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主要专业的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168&run=13

一、农作物
(一)小麦
山东近代小麦研究始于1906年,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进行小麦引种、选
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民国时期山东各综合性的农业试验机构都做过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齐鲁大学农场选育出齐大195品种。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农业实验所及部分专区、
县农场进行过小麦选种、品种对比、锄麦、浇尿等试验。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初即进行全省品种资源征集研究,首先评选出一批地方良
种,同时引进碧蚂1号、碧蚂4号等良种,试种推广。从50年代到70年代,逐步开展系
统选育、杂交和辐射选育。到80年代止,全省先后育成小麦良种80多个。育种方向和
目标,也随着生产条件和单产的提高而改变,由抗旱耐盐、稳产保收为主,逐渐向高
产更高产方向发展。70年代至80年代育成的品种,多数适应较高肥水条件,经济性状
好,株高降低,抗病性增强。各时期代表性品种主要有:60年代济南2号、跃进5号、
山农3号、 泰农153,70年代泰山1号、蚰包、济南13号、山农辐63、昌乐5号,以及8
0年代育成的鲁麦号系列品种, 如鲁麦4号、鲁麦6号等。80年代进行了一些小麦遗传
工程研究。
栽培生理和栽培技术的研究,50年代主要是改革稀植、加大群体以及种子处理、
施肥浇水等。60年代研究高产小麦群体结构及养分吸收特性和分配。当时的高产栽培
研究比较注重在接近密植极限条件下管理措施的促控结合,旨在克服大播量、大群体
与倒伏的矛盾。进入70年代,探索减少基本苗,精量播种,依靠分蘖成穗获得成功,
极大地缓和了高产与倒伏的矛盾, 加上良种的配套,使小面积高产田亩产由400公斤
左右突破500公斤,70年代末创造出小面积亩产连续突破600公斤的记录。80年代研究
了小麦生态,还就种植制度改革、晚茬麦增多的新情况,对晚茬麦的丰产措施进行了
一些研究。同时还对无灌溉条件的麦田高产技术进行了开发性研究,获得了一些成果。
(二)玉米
1909年-1936年间, 济南、青岛的农业学校和农事试验场先后进行过玉米品种观
察及选种试验。 新中国建立前,解放区的省立坊子农场已开始品种间杂交试验,至1
951年育成坊杂2号、坊杂4号。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进行全省玉米品种征集研究。1958年以后,用本省培育的华
160、 南49、南55、黄小162这4个自交系,选育出自交系间的双跃号系列双杂交种,
如双跃3号、双跃150等。60年代末进入三交种选育阶段,代表品种有鲁三9号、烟三6
号等。70年代为三交种和单交种并行选育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为单交种选育阶段,
选育出鲁单3号、 泰单75、烟单14号、烟单5号、鲁原单4号、东岳9号、鲁玉2号、鲁
玉3号、 鲁玉5号、掖单4号等大批品种。其中出现了株型紧凑、叶片窄长上冲的品种
如掖单4号、 鲁玉2号等,显著改善了田间中下层光照,使种植密度和亩穗数增加40%
以上。同时,还注意不同消费需求,培育出烟单5号(鲜食蜡质型“糯玉米”) 、鲁甜
玉1号(鲜食甜质型玉米)、鲁笋玉1号(嫩食玉米笋)等品种。作为杂交育种的基础环节,
自50年代开始至70年代末育成一大批自交系,主要成果多出在70年代。
在生理和栽培技术上,进入60年代,加强了玉米生育规律、养分吸收分配和其它
生理特性的研究,据此改进栽培措施。同时,对麦田套种玉米进行研究总结,至80年
代套种玉米已占夏玉米面积70%以上。 80年代进入指标化、模式化栽培和高产综合技
术开发阶段。80年代初,出现大面积亩产500公斤以上、小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记
录。1988年和1989年,出现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小面积高产记录。
(三)棉花
山东近代棉花科研始于清末。1903年创立的山东农事试验场事业成绩报告中记有
美棉品种试验。此后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济南、青岛、临清、齐东的农事试验场、
棉作试验场等都作过一些棉花试验研究,内容有美棉引种驯化、纯系选育,中棉与美
棉品种比较,承担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测定中美棉天然杂交率,棉株发育与气候的关
系, 种子处理、播期、密度,肥料三要素配合,中耕、整枝等。1947年-1948年,解
放区的莒县农场、渤海农场也进行了美棉、中棉和退化美棉的比较试验。至建国前,
山东先后选育推广了美国斯字棉和脱字棉中的一些纯系和中棉齐东细绒4号、 正定大
棉等品种。
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岱字15号引进山东。60年代初完成品种资源征集。以后由
引种鉴定为主向系统选育发展。 60年代育成高密933品种。60年代末转向杂交育种,
70年代将辐射诱变用于棉花育种,并辅以温室和南繁加代。至70年代后期,育成感官
性状好、比岱字15号显著增产的鲁棉1号。80年代初又育成比鲁棉1号优质增产的鲁棉
2号、鲁棉6号。70年代末还育成抗枯萎病的鲁抗1号,80年代育成抗枯萎病的鲁棉9号、
鲁棉10号。
栽培生理和栽培技术方面,由整地保墒、播种期、种子处理、合理密植等单项措
施的研究,至50年代末和60年代,逐步进入棉花生育规律、养分吸收、生理生态指标
和高产综合技术的研究,同时总结棉田间作、盐碱地躲盐植棉等农民技术经验。随着
高产栽培技术和生理研究的逐步发展, 70年代末小面积亩产试验记录突破130公斤,
80年代末创大面积亩产超80公斤的开发记录。同时,随着棉区解决粮棉争地问题的提
出,70年代后期加强麦棉两熟的试验,至80年代后期麦棉套种占棉田40%以上。此外,
从60年代到80年代,引进多种生长调节剂进行试验。80年代初将地膜试用于棉田。
(四)花生
近代花生研究的最早记载,是1929年青岛商品检验局设专人进行的施肥、播种期、
种植规格和密度等调查和试验。30年代至40年代,青岛第一商品研究场、莒县第三区
农场、山东大学农学院等进行了品种、整地、播期、播种规格和播种量、株行比较、
施用石灰、选种等试验。建国前解放区的胶东农场进行了地方品种征集和栽培技术试
验。近代民间的品种选育工作相当活跃,并取得很大成绩。山东农家品种达300多个,
其中大面积应用的当家良种为“蓬莱一窝猴”、“文登大粒墩”、“栖霞老抱鸡”、
“姜格庄半蔓”、“伏花生”。“伏花生”是福山县农妇房纬经在1944年选育成功的,
建国后成为省内外重要推广品种和育种材料。
新中国建立后,在育种方面,50年代即着手品种资源征集研究。50年代中后期开
始研究遗传规律。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进行了杂种优势、数量性状配合力、辐射
诱变遗传规律等研究。在此基础上,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育成了一批特早熟、
中熟、丰产、优质、抗病的良种,主要有杂选4号、临花1号、花11、花17、花27、花
28、花37、海花1号、鲁花1号、鲁花2号、鲁花4号、鲁花5号等。
在生理和栽培方面,50年代前期进行花生根瘤菌剂培养制造和使用,以及各项栽
培措施的系列试验研究。50年代中后期研究栽培生理、生长发育特性、耕作深度等。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研究高产栽培生理、清棵蹲苗、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合理
施肥、 地膜覆盖、亩产400公斤~500公斤综合技术,以及花生控制下针的“AnM”垅
形栽培法。 80年代初,亩产500公斤的重演性试验成功。从80年代开始,全省年年涌
现一批亩产500公斤以上高产地块,最高亩产记录超过700公斤。

二、蔬菜
1903年-1932年间, 济南、青岛的校属农业试验场及其他专设场先后进行了国外
蔬菜引种、国内外品种比较、肥料种类和用量、播期、移植、整地、栽种方式、畦向、
瓜类整蔓等试验研究。在民间,1880年前后济南出现冬季保护栽培用的单面式苇毛苫,
1920年又改进为双面式苇毛苫。1924年济南农民首次将夹层铁丝网的厚玻璃作为保护
栽培的透明覆盖物获得成功。但是,蔬菜研究的迅速发展和巨大进步是在新中国建立
之后。
(一)品种资源和育种
50年代到60年代初, 进行了全省9种蔬菜的品种征集研究。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进一步完成了全面征集。同时引进了一批国外蔬菜良种。
本省蔬菜品种的培育自50年代已开始,培育出济南粉红番茄良种。60年代育成第
一个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出国内第一个大白菜杂交品种青杂早丰。此外,还育
出番茄、黄瓜、萝卜、甘蓝新品种。其中宁阳大刺黄瓜和新泰密刺黄瓜在全国推广,
黄苗甘蓝新品种优于日本黄苗甘蓝。
70年代中后期起, 先后育出优良的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冠291,萝卜雄性不育
系和保持系, 还有城杂5号以及青杂号、鲁白号、山东号大白菜杂交系列品种一批,
以及番茄、黄瓜、茄子、西葫芦、马铃薯、西瓜新品种。同时,研究总结了马铃薯二
季作留种技术,建立了技术规程。
80年代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内容扩展。除了又育出一批番茄、黄瓜、甜椒、甘
蓝、 马铃薯良种外,与河南省协作的中国秋冬萝卜核-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及应用获
得成功,育成国内外第一个韭菜雄性不育系,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研究成功,进行了
章丘大葱提纯复壮和原种生产研究,潍县萝卜提纯复壮,以及甘蓝南种北繁技术研究。
从60年代到80年代,仅大白菜就培育出自交系70多个,杂交品种23个。
(二)生理和栽培技术
50年代至60年代,研究了大白菜起源与进化、生长周期、光合作用、春季栽培等,
观察了茄子生育期形态发生和生长规律,试验了大白菜不同品种、不同地力、不同化
肥及用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出合理施化肥量和土壤养分临界指标。对青州银瓜
及其特殊条件和栽培作调查研究。
70年代以保护栽培先进技术为重点,从东北引进塑料大棚,试验并有所改进,进
行大棚多茬栽培技术研究,还引进地膜。这些技术成果,为增加蔬菜供应总量和平衡
淡旺季供应奠定了基础。
80年代以优质高产技术开发为重点。进行了章丘大葱、潍县萝卜、嘉祥细毛长山
药丰产栽培技术理论研究,提出技术规程。研究了甘蓝越夏栽培系列技术,番茄吸肥
特性和施肥技术,改进芦笋栽培技术。调查总结了寿光单坡面塑料大棚。进行温室无
土栽培试验,并结合嫁接换根,解决了温室西瓜连作死秧严重的问题。创造双膜覆盖
西瓜早熟技术。进行了夏淡季蔬菜大面积开发和山区西红柿越夏技术开发试验研究,
均获成功。

三、水果
1871年-1917年间,美国传教士、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以及英国、日本来华人员,
先后将一批近代西洋苹果、西洋梨、近代葡萄、西洋大樱桃品种引进山东,试种筛选。
1917年至新中国建立前,有关试验场和农场、果园以及园艺学者进行过苹果品种观察、
根系调查、整枝、砧木繁殖、环境条件和果实品质关系等研究,苹果、梨肥料试验,
莱阳梨产区调查及授粉技术研究,桃、葡萄、草莓繁殖和栽培技术调查试验,以及局
部地方对桃、葡萄、杏、山楂等品种资源调查记载等。有关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
的大幅度提高,则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一)品种资源和育种
50年代组织了全省果树资源调查,初步鉴定了山东水果分类和品种,以及砧木资
源。 开始进行苹果实生苗和芽变的选择,梨和葡萄杂交育种,50年代末已获得2个葡
萄优良杂交品系。同时,引进国内外葡萄品种400多个,进行连续观察。
60年代研究了苹果杂交一代的亲本经济性状遗传。育出了杂交优良单系青冠苹果。
获得一批梨优良杂交株系。
70年代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始选出一批苹果优良芽变品种,并进行辐射诱变
研究。葡萄单倍体育种初获成功。进行梨组织培养研究。
80年代选出一批苹果辐射矮变株系。杂交育成一批优良苹果品系。进行杏系统选
育。研究葡萄、草莓组织培养。对引进的苹果良种和矮化中间砧进行筛选。从南方引
进一批早桃良种,改变了山东少有早桃的状况。
(二)应用基础研究
50年代主要进行了苹果主要品种的物候、生长发育、果实生长和落果、根系生长
等观察,并初步提出丰产树形、生物学指标和适宜叶面积系数。此期已开始研究名产
梨品种的生长结果习性,并一直延续至80年代。同时,已开始葡萄、草莓生物学特性
的研究。
60年代苹果的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入,主要研究了叶面积、花芽分化、同化产物的
分配与果量,全省苹果区划。同时,研究了桃枝类和隐芽、葡萄生物学特性。并开始
研究柿生长特性。
70年代研究对象扩展,研究目标向进一步结合生产和深入微观研究两个方面发展。
主要进行了苹果树发育阶段、根系垂直分布、叶片生长期,肥城桃和青州蜜桃物候期,
肥城桃结小果,樱桃落果的环境因素,山楂果枝抽生习性,猕猴桃生长结果情况等研
究。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陆续进行了35种落叶果树、62个品种类型的细胞学研究。
80年代更多地应用先进研究手段,对小水果的研究也有所增加。主要有:用
14C标记研究苹果碳素营养, 研究了苹果树密度及自然光照与光合功能的关系。对
葡萄花粉形态和萌发过程进行电镜扫描观察。研究了杏开花特性及花器形态与坐果的
关系,山楂花序、连续结果能力和根系生长特性。进一步研究草莓的生物学特性。
(三)栽培和贮藏保鲜
应用技术研究的大量工作,是针对主要果品苹果、梨,其次是桃和葡萄,内容以
繁殖和整形修剪等为主。50年代以单项技术为主,60年代起注重综合技术研究,70年
代后期至80年代,着重果园生态、合理营养、技术开发、保护栽培、贮藏保鲜等,促
使果品产量迅速增加,质量提高。
50年代主要研究了苹果乔化砧苗播种,幼树丰产经验,密植和施肥技术,梨自花
不孕问题,葡萄快速育苗、催根、实生苗当年结果。对果树整形、修剪的研究,50年
代首先从苹果开始,随着砧木和栽培条件的变化,研究持续发展,以后并扩展到梨、
桃、葡萄等,一直延续至80年代。此外,从50年代末开始至70年代,先后试验多种生
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肥料。
60年代开始引进苹果矮化砧。 进一步研究苹果幼树和成龄树丰产技术,持续至8
0年代。
70年代研究成功果园穴储肥水,以后发展为加地膜覆盖配套技术,取得良好综合
效果。研究了苹果促花保果技术,提出大量营养元素适宜比例。调查了梨丰产栽培技
术,研究成龄梨树施氮与品质,果实锈斑问题。开始研究猕猴桃繁殖。先后试验多种
水果幼树密植丰产技术。研究了苹果采收期与贮藏品质,苹果、梨不同贮藏设备和保
鲜剂。
80年代研究手段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研究了苹果无毒苗木培育和繁殖,葡萄、
草莓保护栽培,果园覆草,苹果大面积丰产技术开发,桃、山楂幼树丰产技术开发,
山楂种子育苗和嫁接,苹果沟藏和梨树下贮藏。

四、土壤肥料
(一)土壤资源调查和分类
山东近代土壤调查始于1935年,由中央地质所土壤室主持,美国和中国土壤工作
者来山东进行土壤概查,进行了高级分类单元的初步分类,作了约测图。新中国建立
后,突出土壤调查服务于生产的主要目的,调查研究水平也逐渐提高。1952年进行了
沿海荒区勘察, 查清土壤面积并进行了基层分类,提出利用意见。1952年-1954年全
省农业资源调查中,土壤是一项重要内容。1955年国家组织的华北平原土壤调查中,
山东参加了本省黄河以北地域的调查,首次试建土壤系统分类,作为开发黄河水利资
源的基础工作。 1958年进行了全省盐渍土调查。1958年-1960年进行的第一次土壤普
查,首次调查了全省各地农民识土、用土、改土的经验,但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缺乏精度要求和分析手段, 也没有系统分类。 因此,按国务院统一部署,山东省于
1979年-1990年又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 首次研究建立了全省土壤系统分类及主要指
标,查清了各类型的分布、面积、生产性、障碍因素等,进行了土壤资源评级和改良
利用区划。研究过程中,应用了现代理化分析手段、航摄像片、卫星像片和微机。此
外,80年代还进行过山地丘陵区土壤专题研究,海岸带和海涂土壤资源专题调查,土
壤有毒物质调查,一批名特优产品土壤条件研究等。
(二)土壤利用改良
50年代总结了一些山区农民深刨整平、客土改良,和黄泛平原农民“围堰平种,
蓄淡压碱”的经验,试验了滨海盐土种稻洗盐的效果。
60年代除了总结农民开沟躲盐植棉技术和引进田菁改良利用盐碱涝洼地以外,进
行了一些土壤改良利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昌潍地区(现潍坊市)北部滨海盐渍土成因
和改良措施,内陆盐渍土微生物区系及其与氮素转化的关系,轮作周期土壤养分动态
及养分平衡等。后一项研究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
70年代建立了禹城改碱实验区,实施井灌井排与浅沟结合,成效显著。进行砂姜
黑土综合措施改良试验成功。进行封闭涝洼地扬灌扬排试验。在水源充足、有排水条
件的盐碱地实施水旱轮作,脱盐增产。
80年代研究建立了滨海盐土“农盐牧结合”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提出了农作
物种植制度区划。进行了土壤少耕研究。
(三)土壤肥力和合理施肥
30年代美国学者温菲德与齐鲁大学协作,对山东有机肥料进行了调查。
50年代前期又组织了全省有机肥料调查。 50年代末全省化肥试验网开始运作,
“文化大革命”中停止,70年代末又延续并总结。
60年代试验氨水、碳铵的肥效和施用。开始研究苕子、田菁等绿肥作物的种植利
用和肥效,一直延续至70年代。
70年代后期研究薄地均衡增施化肥,获得“以无机换有机”,培肥土壤、增产粮
食的显著效益。同时进行了胶东高产土壤培肥研究,小麦养分吸收及花生磷素营养的
研究,作物营养简易诊断方法和指标的研究。
80年代研究方向拓宽,网络化研究增加,水平提高。主要研究了高产小麦、玉米、
甘薯、棉花的养分吸收特性和合理施肥,花生施氮,有机肥与无机氮肥单施、配施对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积累的影响,棕壤、潮土养分分级指标及施肥,黄泛平原薄地培肥
技术体系,山丘薄地培肥,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和微肥效应,全省化肥区划。建立
了全省配方施肥试验网,土壤肥力动态监测网。80年代末开始全省有机肥料资源和品
质调查。

五、植物保护
(一)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
病虫测报的研究始于新中国建立后,由对个别对象生育习性、物候观测及田间调
查,逐步扩展研究对象和项目,总结测报办法,并不断改进预测手段,使病虫测报走
向现代化。
50年代主要是调查观察少数虫态和病害阶段,了解发生消长动态,据此进行短期
预测。除田间调查和个别饲养观察外,并应用诱蛾器。50年代末开始用真菌孢子捕捉
器。当时预测研究对象仅限于蝗虫、粘虫、玉米螟、豆天蛾、小麦锈病等少数病虫。
60年代开始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运用以往积累的某些病虫实际发生资料,初步
建立了个别害虫预测方程。此期应用了黑光灯。预测预报对象扩展为各地主要害虫和
某些主要病害。在网络讯息传递上,建立了汉语拼音和数码电报。
70年代除引进黄板、性诱剂等诱虫手段和各地增建预测方程外,测报技术基本上
没有进步。
80年代在积累多年实际发生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数理统计预报的研究,分
析方法由回归、相关分析发展到判别分析、模糊聚类分析。预测对象由大田作物扩展
到蔬菜、果树。同时进一步研究了主要病虫害防治指标。在网络讯息传递技术上,研
究建立了主要病虫电码模式。
(二)病虫防治
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山东进行过小麦和高粱黑穗病、谷子白发病、桃和甘蓝蚜
虫、蝗虫等防治试验,当时主要用温汤、冷水、草木灰浸种,胃毒农药和扑打等手段。
同时还进行过玉米不同品种对黑粉病的抗性和棉虫种类、分布、习性、防治的调查试
验。
新中国建立前,解放区的山东农业实验所即开始研究小麦腥黑穗病的侵染途径,
建国初提出成功的防治措施。此后进一步研究了山东腥黑穗病病菌种别及其不同的侵
染途径。
50年代主要研究有:小麦不同品种秆黑粉病抗病性,小麦线虫病侵染与防治,以
及杂谷螟虫、谷子白发病、高粱黑穗病、棉蚜、白菜软腐病、葱蝇、苹果炭疽病、小
卷叶蛾、食心虫、葡萄叶蝉和根瘤蚜、梨园介壳虫、飞蝗、蝼蛄、粘虫等有关问题。
其中飞蝗、粘虫、苹果炭疽病等研究延续了30多年。50年代末,开始对小麦条锈、秆
锈病流行规律、小麦全蚀病、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棉红铃虫、花生叶斑病、小地老虎
等着手研究,并进行过天敌资源的初步调查。
60年代的主要研究,除小麦锈病、全蚀病、小地老虎等外,尚有小麦丛矮病、甘
薯根结线虫病侵染途径、白菜霜霉病源,高粱穗虫和大豆造桥虫分类、苹果金龟子等。
这一时期分离出大豆菟丝子的天敌真菌“鲁保1号” 并用于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生物
防治应用成果。60年代末开始研究苹果轮纹病和苦瘟病,一直延续到80年代。
60年代后期,由于较长时间内偏重于化学防治病虫,某些病虫抗药性增强;70年
代后期,农田生态系统变化加快,病虫种类增加,研究对象也相应扩展,由此也日渐
重视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的研究。
70年代病害研究大量增加,害虫的生物防治亦有进展。主要研究内容有:小麦黄
矮病和土传花叶病、玉米叶斑病和矮花叶病、甘薯茎线虫病和根腐病、水稻白叶枯病
和纹枯病、花生青枯病、白菜毒素病、番茄条斑病、姜腐烂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烂
根病、腐烂病、灰斑病等的病源、发病条件及防治,麦蚜、根土蝽、豆荚螟、稻纵卷
叶螟等害虫的种类、迁飞规律及防治,开始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协作研究,试验
赤眼蜂防治果树害虫,研究大豆银纹夜蛾多角体病毒。70年代末开始害虫天敌资源普
查。
80年代病虫防治研究的一个新特点是:由单病单虫的防治演进到按作物进行病虫
综合防治研究。80年代初完成了害虫天敌资源全面调查,编出《山东省农业害虫天敌
名录》。开展了赤眼蜂、瓢虫等天敌治虫的大面积试验和核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研
究。进行了棉花、花生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开发和无农药公害蔬菜病虫综合防治研究。
此外进行的主要研究有:小麦霜霉病、纹枯病、玉米霜霉病、谷子线虫病、大豆孢囊
线虫病、花生矮化病毒病、苹果缺铁黄叶病的有关研究,玉米蚜、瑞典秆蝇研究,蛴
螬普查,棉蚜抗药性,麦长管蚜发生模式图,棉铃虫生命表,花生田二溴氯丙烷残留
动态等。
(三)其它研究
50年代进行了球坚介壳虫类研究,麦叶蜂胚胎发育过程研究。70年代研究了玉米
自交系对小斑病0小种水平抗性因素及遗传。 80年代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试验检测
小麦丛矮病,研究了农田鼠情测报及防治,编撰了《山东农业害虫名录》。

六、畜牧兽医
(一)良种选育和引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美国侨民和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试验场等引入约克夏、
巴克夏良种猪、荷兰奶牛、奶山羊及莱航鸡引入青岛等地。1924年,青岛李村建立新
型猪场,引用约克夏进行猪种改良。同年胶澳农事试验场引入荷兰奶牛和莱航鸡进行
品种改良试验。30年代杂交改良选育沂南二茬猪、垛山猪等地方良种。
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先后进行了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寿光鸡等良种资源调查。
引进长白猪、苏联大白猪和克棉洛夫猪杂交改良。开展垛山猪的选育提高和推广改良。
引进苏纯血、苏高血、顿河、奥而洛夫、阿尔登等种马杂交改良。开展渤海马选育,
历经20多年,至70年代中期横交固定。建立昌乐羊场,引进考力代羊进行绵羊改良。
引进力克斯兔、青紫蓝兔和长毛兔,以及澳洲黑鸡、洛岛红鸡、东北大骨鸡、北京鸭。
杂交改良育成济南花鸡。
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先后对费县、安丘、莱芜、曹县地方良种猪以及鲁西黄
牛、寒羊、青山羊等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引进荣昌、内江、宁乡等良种猪,南阳、
秦川、海福特、西门塔尔等良种牛,斯达夫、美利奴、高加索、阿斯卡尼良种羊,进
行杂交改良。还引进了新西兰兔、加利福尼亚兔、比利时兔、德国巨型兔、丹麦白兔、
星杂288蛋用鸡等。此期选育了肉蛋兼用的昌乐黑鸡。
80年代综合研究加强。主要研究有: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研究,分为7个子课题,
获得从杂交亲本组合到饲养等系统成果和巨大经济效益。研究利用国产设备建立无特
定病源鸡群。同期制定出鲁西黄牛、德州驴、青山羊、崂山奶山羊标准。其它主要研
究尚有:渤海黑牛选育、蒙山牛杂交育肥试验、文登奶山羊杂交改良,小尾寒羊保纯
繁育, 奶牛鲜胚移植试验,小尾寒羊和崂山奶山羊选育利用等。同时引进星杂579蛋
用鸡。
(二)饲料和饲养繁殖
50年代至60年代引进南方水生饲料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等,进行了放养及饲
养试验;进行了苜蓿、苏丹草、沙打旺等种植试验。
70年代进行全省饲料普查,猪常用饲料营养分析,不同营养水平猪育肥速度和饲
料报酬试验,提高牛冷冻精液活力,蛋鸡人工光照等试验研究。
80年代主要研究有:畜禽常用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全省草地草场资源调查,促黄
体素提高母牛受胎率,冬暖塑料棚圈养猪,猪、绵羊、奶山羊、家兔精液冷冻技术研
究,提高长毛兔产毛量配套技术研究,肉兔饲养加工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良种蛋鸡繁
育饲养技术开发,鸡人工授精技术。人工强制换羽试验,蛋鸡饲养管理程序,环境与
蛋鸡营养的研究。
(三)疫病防治
1930年青岛商品检验局建立兽疫血清制造所,除制造一批兽疫血清外,并开展兽
疫种类调查、预防注射和协助各省防疫事宜。
60年代研制成功猪肺丝虫病1号抗原, 进行了牛恶性卡他热流行病学研究,研制
了第1型牲畜电动手术台,棉籽饼去毒技术。
60至70年代,进行了畜禽多种疫苗的试验推广,综合控防布氏杆菌病的研究,制
成第2型牲畜电动手术台。
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主要研究有:仔猪水肿病致病因子,家畜氟中毒诊断,家畜
寄生虫调查研究(编著《山东省家畜寄生虫病名录》),猪痢疾发病规律,酶联免疫吸
附诊断猪囊虫病和牛羊布病,母牛子宫内膜炎的生物疗法,猪脾转移因子的试制,提
取牛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研究, 兔瘟灭活疫苗和抗兔瘟病毒单克隆抗体试制,SYC代
弱毒苗和抗小鹅瘟血清,组配家畜四肢筋键断裂的高效中药接筋散,建立专业户养鸡
卫生防疫管理程序,提取外科手术用的生物组织粘合剂,进行10种中草药剂量测定,
制成牛胃SZ-1型金属探测仪、磁笼和强力取铁器,节电高效的电热绷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