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8&rec=110&run=13

一、饲养历史
山东养马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章丘县龙山镇遗址出土了马骨,其数量占
家畜骨骼第3位, 经鉴定与现代马无异。大汶口文化遗址也出土过家养的马骨。在齐
国故城遗址临淄发掘殉马坑,规模之大,坑内马匹之多,为目前全国少见。牟平县养
马岛相传是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到该岛, 并指令在此养马。夏、商、西周的
奴隶社会时期,马匹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一直受到奴隶主的重视,且成为六畜之首。
20世纪30年代山东省饲养马进入辉煌时期,约养马35万头~50万头。日本帝国主
义入侵山东,对耕畜进行掠夺、征用,马受破坏最重,数量急剧下降,1945年已不足
8万匹。到1949年已下降到1.8万匹。
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组织农民恢复生产,并组织到新疆、内蒙、东北等地
购进马匹供农民饲养。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马已成为农村短途运输和农田生产
重要畜力。马骡成群、马车成队成为农民的盼望和富裕的标志,全省马匹发展迅速,
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末的1957年恢复到6.8万匹, 1967年达到12.4万匹,1972年达到
20.9万匹,1976年达到31.4万匹,1980年达到37万匹,马匹已成为建国后30年来发展
最快的大家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用汽车拖拉机的大量增长,
逐渐取代马车、马耕,全省养马从80年代开始呈现徘徊状态, 日趋减少,1990年全省
养马33.1万匹。

二、品种引进
德国租借青岛后,曾从海外引进少量的马匹役用,因不适应青岛上下起伏的地形,
不久即被淘汰。清末曾在青岛市建竞马场,引入骑乘型马,从事赛马,德军撤离后不
复存在。山东民马主要来源依赖外省。据1933年的《山东省实业志》对山东省饲养的
马匹来源记述:“山东所饲之马,原有四种:一为南马,一为北马,一为川马,一为
本地马。由河南经曹县、徐州输入者名为南马;由四川输入者名为川马;由察哈尔之
张家口,热河之古北口以及绥远输入者名为北马,又称口马;本地产为本地马”。作
为外地输入马对山东养马有影响的,在近代主要是内蒙古马,即北马。日本帝国主义
入侵山东后, 出于军事需要,日伪山东省公署1939年5月24日第35次省政会议通过,
成立山东省济宁种马场,1943年1月马群扩充到205头。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改良、发展马匹生产,1952年引进苏纯血、苏高血,相继
又引进顿河、 阿尔登、沃尔洛夫和苏维埃重挽马共141匹,此外,尚有东北地区的杂
种马和新疆伊犁马。

三、杂交改良
20世纪20年代山东部分地区已有少量杂交马,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山东后,日伪山
东省建设厅第五科内专设马产股,分管马的改良工作。在鲁西南和黄河三角洲一带已
有成批的杂交马,其导入血液主要是河曲马和小型泼雪龙马。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
改良马匹,1952年在广饶县七区大许村、潍北县泊子村、无棣县八区黎敬庄、庆云县
四区小胡村和寿光县三区东岔河村建立了5处马人工授精站,每站配备苏纯血种公马2
匹。当年,5个站共配种马511匹,受胎113匹,受胎率仅为22.1%。为了培养畜牧技术
人员提高人工授精技术,1954年山东省农业厅先后举办畜牧兽医训练班与马人工授精
训练班,培训家畜人工授精专业人员,到1956年5个站马的受胎率提高到62.3%。1956
年以前只是引进品种马与当地马进行杂交改良,没有提出马匹育种计划与目标。1956
年根据农业部的《马匹改良规划草案》提出培育兼用型马,1962年提出向轻挽方向发
展,重点在沿渤海地区培育渤海马和南四湖一带的四湖马,同时提高其它地区马匹的
质量。1965年育种方案提出在杂交改良上主要采取先轻后重的复杂杂交育种方法,以
适应农村需要。在渤海地区作“渤海马”的繁育区,计划先后引用澳尔洛夫、阿尔登
和苏维埃重挽马杂交改良,以20年的时间培育适应当地的轻挽品种,即“渤海马”。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杂交改良工作被打乱。1973年再次研究马匹改良工作, 计划
在惠民、昌潍、烟台地区沿海一带继续改良培育渤海马和在济宁南四湖地区培育“四
湖马”,培育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挽力和速力兼备,适应农耕、运输以及战备需
要的挽乘兼用品种。
渤海马培育,经先轻后重杂交再经过横交逐渐形成新的改良群。1983年11月山东
省农业厅组织东北农学院、安徽农学院、山西省畜牧局和本省的养马专家教授对“渤
海马”的培育通过验收鉴定,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渤海马的品种特性如下:
体形外貌。结构均称,较结实,头大小适中,额部多有小星,耳直立。颈长中等,
颈肩结合良好,耆甲明显,胸宽而深,背腰平直,肋开张良好,尻宽长稍有倾斜,四
肢结实,肢势良好,蹄质坚实,距毛少,性温顺且有悍威。毛色:以骝毛和栗毛为主,
其中骝毛44.8%,栗毛32.8%,黑毛占8.6%,青毛占6.4%,其它毛色占7.4%。
繁殖性能。培育中的渤海马12月~15月龄性成熟。初配年龄公马为2.5岁,母马2
岁,母马一年一胎。
体尺体重。 公马平均体高149.7厘米, 体长154.5厘米, 胸围179.5厘米,管围
20.7厘米; 母马体高143.8厘米,体长149.7厘米,胸围169.3厘米,管围19.1厘米。
成年公马体重为543公斤,母马522公斤。
役用性能。正常挽力:公马为76公斤,母马73公斤。
渤海马培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遗传性能不稳定,其后代在体型、体尺、毛
色、役用性能等方面,时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