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劳动力资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13&run=13

山东省农业劳动力数量直接与人口消长有关,人口消长则受社会局势、农村经济、
人口政策、医疗卫生等的影响。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受制于教育和医疗卫生。
农业劳动力的统计范围,按山东省统计局等联合编写的《农村统计一套表指标解
释》,即男16岁~59岁、女16岁~54岁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者(不含在校学生)以及不足
或超过上述年龄而实际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数。

一、劳动力数量
(一)劳动力数量变化
近代和现代山东省农业劳动力总的趋势是逐步增长。其间因近代战争,和50年代
末“大跃进”运动及60年代初经济困难的影响,造成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下降。
从1840年至清末,山东省总人口只有3200万~3800万人,农业劳动力在1100万~
1200万人。抗日战争中的1941年,人口仍只有3721万人,农业劳动力也不可能增加。
新中国建立后农业劳动力逐年增多,1957年山东总人口5372.9万人,农业劳动力已达
1568万人。至1959年总人口5372.5万人,农业劳动力下降到1076万人,为建国后最低
点。减少的原因:一是“大跃进”运动时,城市大上工业,从农村招工;二是1959年
农村部分青壮年流向东北谋生;三是部分地方农村生活极度困难,有些农民因病丧失
劳动能力或非正常死亡。
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后,农业经济逐步好转。
1962年总人口增至5425.7万人,农业劳动力恢复发展到1600万人以上。1969年开始,
劳动力超过2000万人。由于60年代中后期人口生育出现高峰,造成80年代前期农业劳
动力急剧增长。 1981年达到2508万人,比20年前增加50%以上。最高点1983年达到29
51万人,为1949年的1.99倍,为1959年的2.74倍。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二、
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劳动力逐步有所转移,80年代后期回落到2500万人左右。199 0
年为2586万人。
(二)劳动力与人口、耕地的比率
农业劳动力占人口的比率,与劳动力数量变化动态有关,但比率的变幅远远小于
劳动力的变幅。 50年代~60年代的正常年份,农业劳动力均占总人口的32%左右。19
59年降至20%。 70年代在33%~36%之间;1983年达39%,为最高峰;以后即降至31%左
右。1990年为30.4%。
农业劳动力占农业人口的比率动态,与占总人口比率的基本趋势一致。
劳动力与耕地的比率,1949年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8.82亩。至“一五”期末
为8.76亩,已出现减少趋势。以后除了1959、1960年因劳动力锐减而负担耕地增加外,
其余年份多为逐年减少。据80年代中期土壤普查的耕地数计算,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
耕地只有4.4亩(按统计耕地算,只有3.7亩)。据土地管理部门1990年的土地资源调查
耕地数计算,虽然劳动力有些转移,但平均负担耕地仍只有4.53亩。
40多年间,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率变化不大,而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减少近
50%, 一方面说明人口和劳动力都增长迅速而耕地逐步减少;另一方面也说明广大农
村劳动力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始终比较牢固,剩余劳动力还缺乏有效的转移出路,也影
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劳动力素质
农业劳动力的文化和健康状况,没有直接的专项调查统计资料,仅能从有关农村
人口的调查和按年龄分组统计中反映出大体情形。
(一)文化状况
从古代到近代,农村中文化知识几乎为地主阶级所专有。直到50年代前期,山东
农村持小学文化者也属稀有。以后由于推广普及教育,文化程度有很大提高。1984年
和1990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变化见表1-2。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比率表
表1-2
单位:%
┌──┬─────┬────┬────┬────┬────┬────┐
│年份│文盲半文盲│小学程度│初中程度│高中程度│中专程度│大专程度│
├──┼─────┼────┼────┼────┼────┼────┤
│1984│25.08 │40.44 │27.40 │7.06 │- │0.02 │
├──┼─────┼────┼────┼────┼────┼────┤
│1990│18.24 │37.08 │36.03 │7.65 │0.90 │0.10 │
└──┴─────┴────┴────┴────┴────┴────┘

文化程度的地域分布甚不平衡。总的历史趋势是胶东半岛和铁路沿线高,鲁西平
原和鲁中山区低,其中鲁西南和沂蒙山区最低。这个趋势至80年代仍未改变。据1982
年调查统计, 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率,最高的烟台地区为71.7%,其次淄
博市为69.4%,最低的菏泽地区和临沂地区,只占42.6%和47.9%。
乡村和城市相比,文化程度的结构仍然悬殊。1987年城市高中生比率为县以下的
1.97倍。
(二)健康状况
新中国建立后40多年来,山东省城乡人口健康状况均有显著改善,但农村仍逊于
城市。
农村青年生长发育状况, 1979年17岁男女平均身高仅为160.2厘米, 体重仅为
50.3公斤, 至1985年已分别增加到161.7厘米和53.3公斤,但比同期同龄城市青年,
身高仍矮3.2厘米,体重仍少1.3公斤。
人口死亡率, 1928年-1933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农经系调查,山东省人口死亡率高
达到29‰。新中国建立初期,人口死亡率已降至12.2‰。1987年人口死亡率5.64‰。
其中城市5.37‰,农村5.69‰,农村比城市高0.32个千分点。按劳动力年龄范围统计,
80年代50岁~59岁的死亡率高于总人口死亡率,49岁以下的死亡率低于总人口死亡率,
说明劳动力在50岁以前比较健康。
平均预期寿命,1931年山东省只有35岁左右,50年代即已接近60岁,1987年达到
71岁。但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低于城市。1975年济南市区和郊区的调查,农村男性
平均预期寿命比城市低9.21岁,女性比城市低7.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