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初步执行情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2&rec=372&run=13

1.农业
省人民政府把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中心任务,积极从改造个体小农经济和提高生
产力水平两个方面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全省各级政府
从不同阶段生产发展的需要出发,依靠集体的力量,适时采取各项生产措施,改善农
业生产条件,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第一,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省人民政府把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作为
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全省宣传普及农业科
学知识和技术,建立了各级技术推广机构,有计划地训练了大批农民。1953年,全省
共训练农民20万人,并使139万人受到技术教育。1954年,全省建立农村技术推广站
133处,达到一县一站,训练农民25万人。到1955年2月,全省共建立专、县农业技术
推广站、推广组140余处,并逐步建立了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训练了合作社长、会计
员、技术员十余万人,设置了专、县合作社会计辅导组,并着手普遍设置区会计辅导
员。二是注意改进耕作制度。各地采取了冬耕、增种高产作物、合理密植、选用良
种、增施肥料等方法。三是认真推广新式农具。1952年,在各地采取“重点推广、
普遍示范”的方针,开始推广双轮双铧犁;1953年又采取“保用、保会、保修”的方
法,逐步推广新式农具。至1954年8月,全省共供应农民各种新式农具和水车113435
部,喷雾器36092具,化肥23339万斤。1953年,胶县试办了全省第一个拖拉机站。至
1954年8月,全省共建立了11处农业机器拖拉机站,157个国营试验示范农场,3处机耕
农场。到1955年3月本届政府结束,全省共供应农民双轮双铧犁7898部,步犁35286部,
水车36750部,喷雾器、喷粉器45000余具,各种农药865万余斤,各种商品肥料11.4亿
余斤;全省新建国营机耕农场1处,新建与扩建农业机器拖拉机站13处。
第二,大力兴修水利。在全省举办的各项水利工程中,最主要的是黄河岁修及
导沭整沂。1949年至1954年8月,黄河岁修工程共完成土石方约6000万立方米,动用
民力4000余万工日,投资达6000余万元;导沭整沂工程共完成土石方3000余万立方米,
动用民力2700余万工日,投资达2300余万元。其次,全省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对卫运河、徒骇河、万福河等内地河流进行了治理,共完成土方2.5亿余立方米,石
方270余万立方米,动用民工1.2亿余工日,政府共投资5400余万元。此外,全省水井
增加到200万眼左右,浇地面积达700余万亩。为防止水土流失,省政府还组织山区
人民闸山沟,修缓水坝、蓄水池,组织平原地区人民试办沟洫、畦田、台田。此后,
省政府又进一步重视水利建设,除黄河及沂、沭、汶、泗防洪工程外,仅内河即投资
1811万元,兴办排涝防洪工程389处,建缓水坝7870座;对内地的主要多灾河流初步
进行了流域性的疏浚或堤防岁修,增加防洪保证面积200余万亩;并以国家投资、民
办公助、贷款扶持等形式,举办小型自流灌溉工程28处,打井59445眼,有重点地开展
了闸山沟、开沟洫畦田、修台田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增加灌溉面积56万余亩。
第三,开展生产救灾。1953年,全省遭受了空前水灾以及冻、旱、风雹、病虫
等各种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多在农、渔、盐业生产的重要季节发生,虽经发动与组
织群众努力抢救,但受害情况仍很严重。仅受水、旱灾的农田即占全省总耕地面积
的53%,有12个特重灾县平均减产七成以上,有32个重灾县平均减产五成以上,有70
余县亦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全省灾民达1800余万人,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40%多。
年底,全省断粮人口达290余万人。省政府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坚持生产自救、
节约渡荒、群众互助,辅之以政府救济扶持的方针,加强了生产救灾工作。灾荒形
成之后,灾区政府以生产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采取各种措施,补种、抢收,
争取减少灾害,增加收入;入冬后则有计划地指导灾民组织运输或进行副业生产,并
兴办了以工代赈的水利工程等。此外,据1954年8月统计,政府为帮助灾民制冬衣、
修房屋,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一年半中先后拨发救济款4303万元,无息贷粮3000万
斤。全省县以上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还自动捐出棉衣、现金救济灾民,
仅1953年就捐献衣物267452件,棉絮144629斤,布3922尺,现金11776元。
在生产救灾中,省政府还注意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按照季节变化及历年各
种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春季及晚秋防旱,夏季及秋初防涝,沿
海注意防风,按各种农作物的特点防除各种病害、虫害等。二是在灾害发生时,立即
大力组织抢救禾苗,尽量减少灾害,争取最大限度的收成,并抓紧一切有利时机精收
细打,采集野菜,尽量扩大灾民收入,增加抗灾力量。1953年秋收中,胶州专区提倡“
重刨”、“细刨”,260万亩地瓜可增收1亿斤左右;据泰安、惠民、济宁3个专区不
完全统计,1953年秋末,采野菜、积干菜共8790余万斤,仅新泰县一个区即积干菜60
余万斤。
尽管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195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减少了10%;1954
年,全省共产粮食1247万吨,棉花15.5万吨,花生103.4万吨,烤烟9.1万吨,果品35万
吨,水产品23.2万吨,大牲畜518.7万头,生猪330.1万头,造林83.5万亩。
2.工业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全省“一五”计划的要求,国营工业的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从而奠定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地方工业的任
务主要是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因此,省人民政府提出在地方工业的生
产和地方工业的基本建设方面,都必须贯彻为农村经济服务并与农业经济密切结合
的方针。
1953年,全省工业开始进入有计划的发展阶段。根据全省公私合营企业盲目发
展、企业内部忽视经营管理的状况,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工矿企业进行了大力整顿,明
确了国营和地方国营的任务,调整了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纠正了地方工业贪多
贪大、盲目冒进的偏向。经过整顿,部分企业开始转变忽视经营管理的倾向,从生产
着手,改善了企业经营的落后状况。195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25.41亿元,其中
轻工业产值22.34亿元,重工业产值3.07亿元;劳动生产率为年每人6416元,钢产量0
.59万吨,原煤产量362.6万吨,发电量4.20亿千瓦时。
1954年,省工业部门遵照中央提出的发挥地方积极性,发展地方国营工业、特别
是轻工业的设备效能,以弥补中央国营工业不足的方针,开始全力组织地方工业生产。
在组织过程中,对原料及产品销路有保证的企业,鼓励其发掘潜力,努力增产;对产
品质量低、销路不畅的企业,则帮助其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打开销路;对供销受
国家平衡限制的企业,则严格约束其在计划之内生产。为克服工业生产开工不足的
现象,工业部门还积极引导企业生产面向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开辟新市场。在改
进经营管理方面,部分企业开始逐步推行厂长负责制,加强专业管理和技术指导,并
发动职工群众开展了以技术革新为内容的劳动竞赛运动。经过上述各项措施,1954
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29.35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25.3亿元、重工业产值4.05亿
元;劳动生产率每人7013元;钢产量1.43万吨,原煤产量411.2万吨,发电量5.21亿
千瓦时,化肥产量0.31万吨。
在“一五”前期,全省地方工业虽有较快发展,但也受到山东地处国防前线、沿
海,一般不搞新建项目这一全局性指导思想的影响,地方工业发展不快。
3.商业
省人民政府在商业方面主要抓了两项工作。
一是注意保证国营商业在市场中的领导作用。全省商业战线通过改造私营商业,
扩大工农业产品采购和城乡物资交流,做好计划购销,逐步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领导
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1953年上半年,由于对私营工商业者的利用、限制、改造的
政策掌握不明确,国营商业曾一度出现严重的退缩现象,根据全省8个重点城市商品
流转额的调查,1953年1月份国营商业的批发额占社会商品批发总额的68.77%,6月
份则下降为62.37%。省政府发觉这一问题后,指示国营商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
组织货源,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订货,改进经营作风。合作社亦普遍开展送货下乡运
动,营业额逐渐扩大,扭转了退缩局面。到1953年10月份,国营商业批发比重已回
升到73.08%,零售方面国营商业的营业额比重也比1月份上升4.11%,比6月份上
升4.19%,而私营零售比重10月份比1月份下降5.92%,比6月份下降7.5%。
二是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在粮食经营方面,由于粮食自由市场的存在,投机商
人乘机捣乱,致使全省粮食市场情况甚为紧张,市价普遍高于牌价,收少销多的现
象日益发展。为了保证国家建设和人民的需要,消灭粮食投机,稳定市场物价,省
政府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从
1953年11月开始,在全省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全省大、中、小城镇先后实行粮食计
划供应,普遍取缔投机私商,改变了粮价上涨趋势。从1954年1月份开始,在农村
进行粮食统购统销,取缔粮商粮贩,基本上保证了城市和工矿区人民以及农村缺粮
户的粮食需要,保持了粮价和其他物价的稳定。到1954年7月上旬,全省已建立了
国家基层粮食市场3085处。这是一种没有私商参加的粮食市场,市场上允许群众间
调剂粮食,以减轻国家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农村经济的活跃。此外,全省对食油
也实行了计划供应,并从而促进了粮、油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4.财政金融
1953年,省政府提出,全省财政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大力组织收入,厉行节约,
积累资金,保证国家预算的执行,并在中央核定省预算范围内,保证地方事业建设
计划的完成,同时加强财政监察制度与基建资金的管理。1953年,全省财政工作贯
彻执行了中央的财政政策和各项重大措施,在收入、支出和上解方面均完成了国家
下达的任务,全年全省财政收入79758万元,上解54253万元。随着国营经济与合作
社经济比重的不断增长,其交纳的税款与利润也不断增长,农民与私营工商业所交
税款比重则有所下降。1953年财政收入中国营企业与合作社交纳税款和利润所占的
比重,由1950年的20.24%上升到49.13%;农民交纳税款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48.
86%降至27.66%;私营工商业交纳税款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26.34%降至20.34%。
随着收入的增加,支出也相应增加。1953年,全省财政支出32272万元。在财政支
出中,文教、经济建设所占比重增加,行政经费减少,文教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增至
41.31%,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增至15.39%(仅为省款支出部分,如加上中央在
山东的投资,将大大超过此数),行政管理支出所占比重则由1950年的45.15%降至
30.8%。
1954年,全省财政工作贯彻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归口、包干”的管
理方针,上下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管理职责,发挥了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管理财政的
积极性,加强了预算的管理,而且积极地组织收入,对各项支出也注意节约管理。
在预算执行中,进行了款项间的调剂,使预算更加合理和接近实际,并改进了企事
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执行了“保证事业需要与财政监督相结合”的原则。据不完全
统计,1954年,检举、揭发、处理违犯财政纪律、破坏财政制度的案件152起。
1954年,全省财政收入88446万元,超额完成了任务;全省财政支出33.657万元,
保证了各项建设事业,并增加了全省上交国库的数量,支援了国家重点建设。
全省银行工作,执行了国家统一的金融政策,在扶持生产发展、沟通物资交流、
取缔金融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各项业务亦有很大发展。
1953年存款余额达37503万元,1954年为37953万元。农业贷款在扶持农民发展生产
中起了重大作用。1953年全省农贷总额为6082万元,其中设备性贷款占26.95%,
一般生产性贷款占73.05%。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农业贷款,共扶持农民新添水车4
万部,步犁2.6万架,喷雾器1.8万架,牲畜8万余头,肥料11亿斤,种子约9000万
斤,并扶持了若干农村副业的开展。1954年农贷总额达8051万元,比上年增加32.
37%。
5.交通运输
全省交通运输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为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扩大运输业务,
改善经营管理,保证与加速工农业产品的交流。在全省地方交通运输工作中,经过
各级政府和广大职工的努力,基本上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商品流转扩大以及人
民物质文化水平增长的需要,超额完成了国家的运输计划。1954年,铁路通车里程
为956.1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为8507公里,内河通航里程为1459公里;客运量达
1766万人次,货运量达2787万吨。
6.基本建设
全省地方国营建筑业在进行民用建筑、支援国防工程建设和进行工业基本建设
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1954年,实际完成年计划的103%,承包工程的造价
比1953年实际降低约15.35%,为国家节约879万元,劳动生产率比1953年提高30.
18%,质量也有所改进。各地建筑公司实行了计划管理,进行了工资改革,整编了
建筑队伍,为进一步做好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7.教育、文化、卫生
从1953年起,省人民政府在文教卫生工作方面,主要是贯彻“整顿巩固、重点
发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反对盲目冒进与重量不重质的倾向。
全省高校教育在院系调整的基础上,稳步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1954年,高等学校有了发展,暑期高校招生后,在校学生较1953年增加15.56%。
全省中等学校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重视了思想教育,进行了教学改革,到1954年
9月,全省有中等学校(包括师范、技术学校)268所,学生158576人,较1952年增加
了2.79%。全省小学教育经过整顿,停止了盲目发展,基本上纠正了混乱现象,初
步整顿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1954年底,全省小学在校学生数达432.6万
人。在工农业余文化教育方面,省政府贯彻了以干部及产业工人为重点的方针,加
强了职工业余教育的统一领导,并通过民校、冬学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与文化、
技术水平。1954年,工农教育贯彻巩固整顿方针,重点发展了工农速成中学,其招
生人数高于普通中学。
加强了对各项文化事业的管理,有领导有重点地开展了工矿和农村的群众业余
文艺活动,并以电影院、戏剧院、文化馆站为重点进行了整顿提高。据1954年9月
统计,全省共有电影院32所,电影放映队144队,剧场107处,剧团144个,文化馆
154处,文化站256处。1954年后,省政府在领导文化艺术方面主要强调整顿巩固,
提高质量。首先,着重组织发展艺术创作,以丰富文艺活动的内容,并举办了全省
第一届戏曲会演,提高了表演艺术的水平。山东省吕剧团演出的吕剧《李二嫂改嫁》
,在华东戏曲观摩大会上获剧本一等奖和优秀演出奖。其次,对电影队、电影院、
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事业单位不断进行整顿,进一步提高文艺工作在以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文化需要等方面的政治质量。
在全省卫生工作中,省人民政府从1953年起,根据“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
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原则,继续组织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
在工矿企业中,加强了职业病防治,职业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在广大农村,加强了
地方病防治工作,全省20万黑热病人中,到1954年9月已治愈15万人,对其他地方
病也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防治;省政府还整顿加强了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加强了
对康复医院的领导,扩建了康复医院病床1460张,新建医院6处(可容1640个床位)。
1954年,省政府根据政务院关于加强中医工作的指示及全国第三届卫生行政会议的
精神,开始扭转歧视排斥中医的错误。卫生厅于1954年9月召开了全省中医代表会
议,检查了过去卫生工作中忽视中医的错误,拟定了加强中医工作的方案,大大提
高了中医人员的积极性。
全省体育工作中,省政府于1953年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推
行广播体操。1953年,全省举办了108次县以上的体育运动大会,推动了群众性体
育运动的开展。山东省第三届运动会于7月在青岛市举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1022
名,在田径比赛中,有8人次打破7项全国纪录,3人平2项全国纪录,50人次打破18
项省纪录。在机关、厂矿中推行了广播体操及球类活动,在中等以上学校组织了学
生课外体育锻炼。全省还培养了一批体育干部,建立了各级体育运动委员会机构。
1954年3月,省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召开全省体育工作会议,检查和总结1953
年体育工作,讨论和确定了1954年体育工作计划,根据国家体委确定的“结合实际
情况,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并逐步使之普及和经常化”的工作方针,明确了体
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同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全省第四届运动会在济南举行,运
动会设田径、体操2个竞赛项目,参加比赛的有738名运动员,有6人次打破5项省纪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