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人民的支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7&rec=326&run=13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中,由于日军残酷的“扫荡”、“清乡”,人民的
生活极端困苦,粮食棉花奇缺,但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支援八路军作战,发扬自
我牺牲精神,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宁肯自己吃糠咽菜,穿破衣服,也要把节省下
来的粮食供应部队,把生产的棉花、布匹做成军衣、军鞋送给自己的子弟兵。他们
在把自己的子弟送到部队杀敌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据1943年胶东、
清河、鲁中、滨海和冀鲁边区的不完全统计,就有92657户抗日军人家属受到粮款
照顾,优待粮食133万斤,钱款9万多元。在反“扫荡”期间,群众自动组织起来,
站岗放哨,盘查行人;战时严密封锁消息,空舍清野,改造地形,挖抗日沟、地道,
配合部队打击敌人。八路军的伤病员大部分是疏散在群众家里,敌人搜查时,在敌
人的枪口和刺刀面前,许多老大爷、老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把子弟兵认作自
己的儿女,许多大嫂姐妹毫不羞怯地把八路军伤病员说成自己的丈夫、兄弟。他们
省出粮食来做饭给伤病员吃;不惜杀掉下蛋的鸡为伤病员熬汤补养身体;甚至减少
婴儿的喂奶,省出乳汁救护垂危的伤病员;慷慨地卖掉家产为伤病员求医买药,涌
现出许多象沂南县王换于大娘式的子弟兵母亲和明德英式的沂蒙“红嫂”。
  抗日战争时期,战争规模一般较小,人民支前的规模也很小,多是局部的、分
散的、群众自发的,或由基层政权临时组织的,既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也缺少支
前的规章制度。进入抗战末期,特别是进入大反攻阶段,山东八路军部队组成野战
大军,向日伪军发起全面出击。为了保障这次大规模的、全区性的作战行动,山东
省政府于1945年8月17日颁布了《关于集中一切力量支援前线的训令》和《山东人
民自卫队战时勤务动员办法》,号召解放区青年、妇女、各人民团体,分别担任各
种战时勤务,并规定16~55岁身体健康的劳动力,一律担负战时勤务。要求农村以
自卫队为基础,配以有组织的群众,利用群众的牲畜、运输工具,村编中队,区编
大队,分别组成担架队、大车队、小车队、船舶队、担运队、驴骡队,承担战时运
输任务。并对出工生活待遇、工具修理、牲畜草料等作了具体规定。翌日,山东省
政府、山东军区联合颁布了《战时人民紧急动员纲领》和《山东战时民兵编制办法
的命令》,并派出10万民兵和10万民工参战支前。冀鲁豫行署和军区也于8月11日
和17日发出动员令和训令,要求在民兵中组织反攻营,人民群众担负战争勤务,配
合与支援冀鲁豫军区部队三路出击。在民兵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夺取了抗日
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5年8月底,为了保证山东主力部队挺进东北,胶东军区成立了海运指挥部,
由许世友任总指挥,并在龙口设立了30余人的海运办事处,负责龙口、栾家口两地
的海运工作。为保证海上运输安全,许世友指挥胶东军区部队消灭了长山岛上的伪
军,控制了渤海海峡,在岛上设立兵站,屯集粮草,作为进军东北的跳板,保证了
海上运输的安全和供应。同时,从胶东动员了30余艘汽船、140多只帆船,从上述
两港口日夜不停地运送部队渡海去东北。从9月20日至12月9日,共运送军政人员
46526名(其中地方党政干部90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