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畜禽寄生虫病和非传染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136&run=13

一、畜禽寄生虫病
1954年在青岛屠宰场检出囊虫病猪4852头, 占检查总数的0.47%。1955年、1957
年在临沂、 济宁等地区进行畜禽寄生虫病情调查,牛羊疥癣较为严重,5年间发病死
亡耕牛38700头, 病羊64000只,死亡931只。牛羊肝片吸虫的感染率也很高,在临沂
地区成年牛达100%, 幼牛40%~60%,绵羊感染率在60%。还查出鸡和兔的球虫病,并
提出了全面防治耕牛疥癣的要求,开展大规模治疗工作。1971年兖州肉联厂调查,肥
猪蛔虫感染率为80%。1980年对枣庄进行调查,牛肝片吸虫感染率为42.8%,鸡球虫病
约占雏鸡总数的60%, 占养鸡总数的10%。1980年-1984年省畜牧兽医工作站根据修订
的《畜禽寄生虫检验操作规程》,在全省13个地市、94个县(市)、269个公社全面开展
调查,共检查畜禽粪便42527头份,剖检畜禽2983头(只),初步摸清畜禽寄生虫种类、
分布情况和感染程度。 全省已查出并鉴定畜禽寄生虫236种,分属5门、9纲、18目、
72科、 124属。对流行范围较广、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如猪蛔虫病、猪肺丝虫病、
牛羊肝片吸虫病、疥癣、鸡蛔虫病、鸡绦虫病、鸡兔球虫病等,通过驱虫药试验后,
全面开展了预防驱虫工作,1982年-1990年共驱虫45268万头(只),获得了较好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猪囊虫病
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全省普遍存在。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养猪“连
茅圈”和养跑猪的习惯,因此感染率比较高。1955年根据农业部《加强防治猪囊虫病
的通知》,省农业厅将此病列入畜疫防治规划。1965年省商业厅、卫生厅、农业厅对
济南、青岛、兖州、益都4个肉联厂进行宰后调查:1963年检出率为1.98%,1964年检
出率为3.33%,1965年检出率为3.7%,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1966年2月省卫生厅、农
业厅、商业厅联合下达《关于我省猪囊虫病情况及今后加强预防工作的通知》,根据
其寄生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开展对人群的“驱绦灭囊”;养猪有圈,圈厕分
开,禁止放跑猪;严格肉品检验,处理病猪肉;加强收购和集市生猪检疫,禁止病畜
肉进入交易市场。 随着防治措施的逐步落实,猪囊虫病检出率有所下降。1976年-19
77年该病的检出率又有上升, 在一些发病较严重的县,如茌平、齐河、阳信、历城、
临邑、 高青、惠民、平原、邹平、庆云等县,检出率都在5%左右。1980年-1990年省
属肉联厂的检出率均在1%以下。
(二)牛羊肝片形吸虫病
1954年全省有9个县发生该病,发病牛4852头,死亡1220头,致死率为25.1 4%。
1962年栖霞县报告发现肝片吸虫引起牛死亡。1963年临沂地区肝片吸虫流行严重,临
沂、 沂南、临沭、苍山、郯城、平邑等县普遍流行。1963年-1964年冬临沂地区因此
病死亡牛达12000头。 1965年无棣、临清、桓台、阳信、高青、胶县、平度、临邑等
县发病牛23207头,发病率为4.32%。1975年-1976年临沂、郯城、苍山、费县等4个县
发病牛13217头,死亡565头,致死率4.2%。1977年-1981年全省共有70多个县(市、区)
发生本病,5年间发病牛羊数共达27万多头,平均发病率为5%,致死率为1.83%。
自1963年开始用六氯乙烷驱除牛的肝片吸虫、四氯化碳石蜡油注射液驱除羊的肝
片吸虫,取得较好的效果。1975年开始改用硝氯酚(拜耳9015)或硫双二氯酚驱除牛羊
肝片吸虫,效果很好。同时改善牛羊的饲养管理,不饮汪水、河水,作好牛羊粪便的
发酵处理,消灭椎实螺。1984年以后虽然每年仍有该病发生,但寄生强度和死亡率都
大大降低。
(三)牛焦虫病
1953年济南乳牛场发生泰勒氏焦虫病, 并引起部分乳牛死亡。1954年有6个县发
生牛焦虫病。1957年蒙阴县发生该病。1960年以后, 泰安、历城、章丘、东平等县先
后发生泰勒氏焦虫病,以后逐步扩散,遍及全省12个地市,从1973年到1979年共发病
7898头, 其中1977年临沂、泰安、昌潍、惠民、烟台、济宁、淄博、济南等8个地市
24个县发病达1193头, 死亡147头。 1984年栖霞县发生牛焦虫病235头,死亡10头,
1985年发病牛494头, 死亡25头。通过重点调查,山东省焦虫带虫率较高,1988年在
15个县疫病普查, 采样镜检2221头牛,检出带虫牛34头,可疑带虫牛2头,带虫率为
1.5%,目前查出的牛焦虫有双芽巴贝西焦虫和环形泰勒氏焦虫,双芽巴贝西焦虫主要
分布于沂源、沂水、蒙阴一带,环形泰勒氏焦虫主要分布于济南、泰安、青岛、惠民
和临沂部分县。马的焦虫还有马巴贝西焦虫,主要分布于惠民地区。过去曾使用黄色
素、台盼蓝、阿卡普林等药剂治疗该病,后改为血虫净(贝尼尔)效果较好,1987年在
栖霞县进行了“牛焦虫散”驱除牛焦虫的试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疥癣
50年代初期在全省普遍发生,以耕牛发病较多,羊次之。据疫情资料统计1954年
-1958年5年间共死亡耕牛38700多头,每年发病牛都在15万头以上,全省发病率在4%~
7%,病羊64000只,死亡931只。发病最多的1957年病牛达54.8万头,发病县有105个,
发病率高达19.43%, 病羊48537只,发病县54个。1955年省农业厅决定全面开展防治
牛羊疥癣病,拨专款购买硫磺、煤油、敌百虫、石灰硫磺合剂等治疗药品,开展大规
模治疗工作。到1963年发病率显著下降,基本控制了本病。
据1982年全省疫病普查,马的疥癣基本没有发生,牛、羊、猪、兔的疥癣均有发
生。1988年牛疥癣在2个县发生,病牛215头,死亡4头。在15个县采样镜检羊222 9只,
检出疥癣羊58只,检出率为2.6%;采样镜检兔2641只,检出兔疥癣37只,检出率为1.4
%。
(五)球虫病
鸡球虫病全省各地均有发生。 1949年有崂山、沂南、平邑、乳山4个县19个乡发
生,发病鸡18995只,死亡6943只;1960年7个县59个乡发病53799只,死亡17067只;
1970年11个县151个乡发病423710只, 死亡83947只;1980年46个县486个乡发病1833
326只, 死亡271276只;1989年94个县1153个乡发病5633209只,死亡580369只。从1
949年到1990年该病的发病和死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兔的球虫病自1954年-1990年全省各地均有发生, 疫情范围逐渐扩大,1987年有
83个县874个乡镇发病130多万只,发病率为6.96%,死亡1.9万多只,死亡率0.1%。由
于应用了氯苯胍、兔球丹等药物及时治疗,发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1981年
的40%下降到1990年的10%。致死率由1960年的68.9%下降到1990年的8.2%。

二、非传染病
(一)中毒病
植物性中毒。1964年全省发生牛黑斑病地瓜中毒,发病5619头,死亡1957头,致
死率34.8%。 同年发生马属动物霉玉米中毒,发病231头,死亡88头,致死率38.1%。
1978年全省因霉玉米中毒,发病牲畜3442头,死亡1635头,致死率为47.5%。19 64年
-1978年博山区、日照市因耕牛吃食嫩柞栎树叶发生中毒,先后发病122头,死亡67头。
1978年-1981年郓城县发生泰青杨叶中毒,共发病羊409只,死亡205只。在产棉区如曹
县、巨野常常发生棉籽饼中毒,如1980年菏泽地区发生猪棉籽饼中毒约5万头左右。
农药中毒。60年代以来使用农药品种逐渐增多, 畜禽农药中毒也随之增加,有机
磷、有机氯、有机氟等农药喷洒农作物灭虫、拌种或用农药为畜禽灭虱、灭蚊蝇以及
污染了饲料、水源、饲养用具都曾引起畜禽中毒。1968年开始在产棉区用氟乙酰胺喷
洒棉田灭虫, 1969年即发现畜禽中毒。1972年2月至1973年4月对临清、高密、曹县、
禹城等11个县111个村调查统计,中毒大牲畜498头,死亡319头。1977年8月省卫生厅
下达文件停止氟乙酰胺的生产和使用,减少了中毒事件的发生。另外在集体养猪场还
时常发生亚硝酸盐或食盐中毒。

(二)代谢病
50年代由于农民分散喂养畜禽,而且数量较少,饲料多样化,代谢病很少发生。
60年代以来多发生在集体饲养场、规模化畜禽饲养场。牛常发生的有骨软症、维生素
A缺乏症(夜盲)和尿结石症。猪常发生的有硒缺乏症、维生素B缺乏症及尿结石症。鸡
常发生的有维生素B缺乏症、维生素E缺乏症和钙磷代谢失调引起的猝死症。马属动物
常发生的有妊娠毒血症。
(三)普通病
包括内科、外科和母畜产科病。畜禽普通病的发生情况,内科病以消化系统疾病
较多,呼吸系统次之,外科病以一般外伤和肢蹄病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