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娱体育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7&rec=267&run=13

  革命战争时期,山东军区部队在师(旅)、军分区以上政治机关先后建立了宣传
队、文工队、文工团。这些团、队根据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
人民群众和部队中的英雄事迹,编演文艺节目,为工农兵演出;同时,参加战地宣
传鼓动,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瓦解敌军,检查群众纪律,筹款等工作。1942年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部队文艺创作在新秧歌和戏剧创作上获得突破性的发展。他们
编演的节目,大都取材于人民群众和战士的现实生活,反映现实斗争,服务于现实
斗争,为战士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抗日战争时期演出的激发
抗战热忱的《芦沟桥之战》、《放下你的鞭子》、《我的故乡》、《打鬼子去》等
许多剧目,都发挥了教育人民、激励斗志的作用。战斗胜利后,及时编演短小精干
的活报剧等,歌唱战斗的胜利,歌颂战斗英雄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解放战争中,各文工团(队)深入部队演出《三世仇》、《血泪仇》、《白毛女》、
《复仇》、《解放》、《刘胡兰》等剧目。仅渤海军区“耀南”剧团在3年中就演
出《白毛女》200余场,对人民群众和部队指战员起了很好的教育鼓舞作用。滨海
独立军分区宣传队一次在临沂演出《三世仇》,当演到王老五被杀时,全场一片哭
声。广大指战员看过《白毛女》等剧目演出后,怀着满腔仇恨表决心,要为喜儿、
为全国的老百姓报仇。建国后,军以下专业文艺队伍撤销,山东军区、济南军区先
后建立了文工团、京剧团、话剧团、歌舞团。文艺工作者继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
的优良传统,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着重表现中国革命战争的
历史和部队的现实生活,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剧目,艺术水平得到
很大提高。50年代以后,多次组团代表国家赴苏联、日本及东南亚、拉美、东欧许
多国家访问演出,为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影响,增进国际间的友好往来作出了贡
献。
  连队的文艺活动,革命战争年代主要是教唱革命歌曲,开文娱晚会,讲故事,
演小戏,逢年过节同驻地群众一起组织秧歌舞、联欢会。当时在部队中流行最广的
歌曲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八路军军歌》、《游击队之歌》、《到敌人
后方去》、《大刀向鬼子们砍去》、《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这些歌曲,曲调雄
壮,内容通俗易懂,好学好唱,学一首革命歌曲等于上一堂政治课。部队每逢集会,
都组织啦啦队,比赛谁的歌唱得多、唱得好,此起彼伏,气氛欢快热烈。战士们刚
从火线上撤下来,身上还染着血迹,当集合在一起的时候,也总是大唱革命歌曲,
重振革命战斗精神。部队走到哪里,就把革命歌曲带到哪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歌象是先遣队,连小孩听见这歌声,都知道是人民的救星共产党、八路军来了。建
国后,连队建立起俱乐部,主要任务是开展连队文体活动。连队文艺活动与所执行
的任务密切结合,在配合战备、练兵、生产、拥政爱民、迎新(兵)等任务中,做出
了很好的成绩,达到了1961年总政治部提出的“处处有歌声,月月有晚会,经常做
游戏,假日有活动”的要求。
  在战争年代,部队还因地制宜,运用简便器材,结合军事训练开展体育活动,
举行不同形式的竞赛,活跃部队生活,增强指战员的体质。建国后,场地、器材有
所改善,更便于部队开展体育活动。50年代,较普遍地开展了“劳卫制”,连队80
%以上的人达到一、二级“劳卫制”标准,等级运动员1万余名,全区部队出现许
多体育活动搞得好的连队。1975年,国家体委授予某师“基层体育活动先进单位”
荣誉称号。自50年代起,军区建立起专业体育工作队伍。从1952年至1979年,军区
组团参加了全军举办的4届体育运动大会,提高了技术水平,推动了群众性体育活
动的开展,为增强指战员的体质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