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军事运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7&rec=324&run=13

  抗日战争的中、前期,部队的装备简陋,战斗规模较小,主要是进行分散的游
击战,部队的作战物资,除了肩背、人挑和少量骡马驮运外,一般无须额外组织运
输。作战规模稍大时,则是依靠当地政府临时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前运给养、弹
药,后送伤员和缴获的物资。开始攻势作战以后,作战规模扩大,运输任务增加,
在主要作战方向上建立了兵站,配合临时组织的民力,担负作战物资和伤员的运送。
开始大反攻以后,为了支援八路军和民兵全面出击,迫使日伪军投降,山东省临时
参议会和山东省政府发出号召和训令,要求集中力量支援前线,担负运输、担架、
押送战俘等战争勤务。在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形势下,根据地人民全力以赴,
保证了大反攻作战的战勤运输任务的完成。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空前增大,战场形势变化急剧,从而给战勤运输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期,为了应付日益繁重的战勤运输任务,山东省政府和山东
军区于1946年9月20日发布命令,要求各级政府大力组织民工支前。解放战争时期
华野几次主要战役共参战部队195.5万人次,动用民工524.7万人,其中一线随军民
工37.9万余人,二线常备民工125.1万余人,三线临时民工361.6万余人。参战部队
与支前民工人数之比平均约为1∶2.68,其中,开始阶段,由于缺乏经验,多要、
浪费、逃跑等现象较严重,鲁南战役时比例高达1∶4.8。后来,由于加强了动用民
工的计划性和深入动员教育,用工比例逐渐降低,到济南战役时,降至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