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蜜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121&run=13

一、新中国建立前养蜂业
山东农家饲养的蜜蜂,均属野生蜜蜂经人工驯化繁衍的蜂种,俗称土蜂或黄蜂,
即中华蜜蜂。饲养方法比较简陋,多以泥土或条柳筑小屋。早期的蜜屋多为固定式,
不能移动,使采蜜范围受到很大约束。
清朝晚期随着国外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国外蜂种也传入山东。民国以后国民党政
府鼓励私人开办蜂场,传授养蜂知识,济南、青岛私人开始兴办蜂场,当时蜂蜜还是
出口贸易产品。 1929年8月国民党政府工商部在青岛设立商品检验局,规定出口的蜂
蜜必须进行检验。在20年代~30年代山东养蜂数量有较大发展,其中外来蜂种也占一
定比例。由于养蜂业的发展,日本蜂群大量涌入,据《中国养蜂史上的几个问题》所
述(刊于《中国农史》1987年第4期) ,仅1930年由日本引进的意大利蜂达到11万群,
因检验不严,养蜂技术水平低,蜂病四起,流行甚速,导致大批死亡,群众损失严重,
阻碍了养蜂业的发展。1931年山东省政府农矿厅制订印发了《提倡养蜂办法》,并转
发了国民党政府制订的《蜂种制造取缔规则》,还核准济南中华女子蜂业合作社开设
济南蜂业传习所,传授新法养蜂,为各县培养女子养蜂人才。同年济南成立山东养蜂
研究会。据山东省政府实业厅统计,1933年全省养蜂场97处,共有蜂群5161箱, 其中
外来种5103箱,本地蜂种58箱,共产蜂蜜21159公斤。

二、新中国成立后养蜂业
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全省有蜂6000群,政府提倡养蜂,山东省农业厅在蜂源植物
丰富和有养蜂基础的县,培训养蜂专业人才。在畜牧兽医学校和济南种鸡场,各建立
1个养蜂队, 为学员提供示范、实习场所。在蜂群选择上,贯彻选优去劣和引入外来
群,利用杂交优势,提高采蜜量。同时改造旧的饲养管理方法和改革养蜂工具,实行
新法管理,强群越冬,强群分蜂,强群采蜜和早养王、早分蜂、早修脾、早采蜜。为
防治蜂螨和欧洲、美洲幼虫腐臭病对蜂群的危害,推广检验和防治办法。1956年全省
养蜂发展到68842箱, 1959年突破10万箱达到103265箱,由于全国各地养蜂发展,转
地放蜂缺乏合理安排,曾出现转地放蜂困难,蜂群下降。1963年农业部协调,由各省
主管部门承办了转地放蜂,扩大了采蜜量,促进了养蜂恢复发展,每箱蜂的产蜜量,
由过去的10公斤~15公斤,增加到50公斤左右。“文化大革命”后,1978年山东省农
业厅在泰安建立山东省实验种蜂场,承担了全省蜜蜂良种引进培育推广、养蜂技术指
导和专业人员培训。山东农业大学增加了养蜂课程学时,还开设了短期专业人员培训
和进修,提供养蜂科技咨询和蜂产品开发,建立山东省养蜂协会,交流养蜂生产经验。
科学养蜂队伍基本形成,山东省实验种蜂场引进意大利和喀尼阿兰等种蜂,经过繁育
提纯和种蜂野外适应能力、蜂群采蜜能力、抗病性等多种试验研究,逐渐适应了山东
的自然环境,省内蜂群基本趋向良种化,种蜂开始向全国推广,截至1990年末推广蜂
王12353只。 由于养蜂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养蜂经济效益不断增长,促进了养蜂生
产。1990年全省养蜂达到173000箱,蜂蜜产量达到7914吨,蜂蜜已成为山东一项重要
出口畜产品。山东省1980年-1990年蜜蜂存养及蜂蜜产量见表5-15。

1980年-1990年山东省蜜蜂存养和蜂蜜产量表
表5-15
┌──┬──────┬──────┐
│年度│蜜蜂存养(箱)│蜂蜜产量(吨)│
├──┼──────┼──────┤
│1980│117000 │3050 │
├──┼──────┼──────┤
│1981│137000 │3555 │
├──┼──────┼──────┤
│1982│150000 │3965 │
├──┼──────┼──────┤
│1983│141000 │4175 │
├──┼──────┼──────┤
│1984│128500 │4773 │
├──┼──────┼──────┤
│1985│119800 │4390 │
├──┼──────┼──────┤
│1986│136100 │5300 │
├──┼──────┼──────┤
│1987│136900 │5662 │
├──┼──────┼──────┤
│1988│155400 │6617 │
├──┼──────┼──────┤
│1989│157400 │6814 │
├──┼──────┼──────┤
│1990│172800 │79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