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高等农业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162&run=13

一、新中国建立前的高等农业教育
山东的高等农业教育,始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当时为振兴农学改良农事,
山东巡抚吴廷斌奏准,将济南农林学堂(地址济南东郊七里堡)改为山东省高等农业学
堂,并将农林试验场划归学堂兼管,以为学生实习之用。因初办尚无高等合格学生,
先设中等农、林、蚕3科,3年毕业升入高等学堂。学堂聘国内名人郑僻疆等为师,亦
聘有日本教师鲛岛、 西门。首届学生是济南农林学堂1906年8月招收的学生,考生多
为秀才。1909年(宣统元年)10月毕业,属正科甲种毕业生共78人,其中农科31人,林
科24人,蚕科23人。1910年正式招收中等正科学生升入高等农科,1912年毕业本科学
生81人,其中农科39人,林科42人。1908年,德国与中国学部合办青岛特别高等学堂,
设法政、 工、医、农林4科,于次年正式开学,并附设胶澳农事试验场,在农业、林
业、畜牧等方面曾引入较多的国外优良品种进行试验研究工作。该校先后毕业2 00余
人。1925年被停办。
民国时期,1913年山东省根据国民政府《实业学校令》的要求,改山东高等农业
学堂为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面向全省招生。至1926年,该校共招收农本科8个班,
林本科4个班, 蚕本科4个班,高等制丝科1个班,垦殖科1个班,甲种农科2个班,甲
种桑科6个班(毕业人数不详)。同年夏,山东省农、商、矿、工、医、法6所专门学校
合并为山东大学,下设5个学院、13个系。农学院设在济南,设农学研究和推广两部。
1930年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合并改为国立青岛大学,后又改称国立山东大学,农
学院仍设在济南。抗日战争期间,山东大学被迫迁往重庆,农学院停办。抗战胜利后,
1946年12月,山东大学迁回青岛,山东大学农学院也相继在青岛复课,设农艺、园艺、
水产3系。1947年9月,在济南又创建了一所独立建制的山东省立农学院,设农学、园
艺、森林3系,翌年春又增设农业经济系。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山东省政府省直
各部门分别派员随军进驻济南参加接管,由实业厅接管山东省立农学院。
在解放区, 为培养农业技术干部,于1948年6月,建立青州农业专科学校,济南
解放后,将青州农业专科学校并入山东省立农学院。

二、建国后的高等农业教育
建国后的山东高等农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的道
路。
建国初,将接管的山东省立农学院与青州农业专科学校和黄河水利专科学校合并,
建成新的山东省立农学院,1950年面向华东地区招生。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
教育部确定将山东大学农学院、齐鲁大学农业专科、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园艺系及
浙江大学的农学部分调整并入山东农学院,共设7个系,5个专修科。调整后的山东农
学院,增加了系、科,充实了师资队伍,扩大了学校规模,使山东省建成学科比较完
整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1958年因受“大跃进”的影响,农业教育出现了大哄大办极不稳定的局面,山东
的农业高校由1处猛增到9处。1959年,根据中央教育会议精神进行整顿,农业高校又
调整为3处(即山东农学院、莱阳农学院、昌潍农学院) 。同年,开展了“反右倾”。
1960年农业高校又增为9处。1961年,因国家经济发生困难进行第二次整顿。1962年8
月莱阳农学院恢复为中专。1963年昌潍农学院也恢复为中专,此期,农业高校只保留
山东农学院。1971年8月,昌潍农校再次升格为大专,1973年8月,该校又降格为中专。
“文化大革命”末期,莱阳农校又升格为莱阳农业大学。1978年4月改为莱阳农学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中央和省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农业教育坚持
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经过不断深化改革,使农业教育走向了稳定健康
发展的阶段。突出变化是:
1.重视发展高等农业教育,恢复高考招生,积极扩大办学规模:省委、省政府把
发展农业和教育并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加快发展高等农业教育,1983年9月,
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山东农学院改名为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也相应充实
加强。1983年10月,经教育厅批准,将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改建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
部学院。至1990年,山东省共有3处高等农业院校,这3所高等农业院校,根据农业生
产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为山东农业科研和生产发
挥了重要作用。为扩大办学规模,自1979年以来,省财政部门为山东农业大学、莱阳
农学院、 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投入的基建投资, 分别为2485.7万元、 1345万元和1
109.4万元, 使教学、科研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3处高校1990年招生1930人,比198
3年的1096人增加76%,1990年3校在校学生达5088人,比1983年的3532人扩大44%。
2.师资队伍得到充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949年,高等
农业院校只有教职工141人, 其中教师50人。1979年,教职工人数发展到1974人,其
中专任教师784人。 1990年,教职工总人数发展到3019人,其中专任教师1216人。从
1985年下半年开始,各高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
性。与此同时,还通过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广泛开展国际交往活动,参加国际学术会
议等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1980年经教育部、外交部批准,山东农业大学与美国肯
塔基州立大学农学院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该校还聘美国、日本、加拿大籍教师等来
校进行短期讲学。从1979年-1990年,该校有56人出国考察和访问;有432人在国内参
加进修并选派64人出国留学,大大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3.积极改革招生和毕业分配制度:从1983年起,根据农村的需要,将原来的全部
统招改为统招、定向两种形式并举的招生办法,并招收部分委培生和有实践经验的农
民学生。为了解决农业职业教育师资缺乏问题,从1985年起,采取推荐加考试的办法,
从农业职业中学毕业生中招收专科生,毕业后再回农职中学任教。
4.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院校新增了一些社会上
急需的针对性强的专业,通过专业调整,使偏重种植业,忽视养殖业、加工业,重生
产轻管理的人才培养状况得到了改善。高等院校在办好普通高教的同时,还通过办培
训部发展了成人教育,包括农业干部专修科、函授、专业证书班等,在育人方面发挥
了“短、平、快”的作用。
5.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山东农业高校在抓好教学工作
的同时, 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共建成有关作物栽培、生物遗传育种等学科的4个研
究所、13个研究室,承担了国家和省的许多重点科研项目。同时根据科研和教学需要
在30多个县建立了科技开发基地和150多个科研开发试验点, 加强了教育与科研生产
的结合,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为农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高等农业院校
(一)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它的前身可追溯到清末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山东高等农业学
堂的创建, 也是新中国建立后建立最早的第一所高等农业院校。1948年9月,山东省
政府实业厅接管了民国时期的山东省立农学院。建国后40多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经过多次调整、改革和扩建,先后沿革为山东农学院和山东农业大学。该校先后归教
育部、高教部、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双重领导,担负着面向全省和全国培养农业
技术人才的重任。
1948年济南解放后,山东省实业厅将原山东省立农学院与山东农林专科学校、黄
河水利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省立农学院,设5个系6个专修科。即除原有的
农艺、 园艺、森林3系外,又增设了农业化学和农田水利两系。并设合作、会计、气
象、水文、测绘、林业6个专修科。1949年9月增设了畜牧兽医系和畜牧兽医专修科。
1950年10月改称山东农学院,面向华东地区招生。1952年,全国进行高校院系调整,
山东农学院、山东大学农学院(除水产系外)、齐鲁大学农业专修科、南京大学园艺系、
金陵大学园艺系以及浙江大学的农学部分合并,扩建成新的山东农学院,设7个系5个
专修科。 即农学、林学、畜牧兽医、农业化学、农田水利、植物保护、园艺7个系,
同时设食用作物、 特用作物、林学、畜牧兽医和农田水利5个专修科。1958年10月,
山东农学院由济南迁至泰安,并与山东林学院、山东畜牧兽医学院、泰安农业专科学
校和泰安水利学校等有关学校合并, 组成山东农业大学。1959年5月山东农业大学又
改称为山东农学院。原并入山东农业大学的林业、畜牧兽医学院、农业专科学校和水
利学校皆恢复为中专建制。“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19 70
年停止招生。 1971年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学制2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经过整顿, 建立起正常教学秩序,1977年恢复本科学制。1983年9月27日,经省政府
批准, 将山东农学院改为山东农业大学,设8个系、12个专业。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
才,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为招收研究生单位。至1990年,该校共设8个系
31个专业。即有:
农学系:作物专业(本科)、作物师范(本科)、农业教育(专科)、种子专业(专科)。
植保系:植保专业(本科)、烟草专业(专科)。
土壤农化系:土壤与植物营养(本科)、土地资源(专科)、环境保护专业(专科)。
林学系:林学专业(本科) 、蚕桑专业(本科) 、园林绿化专业(本科)、林果师范
(专科)、林学师范(本科)。
园艺系:果树专业(本科)、蔬菜专业(本科)、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本科)、农产品
贮藏与加工(专科)、农产品加工师范(专科)。
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本科)、兽医专业(本科)、畜牧师范(本科)、兽医卫生检
验(专科)、畜禽饲养饲料(专科)、畜牧兽医师范(专科)、淡水养殖专业(专科)。
农业工程系:农业机械化专业(本科)、农村机电师范(本科)、农机师范(专科)。
农经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农业经济管理(专科)。1990年,在校学生达
3605人,其中研究生97人,本科生2813人,专科生695人。较1949年的在校生419人增
加7.6倍。
为提高教学质量,山东省把山东农业大学作为省属8个重点院校之一,重点投资,
重点配备师资力量。 国家投入该校的教育经费,据不完全统计,1951年-1990年共为
13379.3万元。其中1951年-1952年为282万元,“一五”期间为433万元,“二五”期
间为697.2万元, 三年调整时期为397.9万元,“三五”期间为526万元,“四五”期
间为702.2万元,“五五”期间为1099.2万元,“六五”期间为2537.8万元,“七五”
期间为6704万元。 另外,1984年还接受世界银行农业教育贷款290.5万美元,省财政
提供配套资金290万元。 学校基本建设随着投资的增加,不仅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
学科研条件也不断改善。自1958年10月迁到泰安重建校园至1990年,32年累计基建投
资2900万元, 完成各类校舍建筑面积17.34万平方米。在教学科研方面,建有各种实
验室66个,实验室使用面积1.11万平方米。还兴建了15万居里的钴60照射装置、大跨
度钢结构网温室、资源圃、观察场等。学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配套经费建起了7000
多平方米的中心实验大楼, 购置了价值6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的设备、设施
有很大发展。 到1990年,有各种精密仪器10925台件,价值1609万元,万元以上设备
165台件, 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15台件,为适应培养大批研究生的需要,提供
了较高水平的研究实验设施。图书馆建设也有很大发展,新建了现代化馆舍,增添了
现代化设备,图书馆藏书达46.66万册。另外在泰安和白马河还建有2个实习农场,耕
地面积达2255亩。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该校已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人数
1949年为215人,其中教师5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讲师22个,助教1 0人)。
1978年教职工总人数达1080人,其中专任教师371人 (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7人,讲
师116人,助教232人)。总人数及专任教师分别比1949年增长4倍和5.6倍。19 90年,
全校共有教职工1791人,其中专任教师727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67人,讲师161
人,助教367人)。总人数及专任教师比建国初,分别增长7.3倍和12倍,比1 978年分
别增长66%和96%。
在教学改革方面,建国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不断完善。建国初期,
主要学习苏联的办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推行“六时一贯制”(即上午上6节课,
下午不上课) 和5级记分法。1958年,改为“二、二、四、八”勤工俭学劳动制(即每
个学生在4年中参加16个月的劳动,一、二年级各2个月,三年级4个月,四年级8个月)。
因劳动时间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1962年,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加强了基础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1964年,根据全国教育会
议关于“学制要缩短、课程要精简,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的要求,重点解决
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摧
残, 1966年-1970年停止招生5年,从1971年招收工农兵学员,并缩短学制为2年,教
学质量下降。1971年,由于“四人帮”抛出了所谓教育战线上的“黑线专政论”,对
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为,全盘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
年教育工作的成就,提出了荒谬的“两个基本估计”,严重打击了广大教职工办学的
积极性,导致教学时数再度压缩。加之,1973年“四人帮”通过把交白卷的考生张铁
生诩为敢反文化考核的“英雄”。1974年,“四人帮”又在辽宁朝阳农学院抛出了所
谓“朝农经验”,提出“要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把学生培养成抓阶
级斗争的战士,在教育阵地上加强对资产阶级专政”等,使教学秩序极度混乱,尽管
农业教育战线的绝大多数教师、干部、学生同“左”倾错误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的破坏活动,进行了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抵制和斗争,但10年动乱的严重后果,使
该校少培养数千名学生,造成农业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影响了教学和生产水平
的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落实各项知识分子
政策的基础上,为探讨农业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路子,根据“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和“科教兴鲁”的要求,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是在
重点抓好本科教育的同时,打破单一办学的模式,面向经济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办学。
改革招生、分配制度,招收委培生、自费生、保送生和农技中等职业学校推荐生。在
分配制度方面,广泛实行“供需见面”和择优分配的原则。1980年设干部专修科,至
1990年培养毕业生1954人。1986年在德州地区设农业专科班(设农学、园艺专业) 。1
988年设专业证书班, 至1990年培养毕业生1704人。二是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调
整专业设置。先后增设了农产品加工贮藏、经济管理、农村金融、农业环保等专业,
加快了薄弱系科和专业的发展,扶持新兴边缘学科的成长。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
197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恢复为招收硕士研究生单位 (1954年曾开始招
收研究生,因“文化大革命”中断) 。1979年批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
种、蔬菜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家畜病理、家畜外科等学科为硕士学位授予权
专业点,并当年招生11人。1982年开始招收果树学硕士研究生。1985年招收昆虫学、
农药及农用化学制剂、造林学、森林生态学、动物营养学、动物生产学、兽医寄生虫
与寄生虫病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招收土壤学、作物营养与施肥、动物繁殖学、兽医
微生物与免疫学、兽医外科硕士研究生。1987年招收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同年
批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为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点。1990年招收生物化学硕士研
究生, 同年还批准农业机械化专业多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点,但当年未招生。到199
0年学校共有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16个, 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1个。199
0年有在学硕士研究生97人在学博士研究生3人。三是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
研工作,并广泛扩大校内外基地建设。学校成立了科学研究工作委员会,还成立了科
研处。 1978年-1981年,该校先后建立了遗传育种研究所、栽培生理研究所、烟草研
究室(1964年建立,“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工作中断,1982年重新建立)、植物病毒
研究室、果树栽培生理研究室、畜禽饲养饲料研究室、农业经济研究室、生物工程研
究室等9个研究机构。 因而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从1977年-199
0年, 该校取得科研成果156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4项,获部、省级奖励的78项,
厅级奖励的74项。为促进全省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例如,该校先后选育出的丰产、优质、抗病的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啤酒大麦、
马铃薯、甜椒、甘蓝等新品种24个,其中80年代所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山农辐63”,
1983年秋播面积达1673万亩,占全省麦田面积的28%。鲁麦1号、鲁麦5号、鲁麦8号、
鲁麦11号等小麦品种年推广面积达2500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在河北、
河南、苏北、皖北广泛种植。近几年该校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选育出的冬小麦新品种
“鲁麦15号”,居全国同类研究之首。余松烈教授主持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是在国内首创的高产栽培技术, 比传统的栽培技术增产20%,至1990年已在省内外累
计推广面积达3200多万亩。 李家文教授主持的《大白菜研究》 ,蒋先明教授主持的
《茄子生长规律研究》,陈瑞泰教授主持的《烟草黑胫病流行规律研究》等,均居全
国领先水平。还有适用于山丘果园缺肥缺水条件下应用的果树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
蔬菜无土栽培技术、营养液配方等配套技术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以菜青虫、玉米螟
和棉蚜为对象进行的害虫抗药性的研究,为中国提供了准确、快速、简便的研究害虫
抗性的方法, 并且研制成可以延缓上述3种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有效药剂。除了应用技
术研究成果之外,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亦有很大进展。例如,《麦类多
类型种质人工合成及其细胞遗传和染色体工程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
和好评。另外,《菏泽牡丹》、《中国的白菜》、《植物栽培生理学》、《家畜病理
组织学》等专著,均系著者几十年教学与科研的结晶,其研究水平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为了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该校还承担了《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
产综合栽培技术开发研究》、《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盐碱地棉花增产增收综合栽培
技术开发试验》 、 《山东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综合技术开发试验》、
《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试验》 等多项任务,并以平原、蒙阴、费县、鄄城等7个
县为基地,先后在全省建立了81个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基点,为当地农业生产发
展,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也为教师的科研,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创造了条件。四
是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农业
大学的国际交流和交往不断扩大。1980年经教育部、外交部批准,学校与美国肯塔基
大学农学院建立校际交流关系。中美双方协议交流内容,主要是人员及资料等方面的
交流。至1990年,两校已有两次学校代表团的互访,学校派往该院攻读学位的研究生
13名,访问学者13名。接待该院学生代表团7批共120余人,聘请库茨与宣树基两位教
授为学校名誉教授, 该院已有22名教授参加代表团或专程来山东农业大学讲学。 至
1990年,10多年来,学校已接待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考察团组和个人共
约120批, 近600人。按国家教委、农业部及省教委下达指标和通过世界银行第2期贷
款项目及校际关系等渠道向14个国家派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49名,访问学者
及进修人员53名; 派出访问考察团组7批25人,参加国际会议及考察的人员18人;聘
请来校讲学的专家教授20余人。
至1990年,该校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7050人,其中研究生225人,本科生11668人,
专科生5157人。另外,通过设立培训部、在职干部培训班、干部专修科、专业证书班
等形式培训各种人才16746人。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以来该校(院) 教
职工、毕业生及在校学生人数见表7-1。

山东农业大学教职工、毕业生及在校学生人数统计表
表7-1(1949年-1990年)
单位:人
┌───┬────────────────────┬──────────────┬──┐
│年份 │教职工人数 │毕业生数 │在校│
│ ├───┬───┬──┬───┬──┬──┼───┬───┬───┬──┤学生│
│ │教职工│专任 │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合计 │研究生│本科 │专科│ │
│ │总数 │教师 │ │ │ │ │ │ │ │ │ │
├───┼───┼───┼──┼───┼──┼──┼───┼───┼───┼──┼──┤
│1949 │215 │56 │12 │12 │22 │10 │123123│419 │ │ │ │
├───┼───┼───┼──┼───┼──┼──┼───┼───┼───┼──┼──┤
│1950 │212 │67 │10 │9 │23 │25 │18739 │148 │ │ │ │
├───┼───┼───┼──┼───┼──┼──┼───┼───┼───┼──┼──┤
│1951 │296 │86 │12 │13 │33 │28 │7659 │17 │ │ │ │
├───┼───┼───┼──┼───┼──┼──┼───┼───┼───┼──┼──┤
│1952 │427 │145 │30 │26 │42 │47 │175109│66 │562 │ │ │
├───┼───┼───┼──┼───┼──┼──┼───┼───┼───┼──┼──┤
│1953 │430 │147 │31 │27 │45 │44 │11544 │71 │606 │ │ │
├───┼───┼───┼──┼───┼──┼──┼───┼───┼───┼──┼──┤
│1954 │438 │162 │25 │25 │44 │68 │229184│45 │591 │ │ │
├───┼───┼───┼──┼───┼──┼──┼───┼───┼───┼──┼──┤
│1955 │558 │177 │23 │23 │43 │88 │130130│ │1328 │ │ │
├───┼───┼───┼──┼───┼──┼──┼───┼───┼───┼──┼──┤
│1956 │443 │219 │21 │22 │59 │117 │127127│ │1328 │ │ │
├───┼───┼───┼──┼───┼──┼──┼───┼───┼───┼──┼──┤
│1957 │550 │286 │22 │22 │56 │186 │109 │3 │106142│ │ │
│ │ │ │ │ │ │ │ │ │8 │ │ │
├───┼───┼───┼──┼───┼──┼──┼───┼───┼───┼──┼──┤
│1958 │513 │257 │16 │18 │38 │185 │142142│ │1564 │ │ │
├───┼───┼───┼──┼───┼──┼──┼───┼───┼───┼──┼──┤
│1959 │618 │297 │15 │20 │39 │223 │247247│ │1938 │ │ │
├───┼───┼───┼──┼───┼──┼──┼───┼───┼───┼──┼──┤
│1960 │555 │317 │12 │18 │58 │229 │631631│ │1903 │ │ │
├───┼───┼───┼──┼───┼──┼──┼───┼───┼───┼──┼──┤
│1961 │864 │363 │14 │20 │62 │267 │244244│ │2116 │ │ │
├───┼───┼───┼──┼───┼──┼──┼───┼───┼───┼──┼──┤
│1962 │758 │326 │14 │25 │66 │221 │556556│ │1671 │ │ │
├───┼───┼───┼──┼───┼──┼──┼───┼───┼───┼──┼──┤
│1963 │714 │317 │13 │25 │67 │212 │297297│ │1733 │ │ │
├───┼───┼───┼──┼───┼──┼──┼───┼───┼───┼──┼──┤
│1964 │701 │292 │13 │23 │64 │192 │598598│ │1633 │ │ │
├───┼───┼───┼──┼───┼──┼──┼───┼───┼───┼──┼──┤
│1965 │692 │290 │12 │22 │64 │192 │430430│ │1653 │ │ │
├───┼───┼───┼──┼───┼──┼──┼───┼───┼───┼──┼──┤
│196630│2 │307165│ │ │ │ │ │ │ │ │ │
│9 │ │3 │ │ │ │ │ │ │ │ │ │
└───┴───┴───┴──┴───┴──┴──┴───┴───┴───┴──┴──┘
┌───┬──┬───┬──┬──┬──┬───┬───┬──┬─┬─┬─┐
│196737│ │373 │ │1349│ │ │ │ │ │ │ │
│3 │ │ │ │ │ │ │ │ │ │ │ │
├───┼──┼───┼──┼──┼──┼───┼───┼──┼─┼─┼─┤
│196845│4 │455 │ │518 │ │ │ │ │ │ │ │
│9 │ │ │ │ │ │ │ │ │ │ │ │
├───┼──┼───┼──┼──┼──┼───┼───┼──┼─┼─┼─┤
│196933│ │333 │ │518 │ │ │ │ │ │ │ │
│3 │ │ │ │ │ │ │ │ │ │ │ │
├───┼──┼───┼──┼──┼──┼───┼───┼──┼─┼─┼─┤
│197052│ │529 │ │0 │ │ │ │ │ │ │ │
│9 │ │ │ │ │ │ │ │ │ │ │ │
├───┼──┼───┼──┼──┼──┼───┼───┼──┼─┼─┼─┤
│197141│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1972 │913 │379 │13 │25 │84 │257957│ │ │ │ │ │
├───┼──┼───┼──┼──┼──┼───┼───┼──┼─┼─┼─┤
│1973 │967 │395 │13 │26 │82 │274 │416416│978 │ │ │ │
├───┼──┼───┼──┼──┼──┼───┼───┼──┼─┼─┼─┤
│1974 │837 │327330│835 │ │ │ │ │ │ │ │ │
│ │ │330 │ │ │ │ │ │ │ │ │ │
├───┼──┼───┼──┼──┼──┼───┼───┼──┼─┼─┼─┤
│1975 │880 │331858│1392│ │ │ │ │ │ │ │ │
│ │ │5 │ │ │ │ │ │ │ │ │ │
├───┼──┼───┼──┼──┼──┼───┼───┼──┼─┼─┼─┤
│1976 │952 │315382│1392│ │ │ │ │ │ │ │ │
│ │ │382 │ │ │ │ │ │ │ │ │ │
├───┼──┼───┼──┼──┼──┼───┼───┼──┼─┼─┼─┤
│197744│1474│ │ │ │ │ │ │ │ │ │ │
│8448 │ │ │ │ │ │ │ │ │ │ │ │
├───┼──┼───┼──┼──┼──┼───┼───┼──┼─┼─┼─┤
│1978 │1080│371 │6 │17 │116 │232 │484484│1849│ │ │ │
└───┴──┴───┴──┴──┴──┴───┴───┴──┴─┴─┴─┘

续表
┌───┬────────────────────┬──────────────┬──┐
│年份 │教职工人数 │毕业生数 │在校│
│ ├───┬───┬──┬───┬──┬──┼───┬───┬───┬──┤学生│
│ │教职工│专任 │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合计 │研究生│本科 │专科│ │
│ │总数 │教师 │ │ │ │ │ │ │ │ │ │
├───┼───┼───┼──┼───┼──┼──┼───┼───┼───┼──┼──┤
│1979 │1153 │438 │8 │18 │212 │200 │139139│1872 │ │ │ │
├───┼───┼───┼──┼───┼──┼──┼───┼───┼───┼──┼──┤
│1980 │1201 │479 │10 │17 │245 │207 │3838 │2291 │ │ │ │
├───┼───┼───┼──┼───┼──┼──┼───┼───┼───┼──┼──┤
│1981 │1278 │443 │12 │43 │201 │187 │686686│ │2935 │ │ │
├───┼───┼───┼──┼───┼──┼──┼───┼───┼───┼──┼──┤
│1982 │1403 │506 │12 │42 │222 │230 │725 │11 │714 │ │2935│
├───┼───┼───┼──┼───┼──┼──┼───┼───┼───┼──┼──┤
│1983 │1440 │519 │12 │42 │225 │240 │419 │3 │416220│ │ │
│ │ │ │ │ │ │ │ │ │6 │ │ │
├───┼───┼───┼──┼───┼──┼──┼───┼───┼───┼──┼──┤
│1984 │1531 │578 │13 │40 │223 │302 │426 │10 │416269│ │ │
│ │ │ │ │ │ │ │ │ │2 │ │ │
├───┼───┼───┼──┼───┼──┼──┼───┼───┼───┼──┼──┤
│1985 │1617 │621 │13 │39 │219 │350 │442 │9 │373 │60 │3970│
├───┼───┼───┼──┼───┼──┼──┼───┼───┼───┼──┼──┤
│1986 │1737 │684 │12 │39 │209 │424 │871 │8 │598 │265 │3970│
├───┼───┼───┼──┼───┼──┼──┼───┼───┼───┼──┼──┤
│1987 │1761 │679 │20 │130 │180 │349 │1071 │15 │483 │573 │3882│
├───┼───┼───┼──┼───┼──┼──┼───┼───┼───┼──┼──┤
│1988 │1755 │689 │26 │153 │185 │325 │1397 │66 │757 │574 │3736│
├───┼───┼───┼──┼───┼──┼──┼───┼───┼───┼──┼──┤
│1989 │1808 │718 │37 │153 │187 │341 │1165 │50 │617 │498 │3602│
├───┼───┼───┼──┼───┼──┼──┼───┼───┼───┼──┼──┤
│1990 │1791 │727 │32 │167 │161 │367 │1107 │44 │668 │395 │3605│
├───┼───┼───┼──┼───┼──┼──┼───┼───┼───┼──┼──┤
│合计17│225 │11668 │5157│ │ │ │ │ │ │ │ │
│050 │ │ │ │ │ │ │ │ │ │ │ │
└───┴───┴───┴──┴───┴──┴──┴───┴───┴───┴──┴──┘

(二)莱阳农学院
莱阳农学院是在莱阳农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高等农业院校。1951年始
设莱阳农业学校, 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为高等农业院校,隶属省和地区双
重领导。1962年8月曾下马恢复为莱阳农业学校,隶属烟台专署领导。1976年5月,经
山东省委批准升格为莱阳农业大学, 培养专科生,隶属烟台地区领导。1978年4月又
改为莱阳农学院,收归省农业厅领导。该院专业设置,1978年设农学、园艺、畜牧兽
医、农业机械化4个系和农学、果树、畜牧、兽医、农业机械化5个专业(均为本科)。
1984年增设植物保护、农业经济管理两个系和果树植物保护、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教
育3个专业(专科) 。1985年又增设果品贮藏加工专业(专科)。1987年,按照国家修订
的专业目录,农学专业改名为作物专业,农业机械化系更名为农业工程系,并增设了
农村建筑工程专业(专科)。1988年增设蔬菜和畜禽饲养饲料专业(专科)。1989年,农
业机械化专业更名为农机设计与制造专门化专业。 到1990年,该院共设6个系,16个
专业,已经形成比较合理的专业设置,适应了农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即
有:
农学系:农学专业(本科) 、作物专业(本科) 、蔬菜专业(专科)、农业教育专业
(专科、师资班)。
园艺系:果树专业(本科) 、果品贮藏与加工专业(专科) 、果品贮藏与加工专业
(专科、师资班)。
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本科)、兽医专业(本科)、畜禽饲养饲料专业(专科)。
农业工程系:农业机械化专业(本科)、农机设计与制造专门化专业(本科)、农村
建筑专业(专科)、农村建筑专业(专科、师资班)。
植保系:果树保护专业(专科)。
农经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专科)。
在教学改革方面,1958年9月改为农学院后,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掖县、
蓬莱、牟平、莱阳、威海等县、市的农村公社建立了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
合基点和技术传授站。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开展教学、
科研、推广三结合的要求,建立了科研管理制度,制订了《学院科研管理试行条例》。
到1990年, 教学和科研人员共承担科研项目209项。有25项科研成果获省厅级以上奖
励。其中,牧医系讲师王爱本在1989年主持的《生物组织粘合剂的研究与初步应用》,
应用于兽医外科手术切口粘合取得成功。被我国兽医外科研究会列为1989年取得的重
大成果之一,荣获199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发明展览会铜牌奖。在推广粮
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和推广果树优良苗木、丰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樱
桃丰产栽培技术和短枝型苹果丰产栽培技术等方面均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师资队伍。至1990年,该院有专任教师34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5人,讲师
77人,助教199人。建有实验室55个,拥有仪器设备4099台(件),总价值728万元。电
教室已具有较大规模, 自制或收集各类教学片及资料片2000余部,有8部在全省、全
国评比中获奖。 1989年获全国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89年建成的1万居里的
钴60辐射室,为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建立了供学生实习的农场、机器修造厂、畜牧
场、 兽医院和家畜配种站及国家级“山东省食用菌菌种场”。图书馆藏书达23.18万
册。
教育事业费投资。 1952年-1990年,39年累计投资6108.41万元。其中,1952年1
4.74万元,“一五”期间为103.68万元,“二五”期间为245.76万元,三年调整时期
为64.62万元, “三五”期间为111.46万元,“四五”期间为217.96万元,“五五”
期间为594.59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费大幅度增加,“六五”期间
投资为1492.60万元,“七五”期间投资为3263.00万元。基本建设投资累计1438.5万
元,其中1979年-1990年为1345万元。
至1990年,该校共培养毕业生12892人,其中本科生3491人、专科生2580人(含社
来社去专科生652人)、中专生6821人(含社来社去中专生5138人)。举办各种类型培训
班20多期,共培训专门技术人员9000余人。该院建院以来教职工、毕业生及在校学生
人数见表7-2。
莱阳农学院教职工、毕业生及在校学生人数统计表
表7-2(1978年-1990年)
单位:人
┌──┬─────────────────────────┬────────┬──┐
│年份│教职工人数 │毕业人数 │在校│
│ ├───┬───┬──┬───┬───┬──┬───┼──┬──┬──┤学生│
│ │教职工│专任 │教授│副教授│讲师 │助教│教员 │合计│本科│专科│ │
│ │ │教师 │ │ │ │ │ │ │ │ │ │
│ │总数 │ │ │ │ │ │ │ │ │ │ │
├──┼───┼───┼──┼───┼───┼──┼───┼──┼──┼──┼──┤
│1978│483 │166 │ │ │46 │71 │49 │ │ │ │933 │
├──┼───┼───┼──┼───┼───┼──┼───┼──┼──┼──┼──┤
│1979│383 │1884 │41 │95 │48 │ │ │ │1233│ │ │
├──┼───┼───┼──┼───┼───┼──┼───┼──┼──┼──┼──┤
│1980│635 │1906 │58 │95 │311481│ │ │ │ │ │ │
├──┼───┼───┼──┼───┼───┼──┼───┼──┼──┼──┼──┤
│1981│674 │1935 │84 │86 │181718│ │ │ │ │ │ │
├──┼───┼───┼──┼───┼───┼──┼───┼──┼──┼──┼──┤
│1982│785 │2679 │79 │150 │29 │922 │922109│ │ │ │ │
│ │ │ │ │ │ │ │6 │ │ │ │ │
├──┼───┼───┼──┼───┼───┼──┼───┼──┼──┼──┼──┤
│1983│807 │2748 │93 │150 │23 │306 │306114│ │ │ │ │
│ │ │ │ │ │ │ │1 │ │ │ │ │
├──┼───┼───┼──┼───┼───┼──┼───┼──┼──┼──┼──┤
│1984│840 │2928 │95 │176 │13 │239 │239132│ │ │ │ │
│ │ │ │ │ │ │ │6 │ │ │ │ │
├──┼───┼───┼──┼───┼───┼──┼───┼──┼──┼──┼──┤
│1985│867 │2868 │88 │177 │13 │275 │243 │32 │1703│ │ │
├──┼───┼───┼──┼───┼───┼──┼───┼──┼──┼──┼──┤
│1986│916 │31414 │82 │209 │9 │467 │301 │166 │1861│ │ │
├──┼───┼───┼──┼───┼───┼──┼───┼──┼──┼──┼──┤
│1987│948 │335 │3 │46 │82 │204 │ │729 │318 │411 │1692│
├──┼───┼───┼──┼───┼───┼──┼───┼──┼──┼──┼──┤
│1988│971 │332 │3 │47 │100 │182 │ │614 │260 │354 │1667│
├──┼───┼───┼──┼───┼───┼──┼───┼──┼──┼──┼──┤
│1989│998 │334 │4 │65 │78 │187 │ │520 │235 │285 │1677│
├──┼───┼───┼──┼───┼───┼──┼───┼──┼──┼──┼──┤
│1990│1024 │346 │5 │65 │77 │199 │ │608 │276 │332 │1618│
├──┼───┼───┼──┼───┼───┼──┼───┼──┼──┼──┼──┤
│合计│ │ │ │ │ │ │ │4680│3100│1580│ │
└──┴───┴───┴──┴───┴───┴──┴───┴──┴──┴──┴──┘

(三)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山东省农业干部学校。1962年,省
级机构精简时, 该校并入山东省行政干部学校。1971年6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将省
农林干部学校改为“五七” 干部学校,1976年1月,该校由济南迁至齐河县“五七”
农场, 改称山东省级机关“五七”干校。1979年4月经省委组织部批准,山东省级机
关“五七”干部学校,改为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1983年10月,山东省政府决定将省
农林干校升格为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隶属省农业厅领导。1990年12月,校址由齐
河县迁至济南市历城区洪楼镇,培养在职农业管理干部,学制2年。1984年开始招生,
学员修业期满考试及格者发给毕业文凭,承认大专学历,仍回原单位工作。
1983年,该院设有农业经济管理和农学两个专业。1990年,设有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生产管理、 农业系统工程、乡镇企业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和土地管理6个专业。
该院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学院设有农业
系统工程研究所和农村经济研究所。该院开展的《盐碱地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试验》、
《半硬质胚乳高赖氨酸玉米品质育种》、《棉花优质高产结铃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
《中国县级经济管理学》、《农业发展战略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等,均取得了科研
成果。
学院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成人教育“一要改革、二要发展”的指示精神,不断扩大
学校建设, 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至1990年,全院共有教职工384
人(其中校本部教职工300人) ,专任教师9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0人、讲师3
1人、 助教38人,在校学生1247人。建有实验室5个,有供学生实习的农场1处。院内
图书馆藏书8万余册。在教育经费方面,1982年-1990年,国家共投资1109万元。
至1990年,该校为全省培养了一大批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农林干部学校时期,
共培养各级干部3414人。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时期,共培养学员、学生8467人,其中,
干部专修科739人,电教大专1186人,大专《专业证书》班1056人。中专毕业生526人,
中专《专业证书》班876人,岗位培训2109人,短期培训1975人。
(四)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
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是1958年8月在德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基础上建立的, 当年设
有农机修理和农机运用两个专业。1959年改为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仅设农业机
械化1个专业。 1962年9月1日恢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名称,同时转入山东农学院农
机化专业和莱阳农学院农机化专业学生共171名。 同年11月该院由德州市迁往淄博市
张店。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停课,并停止招生达6年。1970年2月该校迁
往兖州。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为省属高等院校。1975年
底迁回淄博市原地址继续办学。设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制造两个系,有农业机械设计与
制造、拖拉机设计与制造、农业机械制造工艺、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拖拉机和
汽车修理6个专业。 到1985年底发展到3个系、7个专业。农用电力系设有汽车与拖拉
机、 汽车运用工程、农用机电师资3个专业;农用机械制造系设有农机设计与制造、
机制工艺及设备两个专业;农业机械化系设有农业机械化、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两个专
业;干部专修科设有农业机械化系的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农用动力系的汽车运用修理
专业; 委托代培的有农用动力系的农用机电专业。1985年底,该校建筑面积近7万平
方米,共有教职工591名,其中专任教师219名,科研人员60名。图书馆藏书22万册,
教研室26个、实验室21个,实验设备近3000台(件)。到1985年底已累计培养各类毕业
生4260人,其中中专生1303人、专科生844人、本科生2113人。至1990年,该院共设6
个系、17个专业 (其中本科9个、专科8个) 。全院共有教职工747人,其中专任教师3
2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5人、讲师105人、助教153人、其他15人) 。自建校至
1990年底,累计共培养各类毕业生7014人,其中:本科生3514人、专科生2197人、中
专生1303人。1990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改名为“山东工
程学院”,原有农机类专业继续保留并加强,隶属关系由省农机局改为省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