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111&run=13

驴在山东饲养历史已久。无论山区、平原、沿海都是重要的动力家畜。在北部沿
海一带养马地区,习惯于利用当地的大型德州驴来繁殖大骡,成为山东大骡的主要生
产区。在20世纪20、30年代农民饲养驴的数量在大牲畜中,仅次于牛,占第二位,在
耕畜中占40%左右。1936年全省有大牲畜508.9万头,其中驴178.7万头,占35.1%。据
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记载: 1933年到1937年的五年平均,驴208万头,占大
牲畜总数的40.8%。
新中国建立后, 山东省养驴也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1949年全省养驴
142.8万头,1954年173.5万头。农业实现高级合作化时,由于大牲畜入社中驴受到轻
视,挫伤了群众和集体养驴的积极性,到1964年全省养驴下降到60.7万头,一直徘徊
到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政策的调整,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提高, 养驴又活跃起来,到1990年全省养驴恢复到139.7万头。山东的驴从体型上可
分为三个类型:
小型驴。 分布在鲁中南和胶东山区、丘陵一带,成年驴体高仅在110厘米左右,
体重在140公斤~150公斤。毛色通常为黑褐色和灰色,有明显的深色背线,较多的存
有三粉特征。小型毛驴初情期约一年左右,初配年龄1.5岁~2岁,公驴利用年限可达
10年。母驴终配年龄可达15岁左右。
中型驴。分布较广,主要饲养在除鲁中南和胶东以外的各地,毛色及外貌特征与
小毛驴相同, 体尺略大于小型驴。 体高125厘米左右,体长122厘米左右,胸围多在
135厘米,体重约在180~200公斤。
大型驴(德州驴)。分布在山东北部的无棣、阳信、庆云、沾化县及其周围一带,
由于德州是这一带驴的集散地,故有“德州驴”之称,德州驴是中国四大地方种驴之
一。德州驴性情温顺,使役灵敏,持久力强,体型高大,全身结构良好,头大小适中,
头颈结合匀称,两耳直立,反应灵敏,眼大而有神,耆甲明显,背腰平直,前胸较开
广,肋部开张良好,尾部稍斜,全身肌肉发达,四肢干燥,肢势端正,关节明显,蹄
质坚硬。德州驴按毛色分为“三粉”和“乌头”两个类型。“三粉”除鼻唇、眼圈和
腹下被毛呈粉白色外,其它部位被毛均为亚黑色(黑褐色)。“乌头”驴周身被毛纯黑
且无杂色,被毛油润,体型粗壮,蹄大有力,动作较“三粉”略迟钝。生长发育迅速,
12月龄时体高、 体长约相当于成年驴的85%,一般母驴发育快于公驴,公母驴30月龄
时发育已基本定型。成年公驴体高135.09厘米,体长131.39厘米,胸围145.42厘米,
管围17.16厘米。母驴分别为132.91、129.96、145.99和16.42厘米。公驴体重288.75
公斤,母驴266.3公斤。役用乘、挽、驮皆宜,最大挽力可占体重75%以上。德州驴除
销往国内各省,也曾作为礼品赠送给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
驴的主要产品。一是阿胶,驴皮熬制的阿胶是名贵滋补药,有养阴、止血、补虚、
润燥之功。 相传东阿有口古井的井水熬制的驴皮胶质量上乘。 《本草经集注》载:
“出东阿,故名阿胶”。在历史上曾被封建王朝列为三宝“人参、鹿茸、东阿胶”,
明朝定为贡品,誉响大江南北,并远销国外,至80年代末已有东阿、平阴两县阿胶厂
年产阿胶50余万公斤。二是驴肉,驴肉是山东的地方传统风味名吃。在大型驴产地宁
津县保店镇历史上因烹调驴肉技艺高超而闻名于省内外,被誉为“保店驴肉”,1988
年选入《中国土特名吃大词典》。该产品具有肉质鲜美,瘦而不柴,肥而不腻,烂而
不散,软而不粘,咸淡适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特点。“保店驴肉”始于清朝嘉
庆年间, 近年来发展很快,建成了容量400吨的冷库,办起了驴肉罐头加工厂,年产
驴肉2000多吨,除供应济南市外,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和牡丹江等城
市。另外,高唐的“十香驴肉”、蓬莱的“卤驴肉”和广饶县的“肴驴肉”也各具特
色,都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