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农业科研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166&run=13

一、新中国建立前
(一)晚清时期
晚清时期,清政府迫于外来侵略的压力和社会的改革呼声,开始举办一些新政。
在农业方面,建立了几处农事试验场。1903年,济南农桑总会在济南城东七里堡创立
农场,购地500亩,从事粮食作物培植等试验。农场附设农林学堂。
1909年,青岛德华特别高等学堂在李村设立李村农场,占地80余亩,开展了各项
农作物试验和调查。
(二)民国前期
1915年, 山东农事试验场成立,场址在济南商埠南大槐树庄,有耕地160亩,设
农艺、 园艺、农艺化学、病虫害学4部,以及种子交换所、测候所,配有一些新式仪
器。1929年改为省立第一农事试验场。1936年又改称省立农业实验所。
1917年,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将其控制的李村农场改为青岛李村农事试验场,
新增果园、畜舍、温室、农业化学试验室。1922年底由国民政府接管,1923年与林务
局合并为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
1918年, 省立临清棉业试验场成立,场址在临清东门外,有耕地117亩,设技术
室、测候台、标本陈列室和轧花室。1926年改称山东省立第一棉业试验场。1935年又
改称省立棉作改良分场。
1926年10月, 山东省立棉种场成立,场址在齐东县东门内,有耕地110亩,设试
验、推广、总务三股,配备显微镜、喷雾器等,专门从事脱字棉和中棉良种的育种改
良及配发良种工作。 1930年1月改为山东省立第二棉业试验场。1934年又改称省立棉
作改良场。
1929年齐鲁大学农场成立,进行小麦、粟、大豆、马铃薯、高粱、棉花等作物的
育种实验,以及肥料、病虫害防治实验。同年华洋义赈会山东分会在济南建立农事试
验场,以培育小麦与粟的优良品种。
1930年,山东大学农学院直属试验场分农艺部、蚕丝部、森林部,进行作物园艺
改良、育养苗木、蚕桑及丝业改良、农作物病虫害预防研究。同年青岛商品检验局附
设研究场,研究驯育美国棉,改良中国棉。
1933年5月, 青岛工商学会棉业改良委员会植棉试验场总场在青岛李村成立,分
设棉作改良、 研究、推广三部。1933年7月齐鲁大学与胶济铁路合办农事试验场,总
场设于济南,另在青州、周村设立分场。
1935年3月,山东省建设厅在临淄城外建立山东省烟草改良场,占地314.9亩,以
引进驯化美国烟草为主旨。同时还在青州设立黄烟试验场。同年金陵大学、华洋义赈
救灾会山东分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合办济南农事试验场。
这一时期还建立了一批县农事试验场,1922年有50处,占地1227亩。1931年省、
市、县农事试验场共计58处,居全国第三位,总面积3002亩,其中试验田1407亩;年
度财政拨款75167元。
1935年春, 各县试验场奉建设厅令停办,集中经费于翌年建立4个专业研究的区
农场:第一区农场在历城(农学院内),研究小麦;第二区农场在惠民,研究大豆;第
三区农场在莒县,研究高粱;第四区农场在莱阳,研究果树。迄至抗日战争以前,山
东省建设厅所属的农业科研机构有:省立农业实验所、齐东棉作改良场、临清棉作改
良分场、临淄烟草改良场、青州黄烟试验场、烟台蚕丝改良场,以及省立一、二、三、
四区农场。
此外, 1936年9月,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已在青岛市江苏路19号设华北产业科
学研究所,为其掠夺农产品进行科技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侵占山东后, 各试验场工作停顿。1938年5月起,伪山东省公署开始陆续接
收、恢复试验场。
1938年5月1日,华北农事试验场接管济南的第一区农场、以及南大槐树的农业实
验所及所属农场, 成立济南支场;同年5月15日,接收青岛李村农事试验场及李村师
范学校,开设青岛支场。
1939年5月前后,伪山东省建设厅开办济宁、惠民、临淄、齐东、临清5处农事试
验场。翌年,又开办莱阳、莒县、张店3处农场。1942年1月,取消齐东、临淄、莒县、
莱阳4处农场, 将张店农场改为省立农事训练所,将省立蚕业试验场改为益都农场,
并停办明水稻作试验地,成立章丘农场。
1941年开始建立县试验场,一般设农业、林业、畜产三部,1942年经费预算合计
363510元,1943年全省建县试验场48处。
在胶东解放区,1940年就建立了胶东农场,总结农民经验,进行试验推广。
(四)解放战争时期
国民党统治区: 主要在济南、青岛及其周围地区。1946年2月,国民党政府将济
南农场所属各场合并为东、 西二场。同年3月,又将农场合组为农业改进所,不久又
改组为农林处。华北农事试验场的青岛支场恢复为李村农场,归青岛特别市农林事务
所管辖。
1946年,山东大学农学院设附属农场,下设城阳农事试验场、畜牧试验场和酿造
实验工场。
解放区: 1945年8月胶东行政公署建立后,胶东农场改称胶东行署农业实验场。
1946年秋,山东省实业厅在莒南县官地和冷水沟两村创建了山东省农业实验所,研究
人员不足10人,主要来自胶东行署农业实验场,有李明、秦杰、李希珙、陈明远、傅
乃时、陈启文、钟允龙等。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时期,实验所的部分试验迁至
莒县进行。 4月份实验所大部人员随党政机关撤至渤海区,少数人在原地坚持工作。
1948年春打垮国民党重点进攻后,实验所由莒南县迁至莒县。当年夏季又随党政机关
迁至青州, 此时技术人员已扩大到22人。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省农业实验所迁至
济南纬七路, 1949年3月移至济南东郊桑园,设立作物系、植物保护系、土壤肥料系
和园艺组、气象组,即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前身。

二、新中国建立后
(一)50年代
1950年5月, 省农业实验所改为省农业科学研究所,隶属山东省实业厅。所下设
粮食作物系、园艺系、病虫害系、土肥系、农化系、棉作系、试验农场,1953年又设
立农具组、综合组、山区工作组、气象站。
1951年,山东省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颁发奖励有关生产的发明创造、
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决定》的精神,充实科研力量,全省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
员达250余人。 除省属徐州、莱阳、莒县、青岛、坊子五个试验场外,并将青州烟草
试验场改名为山东省立青州烟草改良场,省立惠民农业试验场改为棉作试验场 (省农
科所棉作系并入该场),连同济南市黄台苗圃,均归省农科所领导。
1953年,各地试验场按照省农林厅“为了照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依照自然条件,
分区进行技术指导”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建立了一批试验点。
1954年,省农林厅贯彻全国农业技术工作行政会议精神,针对全省试验网点过多,
技术骨干缺乏,领导不力的问题,颁发了《对全省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整顿意见》、
《进一步整顿提高示范农场的工作方案》。对全省科研机构的设置,按农业区划设置
综合试验站, 胶东、鲁南、鲁西、鲁北4个农业区分别在莱阳、莒县、菏泽、临清设
站,鲁中农业区由省农科所承担试验,不另设站;同时,还在鲁中南山区、鲁西湖区、
渤海岸盐碱区、 果树区、烤烟区各设1个专业试验站。示范农场中,除已建立的44处
试验站外,其余一般不承担试验任务,附设的试验点、配种站逐步撤销。
1956年,中国农科院批准山东农学院建立烟草研究室。
1957年,省农科所机构进一步扩大,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植物保护、土壤肥
料、畜牧兽医5个系,农机、湖区、广北滨海、山区工作4个组,以及气象站、农场,
连同各农业区的综合试验站,共有16个直属单位,科技人员244人。
1958年,中共山东省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对科学工作的领导,建立各级科学领导
组织和研究工作的决定》、《关于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运动的
决定》,要求全党全民办科学技术事业,迅速建立全省的科学技术网。同年11,月山
东省人民委员会召开了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会,会议要求成立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
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建立“百所”(省农科院直属所及每个专区(市)、县都建农科所)、
“千站”(县以下建农科站,另外还建30个专业研究站)和50万人农业科技队伍的活动。
中心任务是调查、总结、研究各种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大面积高额丰产的栽培技术,
组织农业科学大跃进。是年12月份,省委批准成立了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隶属省
委农村工作部领导。院直属研究单位有作物育种、植物保护、蔬菜、黄海水产、淡水
养殖、畜牧兽医、园艺、林业、农业机械、棉花、花生、烟草、蚕业、水利、土壤肥
料、农业经济共16个研究所和农业气象试验站,还有济南农校和济南农场。
1958年-1959年, 先后建立了惠民、青岛、济宁、泰安、临沂、潍坊、烟台、济
南、聊城、菏泽、淄博11个专区、市农科所,73个县农科所。
(二)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前
60年代前期,农业科研机构精简整顿后,科研工作突出重点,强调紧密结合生产,
深入基层,推广成本低、见效快的短线成果。
1960年1月,编制完成《山东省1960年-1967年农业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1960年,农业科研单位建立114个试验点,派到点上的科技人员285人。同年建立
枣庄市农科所。
1960年12月至1961年4月, 开展了以纠正科研浮夸风为重点的纠正“五风”的学
习。1961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
山东省首先在农科院进行贯彻试点,以后扩展到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在调整机构和科
研任务,制定规章制度,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61年,省农科院移交农业厅领导,其所属的林科所、蚕业所、果树所移交林业
厅,农机所移交农机局,撤销农经所,增设情报资料室、植物生理研究室、同位素农
业应用研究室和化验室。县农科所除基础较好者外,大部分陆续停办。
1962年11月,农业厅发布《关于调整和加强农业科研工作的意见》,调整充实机
构、 人员,农科院各单位行政干部不超过15%,研究室配备技术工人。除济南市外,
其他市、 专区农科所不得撤销,每所平均30~40人,试验田不少于300亩,业务由省
农科院领导。每个专区设县农业试验站1~3处。确定全省农业科研重点为:选育增产
10%以上的主要作物良种, 开展盐碱地改良和农业综合措施研究,培肥地力、施肥和
耕作制度的研究,粘虫、玉米螟、小麦锈病、烟草毒素病、花生线虫病、大白菜病害
防治研究,抗旱抗涝增产技术研究,农民先进经验研究,大家畜增殖生理、繁育技术
和地方猪种改良选育研究。
1963年5月, 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召开了全省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
贯彻全国和华东农业科技工作会议精神。10月又批转了省科委《关于全省农业科学技
术工作会议的报告》 。在此之前的8月,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农业厅制订了《山东
省1963年-1972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10月省农业厅印发《关于开
展科学实验工作的意见》。通过上述会议和文件的贯彻,明确了研究工作目标,克服
了工作中的盲目性,迅速掀起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运动。同年成立了山东省家畜布氏
杆菌病防治研究所。1964年省委又批转了省科委《关于开展农业科学实验运动意见的
报告》 。这一年省农科院和专区、市农科所共建立试验基点100多个,驻点科技人员
200多人。
1965年1月, 省农业厅召开全省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讨论农业科技为农业生
产高潮服务的问题, 交流了“样板田”的经验。5月省科委、省农业厅、省科协印发
了《关于加强对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领导的通知》,在全省组织群众性学科学、
用科学的活动和大田生产相结合,抓好“样板田”的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专区(市)、
县、公社3级共落实各类样板田2063.3万亩。省组织干部和科技人员458名,专区(市)、
县、公社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6767名,进驻“样板田”。省委、省人委指出搞样板田
是领导农业生产的最重要方法,并要求样板田平均亩产粮食200公斤(黄河北)、250公
斤(黄河南),皮棉50公斤,花生150公斤,烟叶150公斤以上。
同年在全省进行机构整编工作中,对农业科研单位采取“撤、并、交、改、放、
建、 减”七字措施进行整顿。撤销济南、枣庄、淄博3市的农科所。菏泽鲁西黄牛、
德州驴、 济宁青山羊、垛山猪、临朐绵羊改良站、宁阳家畜改良站等7个育种辅导站
统划归所在专区农科所领导(菏泽未实施)。青岛农科所和城阳试验场分别改为所在县
良种场。临沂专区建立了水稻试验站。省农科院隶属省人委农林办公室。1966年4月,
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实行农学科学研究、示范、推广工作统一领导的通知》,确
定省农业厅的技术推广处和种鸡场交农科院领导,各专署农业局的农技站与专区农科
所合并。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省农科院各专业所由下放到回归,科研管理由无序到逐步
恢复的时期。从1966年夏季以后,科研人员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部分科研项
目被迫中断。以后随着机构拆散下放,资料、设备、品种资源等都遭受较大损失。
1970年2月, 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发出组建省农业局工作
的通知, 省农业局所属单位中包括省农科院。建局后即研究农业科研机构改革。197
1年1月,省革委生产指挥部批转省农业局《关于改革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报告。省
级农、林、水产等19个专业研究所 (包括中央下放到山东的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
所、烟草研究所和国家水产总局海洋研究所) 中,除黄海水产所(与海洋养殖所合并)
和烟草研究所外,其余全部下放,与地区农科所合并。其中有426人(占24.7%)充实基
层农业技术站或其它岗位。水产研究专业可在地区农科所之下设试验站。省农科院保
留70人,主要任务是总结群众经验,推动农业科学实验活动,制订全省农业科研规划,
调查研究农业科学实验运动中的政策问题。各地区农科所都把主要工作场所转移到了
农村。
1973年12月,省革委生产指挥部批转了省农业局《关于充实调整农、林、水产科
研机构的报告》 ,充实加强省农科院。至1974年春季将农林部下放的3个专业所和省
农科院下放的各专业所全部收归省农科院,人员原则上全部调回。此后,对原来撤销
的济南、淄博、枣庄市农科所也逐步予以恢复。
1975年,省委决定省农科院恢复为厅局级。
1976年,水产科研机构移交省水产局。
(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1978年-1979年, 将林科所移交林业厅,布氏杆菌病防治研究所收归省农业局,
原属中国农科院的土壤肥料研究所和烟草研究所回归中国农科院 (另一个国家下放的
海洋水产研究所在此之前已划归水产部门)。省农科院共设13个研究所,包括:作物、
植保、土肥、蔬菜、原子能应用、畜牧兽医、棉花、花生、果树、蚕业、家禽、玉米、
情报资料。1979年又建立了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所。
1978年5月,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召开了山东省科学技术大会,贯彻全国科学大会
精神,树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认识,总结交流了经验,
肯定了科技工作的成绩,奖励了一批科研成果,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1979年3月, 省委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要求把地、市以上的研究所整顿建设
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责任制,在科技工作上实行定方向、定任务、定人员、定
设备、定制度。
(五)80年代
这一时期,科研工作主要是延伸研究层次,拓宽服务范围,改革服务方式,促进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同时,由于在政策导向上,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对技术
职称和科技人员奖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越来越多地参加或主
持科研项目,尤其是省级和部分市地级的各专业站,均成为推广兼科研的机构,这是
80年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从80年代初到1990年,大体上分为3个阶段。
1980年-1984年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建章立规,因地制宜调整研究方向,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1980年7月,根据国家农委、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科研工作的
意见》 ,确定济南、青岛、淄博、枣庄4个市农科所主要研究蔬菜,其他地区农科所
研究具有本地特点和优势的3~5种作物的品种选育、栽培和土壤改良。调整后,市地
农科所的课题比1979年减少48.5%, 但突出了重点,避免了重复。1981年,省政府召
开全省农业科技工作会议, 交流了科研、 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活动的经验,讨论了
《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的五年规划和十年设想的要点》以及省农委、省科委《关于加
强农业科技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一年,省农科院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加强了科
研的测试分析功能。为了统一管理科技成果的评审,省组织农业行政、科研、院校、
技术推广的有关领导、专家,建立了山东省农牧业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农
业厅, 承担农牧业科技成果评审工作。为了探讨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198
4年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科委 《关于贯彻开发研究单位由事业改为有偿合同制改革
试点的意见》,确定省玉米研究所、烟台农科所等15个科研机构作为第一批科研改革
试点单位。
1984年烟台市果树试验站改为烟台市果树研究所。同年省科委和省编委决定将山
东省家畜布病防治研究所移交惠民地区管理,更名为惠民地区畜牧兽医研究所。
从1979年-1985年, 给151名农业科研人员平反了冤假错案,给225人解决了夫妻
分居,从科研人员中发展党员107名。
1985年-1989年为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抓了科技体制改革、丰收计划实施、
管理工作落实、科研机构和工作普查等项工作。
第一,1985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试行方案》,
要求省属农业科技单位、高等农业院校,都在省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用较大的力
量进行超前研究,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并建立各自的科技成果综合运用示
范基地,加速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推行农业技术责任制和合同制,实行联系经济效
益计算报酬的各种技术责任制和收取技术服务费的办法。1987年11月,省政府发布了
《山东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行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对科研机构下放权力,
全面实行所长负责制,完成任期目标的所长和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收入可高于职工
平均收入的2倍~3倍。对以调离、辞职、留职停薪等方式到基层技术服务的人员给予
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带薪到农村技术承包,收入与原单位分成,直接参加的人员,其
分成不低于50%。1989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山东省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
制改革的若干规定》。鼓励农业科技机构兴办农业科技开发企业和承包、租赁、领办、
兴办农业经济实体,其纯收入的20%~30%作为直接参加者的报酬,不计入单位奖金总
额, 50%为科技发展基金,20%~30%为集体福利基金和个人奖励基金。到农村技术承
包的收费, 一般控制在增产部分的10%以内;直接参加人员的分成,一般不低于纯收
入的30%。 科研、技术推广和技术开发机构都允许经营与技术推广有关的、国家允许
经营的农用生产资料和市场放开的农副产品, 其纯收入的5%~10%作为直接参加者的
报酬, 其余收入的50%为科技发展基金,30%为集体福利基金,20%为奖励基金。到农
业第一线承包服务的科技人员,本单位在解决住房、子女就业、夫妇两地分居等方面
给予照顾。上述各项规定并未在短期内全面贯彻落实。
第二, “七五” 期间,山东省共承担农牧渔业部“丰收计划”项目41项,省级
“丰收计划” 71项, 市地、 县级“丰收计划”272项。1989年统计,累计新增产值
34.4亿元,为投入专项经费的107倍。
第三, 结合体制改革, 进一步加强了科研工作管理。1985年,省政府批准颁发
《山东省科研事业费拨款管理暂行规定》,对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实行工资总额包干,
经费与任务挂勾。对科技成果管理,规定了统一申报、统一评审、评审程序和奖励的
具体办法,由省科委、省农业厅通过有关文件颁布执行。1989年12月,山东省农业厅
又颁布《山东省农业软科学进步奖励办法》,奖励为现代农业管理和宏观决策提出科
学依据,并在决策中被采纳和应用的项目,为此专门设立了评审委员会。
第四,1985年省科委组织了对科研机构及其工作的普查。当时全省农业系统共有
省和市地级的研究所、站、室39个。其中省农科院16个 (80年代新建中心实验室和饲
料研究所) ,山东农业大学有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生理、果树栽培生理、植物病毒、
畜禽饲养饲料、 烟草共6个研究所、室,市地除东营外,都建有农科所,还有惠民地
区畜牧兽医研究所、烟台市果树研究所、临沂地区水稻试验站和临沂地区茶叶试验站。
同年,省棉花研究所改为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共有职工3608人,
其中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2505人, 占69.4%。在这些人员中,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学
历的占27.7%, 高级技术职称者占4.2%,不具备大中专学历的1208人,无技术职称的
1437人(其中见习期未定职称的283人)。当时农科院和市地农科所共承担课题447项,
研究人员1298人, 投入经费514万元, 平均每项1.15万元。 上级拨科研专项经费29
5.4万元, 事业费830.8万元。成果转让45项,金额115.4万元。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固
定资产总值5096.7万元。
1990年进入第三阶段。省委、省政府作出《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山东农业的决定》,
加速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作出地域性农业综合开发宏观规划和专题规划。重点
推广的科研成果有农作物及畜禽优良品种、农作物高产模式化栽培、地膜覆盖、节水
灌溉、旱作栽培、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饲料配方及秸秆青贮氨化、速
生丰产林、防护林及经济林栽培、产品加工保鲜、水产品精养、农业机械化等。在区
域开发上,重点抓黄淮海平原、黄河三角洲、贫困山区、沿黄滩区、湖区、浅海滩涂
和海岛。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区域性重点科技项目推广。省、市地根据
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外汇指标和配套人民币,用于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关键仪
器设备。适当增加农业贷款,特别是对农业技术推广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国家安排的
各种农业开发资金都要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农业科技推广。力争“八五”期末,全省有
1500万亩粮田亩产过吨,并开发出一批吨粮乡、吨粮县。
到1990年,农业科研机构空前发展,共有全民性质的种植业(含果茶,不含林业)
和畜牧业科研机构67个,并涌现出集体和个体科研机构29个。全民所有制机构中,属
省农科院的17个, 属山东农业大学和莱阳农学院的15个,国家驻鲁单位2个,市地级
农业部门的16个,县级17个。全民所有制农牧业科研机构(不含大学) 共有职工423 3
人,其中科技人员2073人,有高级职称人员348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16.8%。
1990年山东省全民农牧业科研机构情况见表7-4。 山东省集体与个体农牧业研究
机构情况见表7-5。

1990年山东省全民农牧业科研机构表
表7-4
┌──┬───────────────┬─┬──────────────┐
│ │单位名称 │ │单位名称 │
├──┼───────────────┼─┼──────────────┤
│国家│中国农科院烟草研究所 │ │山东农大植物病毒研究室 │
│驻鲁│ │ │ │
│ ├───────────────┤ ├──────────────┤
│ │商业部果品研究所 │ │山东农大烟草研究室 │
├──┼───────────────┤ ├──────────────┤
│省 │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省│山东农大生物工程研究室 │
│属 ├───────────────┤属├──────────────┤
│科 │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 │科│山东农大果树栽培生理研究室 │
│研 ├───────────────┤研├──────────────┤
│机 │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机│山东农大畜禽饲养研究室 │
│构 ├───────────────┤构├──────────────┤
│ │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 │山东农大土地资源研究室 │
│ ├───────────────┤ ├──────────────┤
│ │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 │ │山东农大农业经济研究室 │
│ ├───────────────┤ ├──────────────┤
│ │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 │ │莱阳农学院小麦研究室 │
│ ├───────────────┤ ├──────────────┤
│ │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莱阳农学院玉米研究室 │
│ ├───────────────┤ ├──────────────┤
│ │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莱阳农学院旱作研究室 │
│ ├───────────────┤ ├──────────────┤
│ │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 │ │莱阳农学院遗传研究室 │
│ ├───────────────┤ ├──────────────┤
│ │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 │ │莱阳农学院植物研究室 │
│ ├───────────────┤ ├──────────────┤
│ │省农科院家禽研究所 │ │莱阳农学院畜医新医新药研究室│
│ ├───────────────┼─┼──────────────┤
│ │省农科院饲料研究所 │市│济南市农科所 │
│ ├───────────────┤地├──────────────┤
│ │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属│青岛市农科所 │
│ ├───────────────┤科├──────────────┤
│ │省农科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 │研│烟台市农科所 │
│ ├───────────────┤机├──────────────┤
│ │省农科院农业区划研究所 │构│潍坊市农科所 │
│ ├───────────────┤ ├──────────────┤
│ │省农科院情报资料研究所 │ │淄博市农科所 │
│ ├───────────────┤ ├──────────────┤
│ │省农科院中心实验室 │ │泰安市农科所 │
│ ├───────────────┤ ├──────────────┤
│ │山东农大遗传育种研究所 │ │枣庄市农科所 │
│ ├───────────────┤ ├──────────────┤
│ │山东农大栽培生理研究所 │ │济宁市农科所 │
└──┴───────────────┴─┴──────────────┘

续表

┌─┬───────┬─┬───────┐
│ │单位名称 │ │单位名称 │
├─┼───────┼─┼───────┤
│市│临沂地区农科所│县│齐河农科所 │
│地├───────┤市├───────┤
│属│菏泽地区农科所│属│临沂农科所 │
│科├───────┤科├───────┤
│研│聊城地区农科所│研│日照农科所 │
│机├───────┤机├───────┤
│构│德州地区农科所│构│莒县农科所 │
│ ├───────┤ ├───────┤
│ │惠民地区农科所│ │沂水农科所 │
│ ├───────┤ ├───────┤
│ │临沂水稻试验站│ │蒙阴农科所 │
│ ├───────┤ ├───────┤
│ │临沂茶叶试验站│ │费县农科所 │
├─┼───────┤ ├───────┤
│县│胶南农科所 │ │沂南农科所 │
│市├───────┤ ├───────┤
│属│临清农科所 │ │昌乐农科所 │
│科├───────┤ ├───────┤
│研│蓬莱农科所 │ │苍山大蒜研究所│
│机├───────┤ ├───────┤
│构│莱州农科所 │ │平阴玫瑰研究所│
│ ├───────┤ ├───────┤
│ │东平农科所 │ │肥城桃研究所 │
└─┴───────┴─┴───────┘

1990年山东省集体与个体农牧业研究机构
表7-5
┌─────────────────┬────────────┐
│种植业和畜牧业单位 │食用菌单位 │
├─────────────────┼────────────┤
│济南科技开发交流中心蔬菜种苗试验场│聊城地区东昌食用菌研究所│
├─────────────────┼────────────┤
│章丘县大葱研究所 │青州市食用菌研究所 │
├─────────────────┼────────────┤
│章丘县龙山小米实验站 │莱州市食用菌研究所 │
├─────────────────┼────────────┤
│临朐县山楂研究所 │莒县食用菌研究所 │
├─────────────────┼────────────┤
│枣庄市峄城区城关蔬菜试验站 │梁山县食用菌研究所 │
├─────────────────┼────────────┤
│滕县级索镇潘楼农科所 │济宁市食用菌研究所 │
├─────────────────┼────────────┤
│莱州市夏光蔬菜研究所 │招远县食用菌研究所 │
├─────────────────┼────────────┤
│莱州市后邓农业试验站 │即墨市食用菌研究所 │
├─────────────────┼────────────┤
│莱州市朱桥镇良种实验站 │垦利县食用菌研究所 │
├─────────────────┼────────────┤
│栖霞县农科所 │章丘县枣园食用菌研究所 │
├─────────────────┼────────────┤
│莘县张春生蔬菜研究所 │菏泽市生物研究所(食用菌)│
├─────────────────┼────────────┤
│冠县辛集农民蔬菜研究所 │沂南县食用菌研究所 │
├─────────────────┼────────────┤
│郓城养蜂研究所 │莱芜市食用菌研究所 │
├─────────────────┼────────────┤
│ │龙口市食用菌技术推广站 │
├─────────────────┼────────────┤
│ │东平食用菌研究所 │
├─────────────────┼────────────┤
│ │临朐食用菌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