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教育改革,开展群众文化教育运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2&rec=332&run=13

省政委会时期的教育工作,大致可分为三阶段。
1.教育改革的酝酿提出
1943年8月1日,中共山东分局通过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把发展新民主
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改善原有学校、普及教育作为施政要点之一。1944年4、5月
间,延安《解放日报》先后发表《根据地普通教育的改革问题》及《论普通教育中
的学制与课程》两篇社论,提出了教育改革问题。与此同时,省政委会先后发出指
示,要求将冬学有计划地转为民校,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对敌斗争结合起来,并同
时布置开展小学教员整风等活动。滨海区召开教育改革座谈会,强调一切教育应与
群众、劳动、政府、家庭、战事相结合,其它地区也对普通教育的方针、学制、教
学方法等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以及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开展,1944年底,
全省行政会议决定推行教育改革运动,以贯彻新民主主义文化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
配合民主运动和生产运动的开展。
2.1944年的冬学运动
1944年10月7日,省政委会发布《关于冬学运动的指示》,对冬学工作的任务、
冬学教育的内容、冬学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及组织领导等问题都做了明确规定。省政
委会主任委员黎玉在全省第二次行政会议上,号召在冬学运动期间做好教育改革的
准备工作。因此,1944年的冬学运动空前活跃。
第一,党政军民齐动手。各级民主政权都普遍认识到,群众教育是群众的事业,
也是大家的事业,不单纯是文教部门的事情,因此都把冬学运动作为共同的中心工
作。有的还提出了“一切通过冬学”的口号,把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冬学运动里,
通过冬学开展各项工作,解决各种问题。
第二,冬学期间进行了“谁养活谁”、“靠谁反攻”以及拥军参军等思想教育,
使冬学运动与群众运动和当时的各项中心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如冬学运动结合群众
的翻身斗争,提出了“文化翻身”的口号,启发群众的文化要求,为以后群众自学
互救运动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教员在参与群众运动中加强了群众观念,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参加冬
学的人数也超过了以往,如鲁中4个专署区1943年参加冬学人数为8.4万,1944年达
到45.8万人。同时,冬学教育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主要有设立各种分校、识字班、
干部学习队、通讯组、读报组、中心组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教育改革全面推行初期
在中等教育方面,贯彻提高在职干部为主的方针。一是缩减了普通中学,以主
要力量从事在职干部教育。全省有12处中学转变为干部学校,招生均以在职干部为
主,以青年学生为辅。省、行署、专署各级还新设或加强了干部学校,轮训在职干
部,使大部分县区村干部受到训练。二是开办县学,培养群众中的积极分子。为了
尽快培养干部人才,各干部学校还开设了普通班、文化班及知识分子训练班,并对
原普通中学进行妥善安置。
成人和群众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以鲁中为例,1945年与1944年相比,共增加
识字班1004处(学员17812人)、夜校1145处(学员31241人)、变工学习组2925人(组
员20710人)。教育改革后,村学教员和“小先生”成为新的教育力量,从而为解决
师资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教育改革初期,由于自上而下地照搬照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般化、
简单化的问题,鲁中、滨海、鲁南等区的高小纷纷被取消,使教育工作受到了较大
损失。经过半年的探索,民主政权综合各地的经验教训,于1945年7月13日在《大
众日报》发表题为《在民主运动中继续贯彻教育大改革的方针》的社论,肯定了教
育改革的方针,指出了执行中的偏向,要求各级领导从群众需要和教育实际情况出
发,掌握“贯彻方针,照顾实际,决定步骤”的原则,重新研究新方针,制订具体
方案,正确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育改革运动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