专区农作物病虫测
报站, 采用三变数编相关预测一代粘虫获得成功。此后,数理统计预报得到发展,1
967年, 山东省农业厅植保站致力于数理统计预报技术研究,1968年以后,因“文化
大革命”而中断。80年代测报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1980年,山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
站,介绍了多种统计预报方法,供测报应用。80年代中期以后,统计预报和电算预报
齐头并进,统计预报方法由常用的统计数学发展到应用模糊数学。电算预报也有较广
泛地应用。
病虫测报工具。自50年代即有了用于诱蛾的测报工具,即测蛾器。测蛾器是山东
省应用最早的诱蛾工具。田间调查基本上还是手拨眼看。1958年,在玉米螟测报办法
中提出用灯光诱集成虫, 由于电源问题,未能大量应用。60年代初,试用3600A°左
右(紫外光波长)的黑光灯诱测棉铃虫等害虫取得成功,并得到迅速推广,成为专业测
报站的必备工具。另外,采用杨树枝把、谷草把、性诱剂诱测害虫,应用病菌胞子捕
捉器测定田间病原孢子量等。
80年代,随着微机预报技术的应用,1986年已有37个地、市、县的测报站应用了
PC-1500袖珍电子计算机。 1987年增至47台,1989年发展到52台。省测报站及个别地
县站配备了电子计算机。
病虫信息传递技术。建国初期,多以刊印《病虫情报》的方式传递信息,继而用
电话、普通电报联系。1959年起,在应用上述手段的同时,山东省农业厅气象局制定
了《山东省病虫害专业电码》 , 用于病虫信息传递。1963年,山东省农业厅编制了
《山东省农作物病虫害电报代号》。1978年根据全国统一的电码进行修改补充。1979
年山东统一使用全国电码传递信息。1981年,山东省植保总站制定了《山东省病虫测
报电码模式》,确定21种发报对象的电码模式,并统一印制编报纸,方便了编报,这
一信息传递手段很快在全省应用,1987年发展至26种主要病虫鼠的电码模式,成为病
虫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