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抗日战争时期兵员动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7&rec=30&run=13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山东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兵员动员大致分为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37年12月-1939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山东各地党组织及部
分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大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领导武
装起义,创建抗日游击武装。在部队发展工作中,打破了小手小脚、零星招募的旧
方式,坚持大量扩军的方针,抓住有利时机,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扩军。在党
政机关和抗日民众团体进行抗日动员的基础上,组织抗日自卫军、义勇队、游击队,
先以三五十人为基础,而后逐渐扩大,部队派入干部担任领导骨干,组织军政训练,
使其逐步由不脱产转为半脱产,由区、县武装转为正规部队。营、连两级组织扩军
组,实行兵扩兵,在驻地附近设立招兵站,与宣传队、剧团的活动相配合,利用同
乡宣传同乡,新战士扩大新战士的办法进行吸收。根据知识分子、小知识分子不愿
当普通士兵的心理,采取组织“学兵营”、“学兵队”和入军校等形式招收知识分
子入伍。对国民党军的散兵游勇,凡不成建制又无头目率领的溃兵,尤其对骚扰民
众的散兵,一律派人收编,愿留者留,不愿留者发资遣还。对一些自发的群众抗日
武装和土匪部队,凡愿意同八路军一起抗日者,则先委以抗日武装名义,而后派人
进行改造,使其逐渐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至1938年夏,山东各地起义武装
发展到4万余人。1939年又有较大发展。
  第二阶段是1940-1942年。随着各级民主政权和军事机构的建立,部队兵员补
充逐步改为在各级政权的领导下,有计划地分批动员。许多部队成立扩军委员会,
组织人员在驻地或到兵员条件好的地区,采取兵扩兵的办法,动员青壮年参军,使
部队得到迅速发展。1940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山东、华中发展武装
建立根据地的指示》,要求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把发展武装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中
心,年内,至少发展15万人枪(包括游击队)。1941年2月,山东纵队发展到8万人,
除调入一一五师、新四军两万人外,尚有主力部队4.25万人,地方部队1.8万人。
是年夏,一一五师已发展到7万余人。1941年后,日军进行疯狂的“扫荡”,根据
地受到严重摧残,斗争形势逆转,人民生活极端困苦,遂实行精兵简政,部队一度
限制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3-1945年8月。1942年下半年,各根据地开始进行减租减息、增
加工资的群众运动,贫苦农民生活有所改善,觉悟逐步提高。1943年以后,山东党、
政府、军队每年都在新年春节期间开展大规模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
)活动,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号召青壮年参军。每次“双拥”活动都有大批
青壮年参军入伍。
  1943年春第一次开展“双拥”运动期间,山东有5000余人参军、归队,其中鲁
中区3000余人,滨海区1000余人,胶东区部分县有400余人,涌现出一个乡18名战
士集体归队、兄弟3人一齐参加主力部队的先进事例。
  1944年春节期间,山东分局、山东军区联合制定《关于1944年拥军与拥政爱民
公约》,定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双拥节”。新年过后,各地双拥活动蓬勃开展,军
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好男儿要参加八路军”的口号,取代了“好铁不打钉,好男
不当兵”的陈腐观念。一个月之内,就有1.4万余名青壮年参军。是年,仅滨海区
即有6430人参军,莒南县即有1480人入伍。冀鲁豫地区到4月底参军者达6000余人。
  1945年春的“双拥”活动,声势大、时间长,参军人数多。一是动员教育广泛
深入,地方干部开展战争观念和拥军观念的反省和讨论,检查对拥军优抗的模糊认
识和错误观念。部队进行系统的拥政爱民教育,检查群众纪律,开展热爱人民活动。
在人民群众中采取召开“翻身座谈会”、“回忆大会”、“时事研究会”、“士绅
座谈会”以及群众团体会员大会等形式,进行形势、前途和热爱人民军队等教育,
开展“良心检讨”,号召青壮年参加主力军,准备大反攻。这一时期,根据地各地
锣鼓喧天,欢送新战士的秧歌队络绎不绝。由于动员教育的广泛深入,此次参军人
数达3.2万余人。其中滨海区9366人,鲁中区7500人,渤海区7100人,胶东区4000
人;鲁南区4500人。莒南、莒中、临沭、沂中、赵 等县,几天内报名的都在千人
以上。兵员的身体素质和政治质量都比较好。二是干部带头参军。中共广饶县委组
织部长、秘书和县政府民政科长、武委会主任等28名县、区级干部带头参军后,使
该县在40天内报名的达3100余人,经县审查批准2700人入伍。第五区参军的人数占
总人口的7.3%,占青壮年的59%,涌现出“一门五英”(一家有5人参军)的先进典
型。临沭县参军的村干部占干部总数的20%。莒南县10个区武委会主任9个参军;
该县有一村干部已41岁,年龄偏大,但他坚决要求参军,对大家说:“好青年跟我
参军去,我不能当战士,当伙夫也行!”在其影响下,村团长、公安员及其他3名青
年都参了军。三是民兵成班、成排乃至成连地集体参军。沾化县民丰村80名民兵集
体参军,被命名为民丰子弟兵连。广饶县商家、周家两个村的民兵集体参军后,成
为闻名的“商家连”、“周家连”。著名的“沂南”、“沂北”、“沂中”新兵团,
都是由民兵成建制地参军组建起来的。1945年8月,山东分局在《关于参军工作的
指示》中,强调主要在新解放区和出兵尚少的农村动员,中心区的县只动员少许兵
员补充县大队。但各地人民群众为了迅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还是普遍地掀起了
参军运动。胶东区8月20日至30日,就动员了1.5万青壮年参军。1945年春至10月底,
山东参军的人数达8万余人。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不含冀鲁豫区山东部分)约有25万人志愿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