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4&rec=130&run=13

    〖建国后〗〖救灾〗〖政策〗〖防灾〗〖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极为重视,对灾区人民十分关心,
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一系列有组织的防灾、抗灾和救灾斗争。在防灾方面,山东以
防洪防涝、消除水患为重点,进行了大规模的黄河综合治理、导沭整沂和其他河道
治理,修建开挖了排洪河道和水库,开挖疏通了南四湖;进行了植树造林、修造梯
田、沟渠、渡槽等农田基本建设和改良盐碱地、防治病虫害等工作,使防御自然灾
害的能力大大提高。在救灾工作中,变单纯补救为积极引导组织灾民稳渡灾荒,发
展生产,治穷致富。同时,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制定了相应的救灾工作方针
政策。1950年,第一次全国民政会议制定救灾方针是:“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群
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1953年11月,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将
救灾方针修改为:“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群众互助,并辅以政府必要救济。”
196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生产救灾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救灾方针
是:“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为适应实
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形势,1983年第八次全国民政会议将救灾方针修订为:“依
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山东
在救灾工作中,全面贯彻了上述方针,采取了有力措施。

    〖建国后〗〖救灾〗〖措施〗〖安置〗〖抢救〗〖援助〗
  (一)抢救安置。自然灾害发生时,各级政府尽一切力量抢救人民生命财产,
尽快恢复发展生产,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妥善安置灾民的生产和生活。
  1954年8月,黄河连续出现10次洪峰,卫运河甲马营放水在恩县洼滞洪,东平
县黑虎庙放水蓄洪,沿黄村庄被淹,41万余人被水包围。行洪前后,范县、寿张两
县组织民工1.05万人抢救被水围困的群众,7018人抢收农作物。东平、梁山两县
动员民工2.88万人,动用牲口600余头、船1500只,抢救出被水围困的群众2.32万
户、10.89万人。各县对被救灾民的生产生活作了妥善安置。
  1957年,山东出现大面积洪涝灾害区,省委书记谭启龙、省长赵健民赴灾区视
察灾情,慰问灾民,组织抢救;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派来10架飞机,为灾民空投物资,
抢救群众;省委、省人委4名部长、副省长和民政、农业、粮食等部门负责人带领
干部赶赴灾区,与灾区干部、群众一起抢险救灾。全省抢救出被水围困的灾民150
余万人,抢堵大小河流决口1.2万处,抢种、补种晚秋作物520余万亩。中国人民
解放军驻济南部队组织9.17万名指战员,出动橡皮舟73只、单舟54只、木船277只、
操作门桥9部、各类汽车651台(辆)、马车20辆,调集救生衣377件、电台及各种
通话机120部,参加了抢险救灾工作,救出灾民8793名、粮食3008万公斤、各种物
资3499吨,修堤防2.69万公尺(高1.4公尺、宽2.8公尺)。3名指战员在救灾中
光荣牺牲。
  1961年7~8月,德州、聊城、惠民发生特大涝灾,灾民被水围困,房屋被水冲
毁。省委、省人委采取紧急措施,受灾地区成立了救灾指挥部,组织抢救。中国人
民解放军驻山东省空军、省民航局派出9架飞机,向被水包围的群众空投熟食、药
品;交通厅调集木船(900吨位)参加抢救;省卫生厅组织640名医务人员分赴灾区
防疫治病;省委、省人委抽调省级机关干部280名组成26个工作组,深入重灾县帮
助救灾,并组织烟台、昌潍、临沂、泰安、济宁、菏泽专区援助灾区粮食、干菜、
药品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驻军出动汽车6.39万台次,指战员参加抢险救灾,
折合工日295万余个。为了帮助灾区恢复生产,粮食厅从本省和外省为灾区调拨荞
麦等种子353万公斤,商业部门为灾区调入农药4630吨、化肥4900吨、菜种316万公
斤、食盐17479吨、汽油835吨、铁锅5.21万口、木材4437立方。德州、聊城、惠
民3个专区排除了1700万亩农田的积水,抢种秋菜332万亩。
  1962年夏季,全省暴雨成灾。各地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大力开展抗灾斗争的指示,
组织3.4万名干部分赴灾区,组织群众防洪抢险、排除积水、抢救被淹农作物。全
省投入抢险救灾的干部群众达125万人,共疏通、新挖排水沟6.85万条,修整排水
建筑物296座,排除积水2944万亩。
  1963年8月,山东全省14次降大、暴雨,加上大量客水入鲁,致使卫运河、徒
骇河和金堤河漫溢决口,南四湖暴涨倒漾淹没农田,鲁南山洪暴发、大面积积涝。
全省抢险抗洪分6处进行:一是沂河。沿河10多万人坚守堤防,上游13座大、中型
水库拦蓄洪水7.64亿立方,避免了武河分洪区的淹没。二是枣庄大沙河。大沙河
先后出现5次洪峰,干部、群众2万余人昼夜奋战,保住了堤防,保卫了矿山的生产。
三是小清河。小清河连续4次洪峰,最高流量555秒立方,沿河干部、群众2万多人
严密防守,使洪水安然下泄。四是马颊河、徒骇河。两河水流量超过保证流量8倍,
出现漫溢,由于积极防护,水害被控制在局部地区,没有造成大的破坏。五是金堤
河。河南省客水流入该河7亿多立方,水量过大,洪水漫溢,寿张、范县受淹。该
处采取了破黄河大堤泄水入黄的措施促使洪水早退。六是卫运河。卫运河流量特大,
水位与两岸堤顶相平128公里,局部超过堤顶,严重威胁津浦铁路和天津市的安全。
中央派来部队抗洪,并在物资上给予了大力支援。山东省委书记、省长亲临指挥,
沿河6500名干部、34万多群众,在315公里长的堤岸上筑起高1米半的预埝,作业土
方160万立方,水涨堤加高,堤高超过了洪水。河北大名阎桥决口,馆陶、临清堤
段腹背遇险,情况岌岌可危。为保卫津浦路、天津市和德州、惠民地区1000余万亩
耕地、数百万群众的安全,中央决定在武城县四女寺破堤向恩县洼分洪。分洪后,
恩县洼东沿陈公堤的卫运河防段出现严重险情。山东紧急调集2万民工和部队,星
夜奔赴工地抢修陈公堤。部队官兵在狂风暴雨袭击、电灯全部熄灭、电话线路中断、
水急浪大的情况下,纷纷跳下水去,查险情、摸险洞、堆草包,加固堤防。部队官
兵与民工们冒着堤防随时可能溃决的危险,臂挽着臂,在水中筑起一条人堤,阻挡
了洪水的冲击,保住了大堤的安全。在卫运河抢险中,各省、市支援草、蒲包280
万条,麻袋24万条,木料1000多立方,苇席12万多领,麻、麻绳40多吨。交通部门
调派691辆汽车和大批船只,济南铁路局发运1317个车皮,完成了4.6万吨防汛物
资的运输任务。
  1974年8月中旬,诸城县受12号台风影响,遭受特大水灾,水库、河流漫溢,
潍河、涓河两岸水深2到3米,沿岸村庄几被淹没。省委、省政府派飞机空投熟食3
万多公斤,派出9个医疗队,抢救治疗2万多人次。全县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投入抢
险救灾,奋战40天,排除了积水,抢出粮食1355万公斤,修建房屋1.2万间、越冬
棚2.85万间,妥善安置了灾民。
  1982年7至8月间,山东沿黄河21个县滩区的680个村庄遭受洪灾,农作物被淹
没,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当地干部、
群众和驻军3000多名指战员参加抢救,派出汽车280辆、舟艇127只,抢运出灾民1.
5万人、粮食23.5万公斤、大牲畜1245头、自行车、地排车1400多辆、家具1.3万
多件,为被水围困群众送熟食5700多公斤、苇席1200多领。

    〖建国后〗〖救灾〗〖措施〗〖以工代赈〗〖工赈粮〗〖工赈款〗〖灾民〗
  (二)以工代赈。此为50年代救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1950年,山东受灾地
区共组织86.09万人,参加黄河修防、导治沭河、兴修水利工程、为国家运粮等,
共收入工赈粮3807万公斤。
  1951 年,济南、徐州两市和莒县、沂水组织灾民7.91万人,参加城市建设、
修路、开山、运输,共收入工赈粮348万余公斤。
  1952年,组织94万灾民参加导沭工程,做工3745万个,国家支出工赈粮1.5亿
公斤(小米)。同年,山东各城市用以工代赈办法解决了11.61万名灾民的生活困
难。
  1953年,德州、胶州两专区组织灾民参加工赈及副业生产,共收入800亿元(
旧人民币)。
  1954年,组织灾民参加城市建设,收入工赈款29万余元。
  1956年,山东9个城市组织灾民2万余人参加打石子、挖沙、修公路等,收入工
赈款40余万元。
  1957年冬至1958年春,济宁、菏泽、临沂、泰安4个专区,组织200万灾民参加
以工代赈和副业生产,共收益11262万元。

    〖建国后〗〖救灾〗〖措施〗〖生产自救〗〖副业〗
  (三)生产自救。1955年农业实现社会主义集体化后,依靠集体,生产自救,
成为救灾工作的一项主要措施。每次灾后,灾区都组织灾民精收细打,颗粒归仓,
抢种补种早熟作物,采集代食品、烧柴,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副业生产,以增强抗灾
能力,稳渡灾荒。1950-1987年,全省累计成灾人口5.8184亿人,依靠集体、开展
生产自救渡过灾荒的有3.78亿人,占累计总成灾人口的75%。全省累计因灾倒塌、
损坏房屋3345万间,依靠集体帮助、自力修复的2602万间,占倒塌、损坏房屋总数
的77.7%。
  1957年灾后,受灾地区集体采集代食品2.75亿公斤,自力更生修复房屋150万
间。菏泽、济宁、临沂3个专区1.51万处受灾农业生产合作社(占受灾社数的93.
7%)开展60余种副业生产,参加劳力130万人(占灾民劳力数的30%),于1957年
冬至1958年春共收益4953万元。
  1961年,全省受灾社队集体采集代食品4.56亿公斤,种越冬菜79万亩。
  1963年,受灾社队集体复收粮食419万公斤、地瓜4453万公斤,收集干菜1.75
亿公斤,收贮饲草10多亿公斤,拾柴13.5亿公斤。有141万人参加副业生产,当年
纯收入3301万元。
  1971年,济宁、临沂、菏泽、德州、泰安5个地区的受灾社队,开展副业生产
收入4500多万元,收集干菜620万斤,种春菜31万多亩。
  1972年春,全省受灾社队种春菜31万余亩,集体收贮干菜等代食品3.65亿公
斤,开展副业生产收入1.85亿元。

    〖建国后〗〖救灾〗〖措施〗〖互助互济〗〖国家救济〗
    〖对象〗〖项目〗〖数额〗
  (四)互助互济。农业互助合作化以前,主要是在非灾农户中开展“一碗粮、
一把菜”活动,邻里相助,渡过灾荒。农业集体化以后,主要是组织发动集体支援
集体,非灾区支援灾区。仅据1950、1951、1953、1957、1962、1964、1971、1972、
1973、1974、1979、1980、1983、1985年14年不完全统计,共为灾区互助互济粮食
1.0859亿公斤,款353万余元,衣被149.6万件,棉絮1068万公斤,干菜1.08亿
公斤,化肥2.75万公斤,煤300吨,石灰8.6万吨,地瓜苗2.1亿棵。
  1957年,菏泽县的非灾区群众主动借出房屋1500余间,安置灾民8000余人。临
沂专区800多处非灾农业社的群众,出工献料,自带口粮,帮助受灾群众修复房屋2.
8万间。寿张县非灾区农业社,为河床区受灾社代养牲畜1000余头。1980年,诸城
县辛兴公社未受灾的生产队,每天出动3200名劳力、300犋牲口,自带干粮、工具
和地瓜苗,早出晚归,帮助受灾大队翻种、改种作物。
  (五)国家救济。救济对象主要是受灾地区无依靠的孤老残幼和收入少、困难
大、生产自救能力弱的灾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烈士家属和军人家属。国家
救济款主要用于吃饭、穿衣、住房及因灾引起的疾病治疗。救济标准,口粮救济按
原粮计算, 1950-1959年每人每天8两(十两制,下同),1960-1963年每人每天5
~6两,1964-1977年每人每天8两,1978-1987年每人每天1斤。穿衣、住房、治病
救济无固定标准,按实际需要适当救济。发放方法是:个人申请,民主评议,乡、
镇(公社)批准,发放到户,张榜公布。
  1950-1987年,全省共发放救灾款13.14亿元、棉布3268.1万公尺、絮棉719.
4万公斤、衣被1378.3万件、木材1.8万立方米、统销粮(口粮)233.8亿公斤。
平均每年发放救灾款3457万元。累计受到口粮救济的灾民2.04亿人,受到衣被救
济的2358万人,受到治病救济的1154万人,救济灾民修建房屋742.7万间。
  1950-1987年全省拨发救灾款物及救济情况见表3-4。

    〖建国后〗〖救灾〗〖措施〗〖移民〗〖省内〗〖省外〗
    〖迁移地〗〖迁入地〗〖安置〗
  (六)移民。①省内移民。1950-1951年,从东平、平阴、长清3县沿黄蓄洪、
泄洪区迁移1.47万人到垦利、沾化县安家生产。对移出的灾民,每人发给路费粮、
生活救济粮、生产安家补助贷粮共小米150斤。移入地区每人拨给耕地8亩。②省外
移民。1955-1960年,从沿黄河的分洪和河床区、常年积水灾区、贫瘠山区和建设
征用土地较多的地区,移民到黑龙江等省安置生产。其中:
  1955年,从梁山、菏泽、复程、定陶、东平、长清、平阴、泰安、肥城、新泰、
徂阳、章丘、藏马、五莲、日照、胶南、临沂、临沭、蒙阴、费县、平邑、沂源、
濮县、范县、寿张、齐河县及青岛市郊区移民1.35万户、5.91万人。其中,移往
吉林省1982户、8945人,移往黑龙江省1.1 万户、4.78万人,移往内蒙古自治区
510户、2414人。
  1956年春,从泰安、长清、肥城、徂阳、定陶、曹县、菏泽、复程、平阴、东
平、历城、日照、五莲、即墨、莒县、莒南、寿张、齐河、蓬莱、莱阳、安丘、桓
台、济阳、平原、德平、商河、峄县、金乡、曲阜、凫山、济宁、邹县、临沂、沂
水、郯城、沂源、费县、莘县、茌平、临清、益都、博山及青岛、济南两市郊区移
民18.92万人。其中,移往青海省2135户、1.02万人,移往黑龙江省17.9万人。
1956年冬至1957年春,移往黑龙江省垦荒新村的青壮年约4万人返回原籍。
  1957-1958年,从郯城、郓城、泗水、泰安、莘县、范县、滕县、成武、莱芜、
嘉祥、菏泽、邹县、坟上、肥城、曹县、单县、平邑、鄄城、日照、莒县、临沂、
苍山、曲阜、定陶、金乡、巨野、峄县、东阿、寿张、阳谷、历城、沂水、沂南、
莒南、沂源、章丘、东平、齐河县及济宁市和济南、青岛两市郊区移民2.48万户、
10.51万人,移往黑龙江省。在此期间,又有2万人返回原籍。
  1959年,从临沂、菏泽、济宁、烟台、昌潍、聊城专区及济南、青岛、淄博市
移民25.15万人。其中,移往辽宁省1.22万人,移往吉林省2.5万人,移往黑龙
江省21.43万人。
  1960年,从菏泽、临沂、聊城、昌潍、烟台、济宁专区和济南、青岛、淄博市
移民24.7万人。其中,移往黑龙江省4.92万人,移往吉林省8.47万人,移往辽
宁省11.32万人。
  1966年5月19日《省长办公会议纪要》载:“山东省自1955-1960年,支边、垦
荒、水库移民共移入东北三省的有104万人,到1965年先后返回约60万人。”
  ③移民就食。1957年,济宁专区遭大水灾。灾后,将17.9万名特重灾民移往
聊城、惠民、昌潍、泰安专区和邹县、滕县、峄县、滋阳、泗水、曲阜6县的非灾
农业社作临时安置,至1958年3月全部返回原籍。
  1961年秋,德州、聊城、惠民遭特大涝灾。德州、聊城两专区迁出特重灾民21
万人,惠民专区迁出特重灾民3万人,分别移往临沂、泰安、济宁、菏泽、昌潍专
区的31个县、市安置就食。同时,三个重灾专区在本专区的无灾和轻灾县内就近安
置灾民5万人。移往外专区就食的灾民于1962年麦收前分批返回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