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教育事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2&rec=322&run=13

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事业,是在克服日伪频繁“扫荡”及物资、师资、
文化等方面的极端困难情况下,重新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执行新民主主义的
教育方针与纲要,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8月省联合大会后,省临时参议会通过了《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
案》,确定战工会的教育方针是:启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培养大批的抗战建国干部,
教育一般群众树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基础,提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动员群众
积极参加抗战。规定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建立革命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以工农
大众为主要对象,实施免费普及教育,加强政治教育,注重基础教育,实行教育与
实际生活相统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提高入学年龄,缩短修业年限,务求
学校组织与设备简单化、军事化,实现知识大众化、教育社会化、文化组织化的原
则,并定期消灭文盲。
《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颁布后,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普遍建立了各
级教育行政机构。省战工会及行署教育处设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编审三科或分设
行政、编审二科,专署教育科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股及视导、编审两室,县设
文教科,区设文教助理员,行政村设教育委员。采取中心学区制,实行乡村教育辅
导制度,并协助乡村教育行政。精兵简政后,因各地环境不同,教育行政机构略有
紧缩。此外,各级政府还设有教育行政的辅助组织--战时国民教育委员会,以便能
取得各方面对教育工作的协助与配合。
在设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同时,还创建了一套新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辅导
团制、实验区、儿童工作团、中心学区制、教育联席会议、校长巡回辅导、与青救
会协同配合工作、教员鉴定、学习与社会活动及生产节约结合、动员学龄儿童入学
等10项内容。
省战工会规定:凡年龄在8~16岁的儿童,不论男女均须接受教育,修业期限
为6年;每个行政村建立一处小学,有20名学生以上者,即可设立高级班,举行编
级测验。确定小学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儿童的民族意识,增进儿童基本知识,指导
儿童社会活动,锻炼儿童的思想意识,把儿童培养成具有健康体魄的革命三民主义
新中国的公民。同时,省战工会还建立了中学教育体制,胶东执行的情况最好。
在省战工会的领导下,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学校教育逐年发展。1940年,全
省有小学5348所、学生241219人;1941年增至7839所,学生365247人;1942年,全省
小学发展到7983所,教员14944人,学生410023人。1943年,山东省各战略区共有
中学16所,教员142人,学生2957人。
抗日根据地的民众教育,采取冬学(男女分班授课)、民校(15~50岁的男女,
学期为1年)、识字班、读报小组、壁报、识字牌、大众书报、农村剧团、俱乐部等
多种形式进行,其中最普遍的是冬学运动。冬学以政治教育为主,由党政军民联合
组织冬学委员会负责。据不完全统计,1941年,胶东冬学平均每人识字120~150个,
参加学习317253人,占根据地人口的38.8%;鲁中区举办冬学813处,占全地区村数
的65%。1942年,全省共举办冬学5889处,有397688人参加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