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伤救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7&rec=319&run=13

  群众掩护 抗日战争初期,条件较恶劣,部队的伤病员,有的为根据地群众直
接救护,并涌现出许多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掩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典型人物,以及将八
路军伤病员当作自己的儿子加以掩护的老大娘;或依靠人民政权及地下党组织,将
伤病员寄托在群众家中疗养。根据地的人民群众都把子弟兵伤病员当成自己的子女
和兄弟一样,细心照料,设法疗治,使之减轻伤痛和伤愈归队。1941年11月初,教
一旅73名伤病员,分散在平邑县黑山、大青山、五彩山一带7个小山村养伤,平均
每户要承担两名伤员。伤员到达后,未等村干部分配,群众就争先恐后地抬的抬、
背的背,领回各家去了,没领到的还埋怨村干部。
  隐蔽医院 就是由部队组成精干的医疗小分队,依靠地方政权,将伤病员分散
隐蔽在群众家中或野外山洞、掩体里。这是对付敌人“扫荡”常用的方法。陆房战
斗后,一一五师野战医院组成7人的隐蔽医院,掩护70多名伤员,在地方党和人民
群众的协助下,克服重重困难,经3个月治疗,除两名伤员牺牲外,其余全部康复。
  医院救治 抗战后期,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大片根据地的建立,有了比较
稳固的后方,部队伤病员主要是靠部队的各级医院和后方医院救治。伤员从前线送
往后方医院,全是靠支前的民工担架队。解放战争时期,每个纵队配备有常备民工
担架500副,担负由团包扎所至纵队医院的伤员转运任务。为了把前方的伤员迅速
转运到后方医院治疗,各地设立了转运站。作战部队伤员先送附近转运站,再由转
运站逐站转送后方医院,转运站设转运委员会,由当地区、乡干部和担架队负责人
组成,指挥伤员转运。野战军设转运总站,随卫生部行动,统一领导伤员转运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