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6&rec=266&run=13

建国初期,劳改生产主要是手工加工业,主要生产锄镰锨镢、手推车、水车、
火炉、地排车以及砖、瓦、石灰等产品。1954年,在全面整顿的基础上,实行了“
定人员编制、定生产方向、定产品方向”的管理。劳改工业初步走向定型生产阶段,
由手工劳动转向半机械化生产。并试制成功了蒸汽锅炉、变压器、电焊机、工业泵、
普通车床、卷扬机、压路机、混凝土搅拌机、制砖机等机电产品,煤炭、炼焦、黄
金等矿业也相继发展起来。1958年,新建钢铁厂7处,13立方米的高炉19座,1.5吨
炼钢炉5组,轧钢车间2座,年产能力达19万吨。“五一”国际劳动节成功地流出了
第一炉钢水,填补了省内空白。1959年,成立了科研机构,研制成功了25马力万能
拖拉机、日式三轮汽车、高精度全齿轮车床、滚丝机、6000KW汽轮发电机(填补国
家空白)、200立方多级离心鼓风机、载重汽车、耐火材料等200多种新产品,工业
总产值达到10381万元,比1957年增长1倍多。1958年采取“设备自制、劳力自调、
材料自找、资金自筹”的方针,自立更生,广泛开展了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活动,
自制土简设备26000余台,实现机械化车间138个,联动生产线18条,自动流水线4
条,自动半自动单机54台,机械化作业程度由过去的20%提高到50%以上。并试制
成功了无缝钢管穿孔机、7500伏变压器、7.5吨蒸汽机车、异型钢管、光谱石墨、
纯硅、半导体收音机等280多种新产品。60年代后,开始对高精类产品的试验研究,
先后研制成功了填补省内空白的多晶硅、单晶硅、硅高低频大功率晶体管、尼龙、
红宝石、750KW汽轮发电机;填补国家空白的D5540电脉冲机床,直轻80-160扩孔机,
ZZ-1装载机,并新增建了农用化肥、合成纤维、消防器材、警用三轮摩托车等生产
项目。劳改劳教生产基本形成产品结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为国防建设做出了
积极贡献。1979年为“东三”、“东五”国防工程和“861”电台配套的芝麻管,
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1980年为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的运载火箭和1984年为中
国发射的试验通讯卫星相配套的低频大功率晶体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
军委的贺电,并授予火箭模型纪念品。
同时,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先后派出经济技术考察团9组48人次,分
赴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考察和技术引进等活动,已成功引进了超纯水装
置和6吨、12吨、24吨滚丝机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均已投入批量生产。新产品、
新技术的研制和推广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效果,先后研制成功了47种新产品,其中
填补省内空白的有50000KW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填补国家空白的DM5440、D61125、
D71125三种型号的电脉冲机床,电轮机大螺栓加热器、3ZB型卧式三柱塞高压往复
泵成套装置、QF-0.5-2型500KW、QF-6-2型6000KW四个系列汽轮发电机,填补中国
铸钢耐火材料空白的快速上注用碳化硅-石墨底盘砖7种产品,试制成功的螺杆钻具,
成为国家可替代进口产品,全省有14种工业产品进入国内外先进行列。1985年工业
总产值达到20504万元,实现利润3400万元。
1988年,工业企业在全面整顿的基础上,推行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全
面质量管理”,改革工艺,推广应用新技术,研制成功了16种新产品,其中有11种
产品实现了当年研制、当年鉴定、当年投产、当年收益的要求,共新增产值2305万
元,利润301万元。科研成果64项。全省有33种产品保持了优质产品称号,其中国
优产品7种,部优产品8种,省优产品18种。工业总产值达到30910万元,利润5655
万元。
1990年,全省劳改生产在国家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新形势下,产品
市场疲软,经济效益滑坡。为稳产生产,多创收入,积极调整了产品结构,发展市
场短缺的原煤、水泥、石墨、建材、小矿车、印刷机械、石油设备等产品,原煤由
57万吨扩大到了141万吨,建成年产能力10万吨的水泥厂一座,石墨生产由3000吨
扩大到6000吨,整个生产保持了较好的水平,工业总产值为29143万元,但由于押
犯增多、费用加大,“三角债”清理困难,出现了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
实现工业利润891万元,比1989年减少了4030万元。亏损企业增加到了7个,占全省
劳改企业36.8%,生产发展受到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