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行政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2&rec=246&run=13

在清政府于1901年宣布实行“变法”、推行“新政”后,山东地方政府即着手
改革旧官制,在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官员的任用与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
光绪朝后期,根据清廷颁布的“新政”方针,山东地方政府陆续裁撤、合并了
一些旧机构,设立了一些新机构。部分新设机构在成立后又根据需要进行了改编和
扩充。
省官署组织方面,除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等常设官署外,原设立的
部分管理专门事务的局,被分别裁撤和归并,同时设立了一些新机构。新设机构除
1898年设立的洋务局外,1901年又设立了山东筹款局和商务局,商务局后来又扩大
为农工商总局。1903年奉农工商部令,设立了矿政调查局和会勘华德路矿局,同时
还成立了垦务总局。1904年,在济南设立工艺传习所,同年将1900年设立的教养局
并入该所,1907年,工艺传习所又并入农工商总局。
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山东省省级官制随之发生较大变化。
除布政使司不变外,1906年5月,裁学政,改设提学使司;按察使司改为提法使司;
盐运使改置盐务正监督。1907年,迁民局并入河防局,工赈捐局并入赈抚局。1907
-1908年,裁撤山东督粮道,增设巡警道和劝业道。1908年,为配合宪政,设立宪
政调查局。
同时,山东地方政府根据对外交涉事务的需要,对省级以下行政组织及其官员
职权也作了相应调整。突出的是胶州和威海卫。胶州原隶属于莱州府,设有知州、
州同、盐大使、学正、训导、吏目、巡检等官。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后,山东与
德方的交涉事务日渐繁多,1904年将胶州改为直隶州,辖高密、即墨县,所有胶州
原设知州以下各缺,均改为直隶州缺,官衔不变,登莱青道随之改为登莱青胶道。
威海卫原隶属登州府文登县,最初只设威海司巡检一员,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后,
对外交涉事务日增,总理衙门于是年9 月命山东将登州府城的简缺海防水利同知移
驻威海卫,作为海防同知要缺,专司海防、水利、稽察、弹压等项事务,偶有中外
交涉事务,随时禀承山东巡抚及东海关道办理,其余一切钱粮、户婚、田产及诉讼
案件等事务,则仍归文登县统辖及审理。英租威海卫后,驻威海的海防同知孤处城
中,遇有交涉事务,英国人亦不经海防同知,而与省级行政官吏直接商办。至1906
年,山东地方政府遂将威海海防同知移驻烟台,随同登莱青胶道办理交涉。在这期
间,山东各县对应省级新的行政制度,均设立了“新政”机构,如巡警局、劝学所、
劝业道、地方财政管理处等。
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期间,积极推行“新政”,注重选用人才,尤其是保荐洋
务人才。鉴于山东对外交涉频繁,而官员中洋务人员不足,便奏请清廷批准将被前
任巡抚毓贤罢黜的原兰山县知县陈公亮、代理郯城县候补知县余则达留山东补用。
德国租占胶州湾后,在潍县等处筑路开矿,山东对外交涉以德国人为主要对象,因
此极需通晓德语人员。时值同文馆学生工部候补员外郎杨晟、总理衙门翻译官分省
补用道马廷亮由京至山东,袁世凯以该两员熟悉洋文和对外交涉为由,即咨呈总理
衙门留2人在山东协办路矿交涉事务。此外, 因山东在籍翰林院庶吉士宋书升主讲
省城尚志书院,通晓天文、舆图、河防、水利、测算、医理等学,袁世凯亦聘其在
军事学堂督课,并奏赏五品卿衔。
1905年1月,杨士骧就任山东巡抚后,着手整顿僚属, 将巡抚衙门内刑钱各席
及六房吏役一概裁撤,其应办公事由候补道协同州县等官承办,以清积弊。
1908年4月袁树勋继任山东巡抚后,鉴于幕职又复归混乱、 巡抚衙门内文案处
多达五六十人的状况,便大加裁减,仅留十余人,后又依照1907年7月7日清廷颁布
的“各省新官制由督抚体察情形请旨办理”的谕旨,刷新抚署幕职。袁树勋任用了
一批通晓政治、熟悉洋务的人才参酌政务,以提高巡抚衙门的办事效率。这一时期,
被任用的官吏有:施炳燮(江苏补用道,在两江总督幕府30年)为秘书员兼交涉科参
事员,沈同芳(坐补河南唐县知县,翰林院庶吉士)为秘书员兼学科参事员及邮传科
参事员,黄敦怿(廪生,留日习法政)为度支科参事员兼法科参事员,方表( 附生,
留日习法政)为民政科参事员兼农工商科参事员,郭际昌(分省补用道) 为河工科参
事员兼军政科参事员。