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外事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3&rec=4&run=13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始谱写新的篇章,山
东外事工作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和新中国整个政治经济形势及外交政策的调整等背景影响下,
从1949年至1991年的山东外事工作,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是山东外事活动的重心转移阶段。近代
山东外交斗争的主要对手,最初是英、法,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是德国,辛亥革命
以后是日本,解放战争期间是美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山东断绝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主要加强了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交往。这是由当时国际关系的格局决定的。
在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严峻对峙,世界处
在冷战时代。尤其是,美国当时不甘心自己在中国的失败,仍企图从军事上威胁中国,
从政治上孤立中国,从经济上封锁中国。面对这种形势,新中国的外交确立了“另起
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方针,与旧中国的半殖民外交一刀
两断,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与势力,公开宣布站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边。新
中国成立前后,在西方势力、西方领馆、西方侨民纷纷撤出山东的同时,山东省加强
了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交往。来访出访的国家主要是苏联、东欧各国和朝鲜、越南
等。不过,这时的交往多限于文化交往,很少有真正的经贸关系。同时,苏联、南斯
拉夫、匈牙利等国家的许多工程技术专家也来到山东,参加和指导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的技术工作。这一时期山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保卫世界和平和抗美援朝运动。在“中
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山东省分会”的领导下,全省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了保
卫世界和平运动,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关于拥护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的签名
运动,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的签名运动,支持拥护抗美援朝运动,反对美国侵略,支持
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侵略我国台湾,等等。在“中国人民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山东省暨济南市分会”和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及各党派、各
团体的协助下,组织群众举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集会游行,抗议美国单独对日媾
和及重新武装日本的阴谋,组织群众进行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运动,订立爱国公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慰问团、医疗队、支
前大队赴朝鲜,安排接待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来山东各
地巡回讲演及访问。组织各地人民向志愿军捐献慰问品和武器。自美国飞机在青岛上
空撒播细菌之后,又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末期,是山东外事活动的重心调整时期。在这
一时期,苏联日益暴露出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企图控制中国以利其全球战略的推行,
并为此对中国施加种种压力,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乃至公开论战,导致两国关系恶
化。 1966年3月,中苏两党关系中断;1969年,苏联挑起珍宝岛事件,构成对中国北
部安全的威胁。中国这时更加强调和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为了配合反帝反修
的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中国加强了同第三世界的关系,同更多的亚非拉国家建立了
外交关系。以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开端,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
家的关系也开始解冻。随着中国在联全国合法地位的恢复,中国与许多西方国家实现
了关系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 这一时期山东外事活动出现了下面三个重要趋向:
(1)与苏联的交往大量减少。(2)亚非拉国家特别是阿尔巴尼亚与山东的关系迅速
发展,来访出访急剧增多。山东这时从前一时期的受援地区变为出援地区,先后派员、
派团出国支援越南、 古巴、毛里塔尼亚、圭亚那等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3)西
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西欧与日本来访团组增多。这时期,不少地区的外事机构也在
70年代前期开始设立。1973年,青岛市和济南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面对外开放城市,
烟台港恢复对外开放,烟台海关复关。
第三个阶段,从70年代末至1991年,是山东省的外事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展开的
阶段。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为此,在对内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同时,为了加快中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打破了封闭、半封闭状态,抛弃了以意识形态作为对外
交往取舍标准的做法,极大地扩大了与国外的交往。山东整个经济格局和社会发展也
逐步向着开放型转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几年,是山东外事工作蓬勃发展、
兴旺发达的时期,也是山东与世界进行广泛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时期。与前两个时期相
比,这一时期山东外事工作显示出以下特点:
——从以往只与一部分国家交往,转为面向全世界的全方位对外交往,来访、出
访的数量空前剧增。据现有资料统计,1978年至1991年,来山东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及政府要员有533批, 2355人,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联邦德国、
法国、奥地利、意大利、哥伦比亚、马耳他、多哥、罗马尼亚、苏联、朝鲜、新加坡、
冈比亚、洪都拉斯、爱尔兰、柬埔寨、泰国、孟加拉国、赤道几内亚、巴基斯坦、巴
布亚新几内亚、斯里兰卡、老挝、科特迪瓦等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元首有爱尔
兰共和国总统帕特里克·约翰·希勒里,民主柬埔寨国家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主席凯山·丰威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孟加
拉国总统侯赛因·穆罕默德·艾尔沙德,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奥比昂·恩圭马·姆
巴索戈,密克罗尼亚联邦总统约翰·哈格莱尔加姆等。
有英国、荷兰、赞比亚、菲律宾、加拿大、意大利、波兰、美国、古巴等国的外
交使节和军事代表团54批2066人来山东访问。
来访的外国政党有美国、加拿大、挪威、罗马尼亚、澳大利亚、西班牙、阿根廷、
委内瑞拉等国的共产党和其他政治组织64批,541人次。
来访的友好团体和知名人士有日本、荷兰、瑞典、印度、越南、新西兰、卢森堡、
马达加斯加等国的82批,2800人次。
来访的还有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官员49批,500余人次。
同一时期,山东也派出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的团组到国外访问。副省级以上
领导人带队的有44批, 235人次,出访了日本、朝鲜、美国、法国、加拿大、联邦德
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古巴、委内瑞拉、韩国、荷兰、葡萄牙、西萨摩亚、
毛里塔尼亚、 赞比亚、索马里、坦桑尼亚等国。各市地党政领导带队的有55批,298
人次出访。还有其他重要团组80批,1327人次出访。
——从以往政府间的比较单纯的来访出访、政治性较强的受援出援,转为与外国
政府、国际组织和工商界发展广泛的经贸关系。山东外事活动的内容正从以政治活动
为主转向以经济活动为主。 首先, 出口贸易迅猛发展。1950年,全省出口总额只有
3497万美元,1962年达到5203万美元,1975年的出口总额达到4.77亿美元,25年时间
年出口量仅增加了4.23亿美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省结束了出口贸易缓
慢发展的局面。1979年出口总额突破了10亿美元,1984年突破了22亿美元,1988年达
到29.78亿美元, 比1950年增长了84倍。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山东出口贸易狭
窄、单一的市场格局一直没有大突破。实行对外开放后,到1988年,山东省已经与世
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经济贸易关系, 在美国、日本、比利时、香港等国家
和地区设立了常设贸易机构,初步形成了较稳定的销售网络,出口贸易市场开始向多
元化转变。其次,山东利用外资的数额逐年增加。从1984年起,山东省每年都在青岛
举办一次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 1988年7月,在香港举办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
和名优产品展销会。 1980年至1989年的9年间,省外办组织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在国外
举办经济、文化等展览41次。同时,还有计划地邀请侨胞回乡探亲、观光旅游,派出
团组征求华侨对家乡建设的意见。至1988年底,山东已与华侨、港澳同胞、台胞和外
籍华人建立合资企业292个,总投资金额8.7亿美元,其中侨资近3.84亿美元。1988年
7月, 山东省在香港举行的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上,一次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协议
470项,合同、协议外资金额50.48亿美元。第三,技术引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不
完全统计,1979年—1985年通过许可证贸易、国际租赁、补偿贸易、中外合资、合作
经营等近10种形式, 从日本、 西德、意大利、美国、港澳等28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
1442项技术与设备, 现已消化吸收400多项,其中60多项有所发展和创新,提高了全
省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自1984年国务院批准青岛、烟台两市对外开放并
建立了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山东省对外开放开始起步,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
1988年3月, 中央批准建立了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范围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淄
博、潍坊、日照、济南7个市及所辖的53个县市区,总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200
多万, 约占全省40%左右。山东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每年有近
20万外国人来山东观光、 考察、旅游。山东省远洋船队可航行世界300多个港口。青
岛、 烟台、威海、日照、龙口、石岛、岚山头7个港口对外开放。山东成为全国沿海
五大对外开放地区中开放幅员最为广阔的省份。全省已基本形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西部内陆地区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一时
期,全省的外事工作全面展开,出现了外事任务密集性地域。大部分县市区建立了外
事工作机构,是建国后外事工作体系最为健全的时期。
——更加积极主动地塑造山东形象,通过加强对外宣传,扩大了山东省在世界的
影响。为增进世界对山东的了解,山东省加强了对外宣传工作。省暨济南、青岛、烟
台、潍坊、威海等开放城市,多次在北京和省会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外企业家联
谊会或新闻发布会,邀请驻华使节和外国记者来山东休假、考察和访问。山东多次派
出新闻采访组,分别赴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等进行采访。通过采访活
动,不仅有力地宣传了山东,同时进一步了解了对方情况,为进行有针对性的交往奠
定了基础。在互访的过程中,双方新闻机构还建立了长期的对口联系,山东电视台与
日本电视山口、大众日报社与韩国庆南新闻社等分别结为友好电视台、友好新闻社,
双方经常举办活动,互通信息,收到了很好的交流效果。通过友城渠道,山东省各地
先后在国外举办了多次物产展、文物展、书画展。山东省在日本山口县举行的“黄河
文化展”,吸引了山口县三分之一的人口前往参观,使日本人民加深了对山东的认识
和了解。国外友城也在山东省各级领导人访问之际,举行大型记者招待会、洽谈会,
甚至把山东省及各市领导人访问的日子,定为“山东日”、“东营日”、“青岛日”
等;有的外国友城还用山东省有关市的名字命名本地的街道、公园和油井等。山东各
地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国际性节庆活动,如潍坊国际风筝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泰
山国际登山节、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青岛贸易洽谈会等,并且把这些富有齐鲁
传统文化底蕴的节庆活动与开展国际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紧密结合起来,既
扩大了对外影响,提高了知名度,又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的联系。
——国际友好城市和各种友好关系发展迅速。一大批国际友好省州(县、道、大
区)、友好城市、友好学校、友好港口关系的缔结,标志着山东对外交往渠道的不断
拓展。从1979年10月青岛市与日本下关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协议以来,到1992年底,
山东省先后分别与日本山口县(1982年8月12日签字)、日本和歌山县(1984年4月18
日签字) 、朝鲜黄海南道(1985年6月29日签字)、法国布列塔尼大区(1985年10月
22日签字) 、澳大利亚南澳州(1986年4月3日签字)、美国康涅狄格州(1986年5月
27日签字) 、德国巴伐利亚州(1987年7月9日签字)、意大利马尔凯大区(1992年7
月8日签字)缔结为国际友好省、县、州、道关系。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
淄博、东营、枣庄、泰安、济宁、日照、荣成、曲阜等城市分别与美国、日本、澳大
利亚、朝鲜、意大利、英国、法国、墨西哥等国家的27个市结为友好城市关系。另外,
还有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等高等
院校与国外建立友好校际关系87对;山东省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青岛市人民
医院等与国外建立友好医院关系5对;青岛港、烟台港等与国外建立友好港口关系4对;
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师大附中、济南经五路小学等中小学校与国外建立友好校际关
系15对。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山东省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比较广泛的对外友
好关系布局。在友城间的交往中,各地都认真抓好友好往来和实质性交流两方面的工
作,讲友谊,讲互利,讲实效。通过官民结合,进行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和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经验,促成了一大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
通过到对方友城举办展览会、商品展销会等开展经贸活动,扩大了出口创汇,促进了
全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自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山东省的外事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全省外事战
线上的同志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山东的对外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以1992年春天邓
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山东省的对
外交往也呈现出更加活跃的局面。山东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合作更加深
入,山东的外事工作将为全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