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解放战争时期兵员动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7&rec=31&run=13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是主要作战地区之一,战争规模空前,战役战斗频繁,兵
员需要量大。为适应扩编部队和补充兵员的需要,先后掀起三次大的参军运动。
  第一次是1946年下半年,山东解放区先后展开土地改革运动,广大贫苦农民通
过“反蒋诉苦”、“谁养活谁”等教育,提高了政治觉悟,分得土地,革命热情高
涨,积极响应党和政府“保家、保田、保饭碗”、“参军反蒋”的号召,青壮年纷
纷报名参军。县、区成立动参指挥部或动参委员会,乡村成立动参小组,许多村、
区以召开控蒋诉苦大会、庆祝土地回家大会、保家保田大会等形式,激发青壮年“
参军反蒋”的觉悟。这次参军运动,全省有11万余人参军,其中胶东区和鲁中区各
有4.4万余人入伍。新入伍之兵员大多是翻身农民,村干部、共产党员占相当比重,
莒沂县参军的4100名新战士中,有村干部651名,占16%;共产党员570名,占14%。
  第二次是1947年,正值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双方作战兵力多时达百
万之众,连续进行几次大的战役。为了保障人民解放军的兵员补充和扩编,一年内
山东动员29.5万余名青壮年补充部队。由于胶济路南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军夺占,
兵员动员主要集中在胶东、渤海地区。胶东区1-4月向部队输送10万余人,秋后7万
余人,全年参军18.2万余人。渤海区9.3万余人参军。期间,广大翻身群众面对国
民党军的疯狂进攻,忍受着巨大的困难,在“反蒋立功爬山顶”的口号鼓舞下,自
觉地把自己的子弟送上前线。父母送儿郎,妻子送丈夫,姐妹送哥弟,形成了社会
潮流。许多村庄获得“武状元村”、“扩军模范村”、“动参模范村”等称号。日
照县傅疃村范大娘有3个儿子,长子范崇令、次子范崇相都在部队牺牲,范大娘又
把三子范崇任送到部队。滨海支前司令部、政治部和日照县评功委员会授予她“人
民的母亲”锦旗一面。1947年秋,冀鲁豫区广大群众在大反攻形势的鼓舞下,月余
时间即有5万余人参军入伍。
  图 莒南县土地改革后翻身农民踊跃参加子弟兵
  1947年冬至1948年夏,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山东解放区遭到严重灾荒,
人民群众穷困不堪。为减轻群众负担,战胜灾荒,争取胜利,1947年12月,山东省
政府决定停止征兵。期间,主力部队的补充主要靠战场俘虏的国民党军士兵和起义
投诚人员。1948年秋收以后,山东只动员1.6万人补充地方部队。
  第三次是1948年10月-1949年3月,山东全境基本解放,广大群众在“打到南京
去,活捉蒋介石”、“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口号鼓舞下,革命热情空前高
涨,半年内参军者达16.8万人。胶东、渤海、鲁中南参军人数都超过5万。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参军的青壮年共有58.9万余人;冀鲁豫区9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